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小樂(長沙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女性的常見并發(fā)癥,具有發(fā)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點,主要是指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輕度、重度)與子癇,是造成孕產(chǎn)婦與胎兒病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在妊娠20周后出現(xiàn),常表現(xiàn)為水腫、蛋白尿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誘發(fā)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繼而威脅母嬰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妊娠高血壓疾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但研究表明其發(fā)病與凝血、纖溶平衡失調(diào)等因素造成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即血栓前狀態(tài))有密切關(guān)系,而有效的指標檢測,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確診、治療方案擬定、改善母嬰預后等有顯著的作用[2]。而有研究證實,凝血功能與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可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確診提供可靠參考[3]。鑒于此,為進一步探究血小板參數(shù)、凝血功能檢驗的應用效果,本研究以我院2020年6月-2022年1月收治的9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具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20年6月-2022年1月收治的92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為研究組,均符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4]中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年齡22-38歲,平均(28.85±2.35)歲;孕周27-38周,平均(33.55±2.12)周;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大專及以上分別為56例、36例。并選取同時期的健康晚期妊娠者60例為妊晚組,年齡21-38歲,平均(38.66±2.36)歲;孕周32-38周,平均(33.85±2.13)周;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大專及以上分別為37例、23例。選取同時期健康孕齡非孕婦女72例為對照組,年齡23-39歲,平均(38.74±2.34)歲;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大專及以上分別為45例、27例。三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簽署知情協(xié)議書,符合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標準,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獲取研究對象意愿,自愿配合完成實驗;②神志清醒、思維正常,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③相關(guān)檢查及個人資料等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慢性高血壓、腎臟功能不全等疾病者;②既往血液流變病史者;③合并重要臟器功能缺損者;④患有神經(jīng)中樞異常、智力損傷者;⑤存在聽力損傷、發(fā)音不暢等溝通障礙者;⑥不愿暴露病歷資料,或資料丟失、缺損者。
1.2 方法
1.2.1 儀器 真空抗凝試管(含0.109mol/L枸櫞酸鈉0.2ml)、血凝儀(型號:CS5100;廠家:日本希森美康集團)、配套試劑(廠家: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抗凝管(含0.2ml乙二胺四乙酸二鉀)、血細胞儀(型號:BC6900;廠家:中國邁瑞醫(yī)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配套試劑(廠家:日本希森美康株式會社)。
1.2.2 方法 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ml,存儲于真空抗凝試管中,充分混勻后,采用3000r/min速度離心,10min后分離血漿,以血凝儀測定凝血指標;再取空腹靜脈血2ml,儲存于抗凝管中,血細胞儀測定血小板參數(shù),均嚴格遵循說明書操作。
1.3 觀察指標 記錄血小板參數(shù)、凝血功能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計量資料,t檢驗,P<0.05表示差異明顯。
2.1 兩組血小板參數(shù)比較 妊晚組PLT、PDW與P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t=2.772、3.987、2.205,P<0.05);研究組MPV高于對照組,而PLT、PDW與PCT水平低于對照組(t=6.836、2.980、10.719、3.831,P<0.05);研究組MPV高于妊晚組,PDW與PCT水平低于妊晚組(t=5.723、5.769,P<0.05),三組MPV、PLT、PDW與PCT水平比較,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小板參數(shù)比較()
表1 兩組血小板參數(shù)比較()
注:妊晚組與對照組比較,a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bP<0.05;研究組與妊晚組比較,cP<0.05。(血小板平均體積:MPV,血小板計數(shù):PLT,血小板分布寬度:PDW,血小板壓積:PCT)。
組別 例數(shù) MPV(fL) PLT(×109/L) PDW(%) PCT(%)對照組 72 10.11±1.03 208.45±22.53 20.77±1.23 0.14±0.06妊晚組 60 10.21±1.11 197.55±22.45a 19.55±1.34a 0.12±0.04a研究組 92 11.23±1.05bc 197.88±22.55b 18.62±1.33bc 0.11±0.04b F 27.998 5.520 56.881 8.203 P 0.000 0.005 0.000 0.000
2.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妊晚組APTT、PT、AT-Ⅲ低于對照組,F(xiàn)IB高于對照組(t=5.142、12.374、5.209、11.152,P<0.05);研究組APTT、PT、AT-Ⅲ低于對照組,F(xiàn)IB高于對照組(t=3.807、19.746、7.032、186.34,P<0.05);研究組PT低于妊晚組,F(xiàn)IB高于妊晚組(t=7.063、6.330,P<0.05),三組APTT、FIB、AT-Ⅲ與PT比較,差異明顯(P<0.05),三組TT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妊晚組與對照組比較,a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bP<0.05;研究組與妊晚組比較,c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lB,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抗凝血酶-Ⅲ:AT-Ⅲ)。
組別 例數(shù) APTT(s) FIB(g/L) PT(s) TT(s) AT-Ⅲ(%)對照組 72 28.56±3.24 2.71±0.4313.21±0.4616.52±1.2197.66±12.32妊晚組 60 25.66±3.21a3.66±0.45a12.22±0.56a16.62±1.1686.55±12.06a研究組 92 26.41±3.22b4.21±0.44bc11.62±0.52bc16.71±1.1384.22±12.01b F 15.046 236.554 194.897 0.593 26.723 P 0.000 0.000 0.000 0.584 0.000
妊娠期高血壓較為常見,若未得到有效處理,對母嬰安全有嚴重的負面影響[5]。正常情況下,人體抗凝系統(tǒng)始終保持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很難發(fā)生出血,也不會形成血栓[6]。在正常妊娠時,尤其是孕晚期,存在生理性高凝狀態(tài),各種凝血因素與FIB增多,且孕婦隨著自身各項系統(tǒng)變化,其纖溶系統(tǒng)的活性增強,故晚期妊娠的凝血、纖溶之間保持較高水平的動態(tài)平衡[7]。妊娠期高血壓時,其凝血系統(tǒng)活性因子功能增強,抗凝因子活性降低,纖溶亢進,故導致凝血、纖溶系統(tǒng)失去動態(tài)平衡,繼而誘發(fā)妊娠期高血壓,威脅患者生命安全[8]。因此,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參數(shù)等指標進行檢查,可有效預防突發(fā)癥狀發(fā)生。
PT是檢查體內(nèi)外源性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標,可準確表達FIB、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含量情況,而APTT可反映體內(nèi)凝血因子的凝血功能,而在本研究結(jié)果中,研究組、妊晚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妊娠期婦女的凝血因子增加,處于高凝狀態(tài),而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凝血因子增加明顯,處于血栓前狀態(tài)[9]。TT指在血漿中加入標準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的時間,若時間延長,表明纖維蛋白原減少,血液中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增高,但三組TT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三組女性TT基本一致。FIB為纖溶系統(tǒng)功能檢測指標,其含量與凝血酶活性有密切關(guān)系,F(xiàn)IB含量升高,則表明存在血栓形成可能[10]。本研究結(jié)果中,研究組FI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妊晚組(P<0.05),表明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FIB含量增高明顯。因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受胎盤缺血等因素影響,滋養(yǎng)葉碎片進入血液微循環(huán),經(jīng)肺循環(huán)時溶解,從而釋放了大量組織凝血活酶,造成血管內(nèi)凝血,且繼發(fā)性纖溶活動被啟動,加速了子宮內(nèi)膜的再生與修復,其FIB水平提升[11]。AT-Ⅲ為抗凝因子,可有效抑制凝血酶因子、纖溶酶及血小板聚集等情況,在體內(nèi)抗凝活性的占比較高,本研究結(jié)果中,研究組AT-Ⅲ水平明顯降低,因患者內(nèi)皮細胞受損,使內(nèi)、外源凝血被激活,促使大量凝血酶生存,導致胎盤進一步缺血、缺氧,使大量破碎絨毛滋養(yǎng)葉細胞在母體循環(huán)并溶解,使大量凝血活酶釋放,繼而造成凝血功能障礙,證實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形成血栓的可能性更大[12]。
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多伴有胎盤缺血、缺氧等情況,導致某些組織壞死,促使血小板激活因子釋放,其活化功能增強,故形成血栓的可能性較大[13]。研究結(jié)果證實,研究組MPV、PDW水平與對照組、妊晚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表明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血小板參數(shù)變化更明顯。分析原因,患者小動脈痙攣癥狀可造成血液動力學改變,減少前列腺環(huán)素分泌,增加血栓素A2分泌,有效增強血小板聚集。MPV可準確反映患者巨核細胞增生、血小板生成情況,且PDW水平表示血小板體積大小差異,故外周血血小板減少時,可造成大量新生血小板分泌,而新生血小板的體積較大,致密顆粒較多,聚集、粘附等功能活動增強,導致MPV及PDW水平增高[14]。
綜上所述,凝血功能與血小板參數(shù)會隨著產(chǎn)婦孕周增加而增強,抗凝血功能降低,高凝狀態(tài)下可有效維持胎盤完整性,對產(chǎn)后迅速止血有顯著效果。但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凝血系統(tǒng)的各種凝血因子功能增強,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繼而導致產(chǎn)婦凝血系統(tǒng)與纖溶系統(tǒng)失去平衡,若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部分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等嚴重并發(fā)癥,繼而威脅母嬰安全。因此動態(tài)監(jiān)測妊娠期凝血功能與血小板參數(shù)等指標,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早期確診、預防有重要意義,從而改善產(chǎn)婦分娩結(jié)局,保障母嬰安全,值得大范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