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邵愛香(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清朝統(tǒng)治者自入關(guān)起就實行了撫漢政策,并努力學習漢文化。書法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受到了清朝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順治皇帝偏好歐體,康熙皇帝則以擅長董其昌書法的沈荃為師,上行下效,一時間,董其昌書風風靡朝野。至康熙末年,董其昌書風的纖弱流弊逐漸暴露,為士人所不滿。至乾隆朝初期,為挽救時弊,皇帝力推趙孟頫書法,內(nèi)廷官員也紛紛投帝王之所好,于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趙書又大為世貴。趙孟頫書風的興起,表面上看與董書的日久漸厭有關(guān),但細究其因發(fā)現(xiàn),不僅如此,還有清廷統(tǒng)治、書法發(fā)展以及文化需求的考量。
趙孟頫作為南宋遺逸,出仕元朝的貳臣形象為乾隆帝所贊揚。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等,浙江吳興人,出身于宋朝皇室,系宋太祖第四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即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趙孟頫天資聰穎,“未弱冠時出語已驚鄉(xiāng)里儒先,稍長大,而四方萬里重購以求其文”①,他“讀書過目輒成誦,為文操筆立就”②。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十八歲的趙孟頫隱姓埋名,蟄居故里,寄意翰愚文章。1286年,元世祖為緩和民族矛盾和籠絡漢族知識分子,派御史程鉅夫和道教傳人杜道堅到江南“搜訪遺逸”,趙孟頫就是程與杜向元朝統(tǒng)治者薦舉的二十余漢族杰出的知識分子中的第一位。他理政治文的卓識很快得到了元世祖的賞識。次年,趙孟頫被任命為奉訓大夫、兵部郎中,總領(lǐng)天下驛置。1290年,拜集賢直學士、奉議大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1294年忽必烈去世,趙孟頫被成宗召回京城修《世祖實錄》,書成借病乞歸,獲準返鄉(xiāng)吳興。大德三年(1299年),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至大三年(1310年),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召趙孟頫進京,拜他為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次年五月,太子即位,是為仁宗。將趙孟頫升為從二品的集賢侍講學士和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年),其又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至此,趙孟頫的政治地位達到了頂峰。延祐六年(1319年),趙孟頫得請南歸。仁宗遣使賜衣幣,請書《孝經(jīng)》。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趙孟頫在家鄉(xiāng)無病而卒,年六十九,英宗贈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國公,謚文敏。趙孟頫貴為皇胄,出仕元朝,其書法遭受了諸多論者的非難。但到了清中期,乾隆帝卻對趙孟頫書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書格至孟頫一變,說者謂其有意取妍、微傷婉弱,然右軍《褉帖》正以姿致勝,故未可皮毛論也。”③這種大力贊揚,不僅因為趙孟頫書法本身造詣很高,還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乾隆帝要在和平安定的清中期樹立標桿,樹立一個貳臣的標桿,彰顯清政府對漢人的包容,由此緩和、消除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力爭思想上的大統(tǒng)一局面。后來的《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即《貳臣傳》,也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并編纂的?!顿E臣傳》分甲乙兩編,附錄于《清史列傳》卷78、79兩卷中,共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余人??梢?,在乾隆朝的盛世里,帝王對于政權(quán)的鞏固依然沒有絲毫松懈,崇獎忠貞,樹立典型。趙孟頫書風備受推崇與其歸降元朝的貳臣身份有非常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
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云:“子昂篆隸真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雹芎瘟伎≡凇端挠妖S叢說》中有云:“自唐以前,集書法之大成者,王右軍也;自唐以后,集書法之大成者,趙集賢(孟頫)也。蓋其于篆隸真草無不臻妙?!雹蓠R宗霍在《書林藻鑒》中亦言:“元之有趙吳興,亦猶晉之右軍,唐之魯公,皆所謂主盟壇者?!雹藓持僬f:“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雹呲w孟頫大楷師法智永,小楷學習黃庭堅,書碑記師李北海,手札尺牘專學二王,皆咄咄逼真,可謂晉、唐書法的集大成者。不僅贏得了同時代書家的認可,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后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可見一斑。然而又因其出仕元朝,在書史上成了一個有爭議的人。推崇者,如胡汲仲譽其書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邢侗贊揚其為右軍之后唯一的善書者,唐宋人皆不及。就連董其昌也認為趙孟頫書法超過唐世,而直接晉人。貶之者,如傅山譏其為圓滑無骨:“余弱冠學晉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獲趙松雪墨跡,愛其圓轉(zhuǎn)流麗,稍臨之,遂能亂真,已而自愧于心,如學正人君子,苦難近其觚棱,降而與狎邪匪人游……”⑧莫云卿也說趙孟頫矩獲有余,而骨氣未備。其實褒貶的分歧,在于角度的不同,傅山因感于時局,痛恨趙孟頫以宋皇室后裔身份而降附敵國,官高位顯,因恨其為人之“圓滑”而攻其書之“圓轉(zhuǎn)”。乾隆帝與何良俊都認為趙孟頫書法是“直接羲獻”的,稱趙孟頫書法“神完詣絕”“足規(guī)二王”“子昂法書天下第一”。乾隆帝推崇趙孟頫的書法,不僅是因為其仕元的貳臣身份,與他在書法上取得的超高成就也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在董其昌書風纖弱之際受到乾隆帝推崇也在情理之中。
趙孟頫少時即入書門,先跟隨宋高宗學黃山谷、米南宮之體,后上溯智永、褚遂良、鐘繇、王羲之等正脈書家;其臨古跡,不厭其精,每臨必數(shù)十百本,“蘭亭”“千文”“洛神”之類,都是他臨學的對象。宋廉《題趙子昂臨大令四帖》時言趙孟頫臨羲獻帖數(shù)百過;趙訪在《東山存稿》中記載趙孟頫于蘭亭序,千字文臨習中盡五百紙;元代盧熊在《式古堂書畫匯考》中說趙孟頫根抵鐘王而出入晉唐??梢娳w孟頫在對魏晉書法的繼承上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始終以王羲之法度為宗。他這種尊王的書學觀念與乾隆帝是一致的,也是乾隆帝所推崇的。乾隆帝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視為千古妙跡,認為該作用筆最有古法,猶如平沙畫錐鐵,并將其收入大內(nèi)養(yǎng)心殿,于閑暇時臨仿不止百過。乾隆帝跋王羲之草書《七月都下二帖真跡》認為其行筆流逸,中含古澹。由此可以推斷,在乾隆帝看來王羲之書法代表著古意,學王羲之即學古,師法王羲之才是書之正道,這種書宗王羲之的書學觀念也是乾隆帝的師古觀念。此外,從大臣對皇帝的恭跋中也可見乾隆帝對王羲之書法情有獨鐘。蔣溥、汪由敦、嵇璜在跋《欽定三希堂法帖》時曾云:“皇上性契義爻,學貫倉史,每于萬機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寶翰所垂,云章霞采,鳳翥龍騰,綜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雹犭m然大臣的恭和之言多是對皇帝的浮夸恭維,并不具有客觀性,但是從其恭跋的語言中還是可以看出乾隆帝對王羲之書法的癡迷。根據(jù)《石渠寶笈》,乾隆對王羲之法帖的臨習居然高達146件,而對趙孟頫書法的臨習上不及宋朝的蘇軾、米芾,下不及明朝的董其昌。臨習蘇軾法帖86件,米芾法帖93件,就連明代的董其昌也有73件,臨習趙孟頫法帖卻僅為33件。從時間軸上看,趙孟頫所處的元代相較于蘇軾、米芾所在的北宋,距離乾隆朝更近,流傳法帖理應更多,然而從臨摹數(shù)量上看,乾隆的臨習數(shù)量并不多。這就說明乾隆帝書宗王羲之,并非師法趙孟頫,他推崇趙孟頫書風,是因為趙孟頫有著書宗王羲之的學古觀念,這種觀念代表著正統(tǒng),推崇趙孟頫書風,也就意味著在推崇正統(tǒng)書風。因此,在乾隆一朝受帝王推崇的應該是在宗王思想下形成的華美端秀、規(guī)整圓潤的趙孟頫書風。
乾隆帝推崇趙孟頫書風還與其華美端秀、規(guī)整圓潤的風格特征有關(guān)。趙孟頫書法線條均勻圓潤,結(jié)體沉厚端凝,字與字之間都安排得非常妥帖,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將趙書與古人書作了一個對比,他認為:“吳興書,筆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guān)。吳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后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數(shù)百年,徒以使經(jīng)生胥吏故耳。然竟不能廢者,以其筆雖平順,而來去出入處皆有曲折停蓄。其后學吳興者,雖極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勻凈,是以一時雖為經(jīng)生胥吏所宗尚,不旋踵而煙銷火滅也?!雹廒w孟頫華美端秀、規(guī)整圓潤的書風,不僅“調(diào)整”了董其昌書風纖弱流俗的時弊,在帝王的有意推崇下,還成為一種規(guī)范性的官樣書風。于是乾隆之代,競講子昂。趙孟頫書法風靡于內(nèi)廷的同時,對科舉考試也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論及趙孟頫書法在乾隆時期的影響時有言:“蓋以書取士,啟于乾隆之世。當斯時也,盛用吳興?!?可見在乾隆朝時期,趙孟頫書法以華美端秀、規(guī)整圓潤的藝術(shù)特征被當作官家樣書,這種官家樣書又恰恰符合清朝統(tǒng)治者所崇尚的雍容華貴的皇家氣質(zhì),因此,亦可看作趙孟頫書風盛行的原因之一。
總之,清中期崇趙書風的盛行與乾隆帝的推崇有直接關(guān)系,這種推崇來源于清廷統(tǒng)治的需要、書法發(fā)展的需要以及清廷統(tǒng)治者文化的需要。趙孟頫身為南宋遺逸而出仕元朝的舉動,使其背負了貳臣的形象,這也使其成了乾隆帝彰顯撫漢政策的最佳人選。趙孟頫力追王羲之筆意,求晉人氣韻,以王羲之為上的書學觀念恰恰符合乾隆帝崇晉宗王的學書追求。其書法華美端秀、規(guī)整圓潤的風格特征是前無古人的,是秀潤之美的典型,既彌補了董其昌書風纖弱之弊,同時還符合雍容華貴、溫潤敦厚的皇家氣質(zhì)。由此可見,清中期趙孟頫書風盛行的原因不僅來源于乾隆帝個人的喜愛。
注釋
①趙孟頫:《松雪齋文集》,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9 年3 月,第336 頁。
②趙孟頫:《松雪齋文集》,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9 年3 月,第354 頁。
③季付昆:《中國書論輯要》,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0 年12 月,第508 頁。
④張丑:《清河書畫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8 月,第506 頁。
⑤何良?。骸端挠妖S叢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12 月,第182 頁。
⑥馬宗霍:《書林藻鑒》,文物出版社,1984 年5 月,第150 頁。
⑦陸友仁:《研北雜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年8 月,第35 頁。
⑧葛路:《李可染書畫品評》,《美術(shù)》,1994 年8 期,第6 頁。
⑨李冰林:《乾隆書法的經(jīng)典情結(jié)》,《藝術(shù)探索》,2014 年6 期,第107 頁。
⑩包世臣:《藝舟雙楫》,中國書店,1983 年3 月,第106 頁。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8 年1 月,第127-12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