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泳茵
讀罷習近平總書記的三則重要批示,我沉思:在新時代,是怎樣一種精神文化價值理念支撐著中國不斷向前發(fā)展?這三則批示解答了這個問題: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奉獻不是為了索取,應是自覺自愿的。奉獻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獻身精神;奉獻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默默無聞;奉獻是“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的高尚品質(zhì);奉獻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無私付出。
奉獻是一種真誠自愿的付出行為,是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大陳島墾荒隊員們遠離家鄉(xiāng),將自己的青春年華無私奉獻給這一片陌生的土地,才使荒島變得富饒,貧土變得優(yōu)沃。卓嘎、央宗父女兩代人與王繼才同志秉承著愛國奉獻精神,在西嶺雪原、在南海沙島,守衛(wèi)著祖國的領地。正是有這些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才有了國家的平安與富強,才有了我們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陳家順主動為民生奔波,體恤民生艱難,小則幫扶一家一戶,大則微而不弱,燭照未來。高淑珍十幾年如一日為一群不幸的孩子遮風擋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懷使她成為最偉大的母親。奉獻是一種責任,人生只有無私奉獻,才能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他人,才能造福人民。
崇高偉大的無私奉獻精神,不僅為人民帶來幸福安康生活,也是抵制社會濁流的有力武器。現(xiàn)如今,一些聽起來不錯的價值觀,若拋去它們迷人的表面,剩下的是什么?損人利己、精致的利己主義,無私奉獻者棄之如敝履。奉獻精神強調(diào)的是一種為他人付出、不求回報的價值取向,有利于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如果沒有這種為他人著想、為他人奉獻的精神,這個社會將變得冷漠。
我們身為新時代的一員,應學習發(fā)揚這種奉獻精神。愿我們都有奉獻精神,換取中國明日的彼岸花開。
【廣西玉林高級中學(160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