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松
因為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滕王閣讓我神往了多年。乘參加一個筆會之機,特意提前出發(fā)繞道南昌,終于來到滕王閣。
進入景區(qū)大門,是一個開闊的廣場,兩旁林木蔥蘢、綠草如茵,中央地面上是一個巨大的太極圖案,氣勢雄偉的滕王閣樓,矗立在正前方的臺基之上。
沿著石階而上,進入一樓大廳,這里陳列著裝潢精美的歷代名家留下的匾額和楹聯(lián)等;一幅漢白玉浮雕,是根據(jù)明馮夢龍的《醒世恒言》里《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的故事所創(chuàng)作,講述了王勃與滕王閣的傳奇故事。
馮夢龍把王勃的滕王閣赴會,演繹成了神話故事:王勃為探望其父途經(jīng)馬當山偶遇一貌若神仙的老叟,老叟道:“子非王勃乎?”王勃大驚道:“某與老叟素不相識,何以知勃名姓?”老叟道:“我知之久矣!來日重陽佳節(jié),洪都閻府君欲作《滕王閣記》。子有絕世之才,何不竟往獻賦,定能垂名后世?!贝说胶槎?,水路七百余里。王勃道:“今已晚矣!止有一夕,焉能到達?”老叟道:“子但登舟,我當助清風一帆,使子明日早達洪都?!蓖醪篌@拜道:“勃乃童稚,一介寒儒,肉眼凡夫,冒瀆尊神,請勿見罪!”勃辭老叟上船。只見:風聲颯颯,浪勢淙淙。帆開若翅展,舟去似星飛。頃刻天明,果然按時到達洪都……
滕王閣的主閣,從外面看是帶回廊的三層,而里面卻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層共七層。現(xiàn)如今有垂直電梯可從一層直達六層。我是沖著王勃的那篇美文而來,沖著文中那令我神往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勝景而來,迫不及待,便直接乘電梯上到六層以登高望遠。這一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但是個暗層,草草瀏覽了大廳里的陳列,就下到五層,五層才是一個回廊四繞的最佳的觀景處。
步入五樓的回廊,憑欄臨風,放眼望去:浩淼的贛江水依舊“共長天一色”,西山依舊“層巒疊翠”;但,南昌城里櫛比鱗次的高樓、川流不息的各色汽車,以及在陽光下閃爍著斑斕光芒的八一大橋……呈現(xiàn)出的是一派現(xiàn)代都市的風貌。哦,今日的南昌已非昔日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滕王閣,于重陽節(jié)在閣上設宴,遍請?zhí)煜旅四?,欲?滕王閣序",刻于石碑之上。青年才子王勃正路過洪州被邀請。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六歲就善文辭;九歲時讀顏師古注的《漢書》,“作《指瑕》以摘其失”;16歲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杜甫曾詩贊初唐四杰:“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p>
閻公本意是讓其婿作序借以揚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應作。此時的王勃正仕途受挫,出路無著,他將命運的沉浮、人生的感慨融進了字里行間:“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王勃字字扣人心弦,句句引得心靈共鳴。繼而筆鋒一轉(zhuǎn)又寫道:“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三尺微命”的“一介書生”,處卑位而不甘庸昂揚奮發(fā)的精神世界,讀來令人振奮。文中又寫道:“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鏗鏘有力的語言,字字珠璣,句句箴言,成為代代傳頌的人生格言。
王勃一氣呵成的一篇千古不朽美文驚艷四座。
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轉(zhuǎn)年,王勃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溺水而亡,時年僅26歲。英年早逝的王勃為滕王閣留下千古一“序”,讓滕王閣名揚天下,引得天下文人雅士紛至沓來;唐宋八大家以及杜牧、黃庭堅、辛棄疾等諸多名家,在這里留下詩文、墨寶;明湯顯祖在這里演出了他的不朽作品《牡丹亭》。滕王閣成為了精神文化的載體,成為了名垂千古的文化圣殿。
千百年來,華夏大地經(jīng)歷了數(shù)不清的災禍和戰(zhàn)亂,滕王閣也多次損毀于戰(zhàn)亂、火患,現(xiàn)在的滕王閣是29次重建,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災禍可以毀掉建筑、毀掉樓閣,但文化、思想的光輝能夠穿越時空千古不滅!滕王閣因而屢毀屢建,成為永不倒塌的堅強樓閣,這是一個民族的倔強,倔強地堅守著民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歷史的過往早已煙消云散,唯有滕王閣巍然屹立在贛江之畔。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