宗國靜
(北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高?,F階段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融入其中,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崇高信仰和良好品格。為此,在后續(xù)思政教育工作執(zhí)行上,應該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滲透為核心,創(chuàng)造正確的融合路徑,與大學生思想行為動態(tài)相結合,為其后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在不同時代發(fā)展背景之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幫助中國解決了很多問題,充分證明該體系具備很強的科學性特點[1]。新時期,社會中存在很多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能夠為大學生思想提供指導,維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穩(wěn)步發(fā)展。各高校應提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的重視程度,確定其與思政教育內容的共同點,并做到二者的有效結合,為學生建立良好的思政教育環(huán)境。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初期階段,誕生了毛澤東思想。20世紀初期,中華民族正處于生死存亡關鍵時刻,毛澤東同志通過觀察國內革命現狀,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領導中國人民從落后到富強,爭取民主獨立,從此,中國也正式邁入社會主義國家行列。在社會主義建設和實踐過程中,毛澤東同志提出過很多建設性意見,毛澤東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體系建設的開端,為后續(x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發(fā)展提供堅實基礎。
總的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題為和平與發(fā)展,鄧小平同志深入研究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全部內容,并提出我國想要發(fā)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走改革開放道路,從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理論正式實施。在復雜的國內外發(fā)展形勢之中,中國依舊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誕生了“三個代表”等重要思想理論,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完善。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建構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注重生態(tài)文明建設,讓我國整體社會發(fā)展進程顯得更具科學性特點。
在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是代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進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習近平同志站在新時代最高領域,充分研究國際社會發(fā)展形勢,發(fā)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偉大倡議,不僅能夠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良好延續(xù)下去,還為很多世界問題的解決做出巨大貢獻[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內涵和價值呈現上,主要體現在與時俱進、解放思想等理論之中。從高校思政教育角度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引入,所體現出的價值包括以下幾方面。
1.有助于大學生培養(yǎng)求真務實態(tài)度
當代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求真和務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質,這也是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點所在。高校思政教師也要以該理論為核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融入求真務實理念,引導大學生理解什么是科學和務實,久而久之,學生們也會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合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緊密結合高?,F階段思政教育推進情況
從高校開展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夠了解到,最為重要的理論要素便是實事求是。為了實現該目標,教育工作者們要深刻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人情況,把握其心理動態(tài),讓思政教育變得更具針對性,維護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另外,高校還要以全面融合為前提,相關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們要時刻關注學生思想,借助于有效教育,保證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得到徹底完善。
3.強化大學生辨識能力和判斷力
大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在思想和心理意識方面,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對于很多事物也缺乏應有的判斷力。此時,如果高校教師沒有在思想價值方面給予正確引導,當學生接觸到錯誤理念后,自身會去效仿,進而對后續(xù)成長帶來很大影響。所以說,高校教師要懂得正確啟發(fā)學生,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學習,建立好的教育舉措,賦予大學生更強的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避免誤入歧途。
在中國革命和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危機和困難,也正是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毛澤東思想應運而生,在毛澤東同志的帶領下,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開始走向民族獨立道路。到了1978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強調知識分子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應該為社會主義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該階段的中國開始注重人才培養(yǎng)。為了實現和平與發(fā)展的雙向理念,鄧小平同志還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到了20世紀90年代,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我國為了緩解這方面問題,提出了科教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決策??偟膩碚f,通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全體國民走向了富強道路,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的基本格局,中國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3]。
從青年學生群體角度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重點在于內心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在學生心中樹立正確的思想發(fā)展方向,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努力通過學習提升自己,助力中國夢,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縱觀整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無論任何一個階段,均是以馬克思主義內容為主導,具備崇高的信仰價值。除此之外,在理論指導和實踐方面,無論是出發(fā)點還是落腳點,均能看到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這種觀點也是帶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的動力之一。例如,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代表內容,更是黨的初心和使命展示的過程。從具體思想內容角度來說,毛澤東思想重點在于將馬克思人民觀在中國進行本土化呈現,是帶領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內核和動力。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發(fā)展局勢均比較復雜,在此過程中,鄧小平同志依舊相信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價值,認為社會主義具備強大生命力,能夠幫助中國解決更多發(fā)展方面的困難。實際上,鄧小平理論屬于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發(fā)展道路的辯證過程,這與中國整體的發(fā)展邏輯相似。借助于科教興國等戰(zhàn)略實施,讓科技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等群體體會到自身價值,通過自身工作,為后來者創(chuàng)造好的成長環(huán)境,從而產生充足的精神動力。從青年學生角度來說,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可以引導其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奮斗目標。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總結,會發(fā)現其經常會提及青年學生群體,引導其時刻了解自身職責所在,鼓勵大學生敢于承擔社會和歷史責任,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4]。
習近平總書記還曾強調:“只要在根本層面上下功夫,才能具備更強的免疫力?!瘪R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過程中,涉及很多理論精神,堅定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便是其中之一。從當前中國發(fā)展角度來說,想要做到立根固本,想要讓青年學生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傳遞必不可少,換句話說,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日常學習時,青年學生要深刻理解社會發(fā)展歷史和發(fā)展思想,明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并將理論轉化成實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之中,最為重要的思維方法當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借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能夠讓高校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懂得思考一些社會問題,塑造正確思維過程。另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維核心在于唯物辯證法,從理論成果發(fā)展中能夠看出,最為重要的成果便是實事求是,該成果也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的始終,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執(zhí)政的思想方針。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除了為中國帶來豐富的理論成果外,還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媒介,最終讓改革事業(yè)逐步深入,并取得最終勝利。對于社會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知,來源于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樣是借助于歷史唯物主義,總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解決一系列中國發(fā)展問題[5]。
新時期,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與國內外發(fā)展局勢相適應,緊跟國際發(fā)展步伐,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造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也為中國指明后續(xù)發(fā)展的方向,值得高校大學生們去思考、去學習。
對于高校青年學生的培養(yǎng),除了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之外,高校還要本著立德樹人理念,讓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更加科學、有效,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應以展示理想信念為基礎,并做好實際教育引導工作。在此過程中,高校應該以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思想出現的背景著手,讓青年學生理解這些理論內涵所在,突顯黨的發(fā)展宗旨和發(fā)展目標,并將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傳遞給學生,使其認識到自身未來需要承擔哪些職責,將自身發(fā)展與國家、民族發(fā)展聯系在一起,提升對國家發(fā)展的關注度,盡其所能為國家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6]。
由于大學生具備明顯的群體特征和個性化特點,想要讓思政教育發(fā)揮出更好效果,在教學方式上需要得到創(chuàng)新,做到與現階段學生思想和學習方式相契合。例如,高??梢越柚诰W絡技術和實踐育人手段,讓課堂教學模式變得更加多樣化,這樣一來,學生們也會愿意去接受思政教育內容,以理論為基礎,營造出良好的教育和學習氛圍,此時,學生們也會主動去研究思政內容,而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學習思想上得到了升華,對自身成長和未來發(fā)展也會有新的認識,實現將自身發(fā)展和國家發(fā)展關聯在一起,構建“命運共同體”,完成理論與實踐結合之路,為后續(x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思政教育融合屬于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在網絡技術不斷完善的今天,網絡思政教育得到了充分應用,在此過程中,同樣能夠融入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關的內容。首先,在網絡世界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同樣需要占據“制高點”通過學理性和科學性特點展示,讓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和優(yōu)勢,以此來抵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避免青年學生思想受到不利因素影響,規(guī)避網絡應用中的弊端。其次,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信息化為中國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各行各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均應該把握住機會”。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該思想,在思政教育中同樣適用,各個高校應學會利用網絡便捷性優(yōu)勢,為思政教育帶來新的模式,強化知識的傳遞效果,為學生建立意識形態(tài)標準。更為重要的是,在網絡領域之中,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同樣不可撼動,縱觀我國的思政教育內容,網絡生態(tài)安全教育屬于是重中之重,除了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政治意識之外,還要學會分辨社會思潮,堅決抵制網絡領域中的負面消息,保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穩(wěn)步進行[7]。
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理論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在其中融入新時代教育主題,讓課堂教學過程顯得更加豐富??v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具備完善的邏輯演變過程,進而形成的理論體系內容也足夠豐富,尤其是隱含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內容,能夠為青年學生的思考和實踐提供幫助。因此,在課堂教學之中,相關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引導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維方式,突出其理論內容的學理性和科學性,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并使其內化為學生自己思維的一部分,在實踐中進行應用。在21世紀的今天,網絡技術發(fā)展十分迅速,去中心化特點也愈發(fā)明顯,高??梢酝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喚醒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意識[8]。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隱藏著未來社會的整體發(fā)展方向,例如,面對國際化發(fā)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發(fā)展規(guī)劃,為整個國際社會發(fā)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展示出了中國風采。在大學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上,同樣要借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讓學生認識到未來社會思潮前進方向,并借助于這些理論內容,正確去分析時政熱點,正確看待國內外發(fā)展格局,讓學生們懂得如何獨立思考、理性思考,強化大學生的思維能力。
大學思政教育領域中,需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其中,了解大學生的內在訴求,確保學生身心發(fā)展均處于健康狀態(tài)。對于以人為本理念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高校教師應保證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關懷,從而取得學生的信任,這也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思政教育意義所在。例如,部分學生生活中存在經濟壓力,對于該類學生,教師需要進行人文關懷,為其提供一些勤工儉學機會,鼓勵他們通過自身努力來完成學業(yè),收獲更多成長,同時建立起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塑造良好品格,這對于學生后續(xù)發(fā)展同樣具備積極意義。與此同時,大學生需要具備崇高的政治信仰,為此,高??梢越柚谒颊逃?,讓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信仰所在?,F階段,受網絡環(huán)境沖擊,部分大學生開始出現很多不正確的價值傾向。針對此種情況,高校教師要高度重視,利用思政教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融合,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確保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更加完善[9]。
融洽的校園環(huán)境,學生起到積極心理暗示作用,讓學生更加愿意融入校園,愿意和周圍人去交流,更快適應校園生活。另外,和諧友愛的校園氛圍營造,也能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往心態(tài)。所以說,在高校思政教育之中,相關教育工作者們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和渠道,時刻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給予正確的價值引導。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微信群與學生們進行互動,鼓勵他們將內心真實想法分享出來,傾訴內心情感,使得壓力得到釋放。除此之外,高校師生也可以借助于信息化平臺進行溝通,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們感受到良好的校園氛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相比之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內容在難度上,要比一般的思政內容高出很多,該方面教學工作的開展,優(yōu)秀的師資團隊搭建必不可少。為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上,需要在教師素質培養(yǎng)中多下功夫。首先,教師要具備較強的理論思想轉化力,自身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理解也要足夠深入。與此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政治信念,堅持以學生為本。實際教學時,應做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到一起,關注社會整體發(fā)展動態(tài),幫助學生深刻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在后續(xù)思政內容理解上變得更加深入。其次,注重將實踐活動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之中,保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高校思政教育全面結合,提升教學效率[10]。
高校目前實施思政教育的各項舉措如果要體現正確的指向性與良好的實施成效,那么必須建立在充分融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思路基礎上。近些年以來,高校對于推進學生思政教育的整體思路與模式正在不斷創(chuàng)新,通過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舉措來塑造大學生的崇高價值理念,運用偉大理論來啟發(fā)并且引導高校學生,體現高校思政教育的最大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