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蓁蓁 編輯:香笙
南宋詩人陸游曾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真正想學寫詩,需到生活中去,觀山覽水,偷得幾日浮生,而不是端坐在那里,片刻不歇,字斟句酌。人生也是如此,那些看起來虛度的時光,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外的收獲。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并不是拿來用的?!狈彩露伎紤]有用與否,只會讓人生變得單薄,讓生活變得無力。
自媒體作者@安月白曾講過一個故事。她的同學小西,是公認的生活達人。每天工作之余,還會抽時間健身、閱讀、學習各類線上課程,朋友圈里都是她努力而充實的身影??墒怯卸螘r間,她卻在朋友圈里消失了。后來,在一次聚會上,她揭開了謎底:“我看似過得充實,實際上并不快樂。以前不明白,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日子過得太功利了,凡事都追求有用?!?/p>
想想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被“有用論”所包圍。
要常健身,因為它能讓我們有充足的精力去奮斗,卻鮮有人說,健身能讓身心放松,讓頭腦清醒;要勤讀書,不然靠運氣掙來的錢,也會憑實力輸?shù)?,卻鮮有人說,閱讀可以凈化心靈,洞見更大的世界;要多交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卻鮮有人說,擁有一個無關名利的朋友才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在電視劇《大考》里,梁靜扮演的媽媽董碧華,總是一副焦躁又無力的面孔,她與兒子吳家俊的矛盾,也因為“一幅畫”而升級。吳家俊從小就喜歡繪畫,但在媽媽的眼里,畫畫是“亂七八糟”“不務正業(yè)”的事情,畫得再好也沒什么用,未來也很難養(yǎng)活自己。一次,他正偷偷修補準備參賽的作品,不料被媽媽發(fā)現(xiàn),一怒之下就毀了它。吳家俊聲嘶力竭地怒吼,換來了媽媽響亮的一巴掌,導致他離家出走,最后不得不發(fā)動老師和同學一起尋找。
記得曾有人說,“有什么用”是個太險惡的問句,無數(shù)年輕人的夢想,都被年長者用這個問句,給戳滅了。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叫“過渡性空間”的概念。這是指,人們通過營造一個放松的空間,進行自我安慰,從而獲得與生活抗衡的勇氣和力量。許多看似無用的事,恰恰創(chuàng)造出了過渡性空間,讓自己在生活的重壓之下,覓得一絲喘息的機會,一處靜謐的場所。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缺乏安全感,才處處追求有用。殊不知,正是因為事事追求有用,才放大了我們的焦慮,讓生活變得無力。
學者王世襄,出身名門,畢業(yè)于燕京大學,卻從小沉湎于各種無用之事。放鴿子、斗蟋蟀、養(yǎng)蛐蛐、玩葫蘆、養(yǎng)獵狗、玩大鷹、抓兔子……他不僅玩,還玩得有滋有味,讓市井的“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王世襄把自己談古舊家具、書畫、飲食、養(yǎng)鴿、放鷹等的“瑣屑蕪雜”文字編為文集,自認為與錦灰堆類似,便以此作為書名。他的文字,為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民俗學研究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這正如莊子所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p>
生活中,你一定有這種感受,當興趣變成了任務時,它就變得索然無味。甚至會因為要接受KPI考核,曾經引以為傲的天賦,變成了抓耳撓腮的存在。但是,若興趣只是興趣,或許會展現(xiàn)出它非凡的魅力。
居里夫人曾這樣說過:“當鐳被發(fā)現(xiàn)以前,沒人知道它會在醫(yī)院派上用場?!比绻覀內チ私饪茖W發(fā)展的歷程,就會發(fā)現(xiàn),科學家大都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自由探索。
這樣的研究,短期內很難看到應用的潛力,但正是這些“無用”的時刻,奠定了科學發(fā)展的基石。事實上,許多看似不務正業(yè)的閱讀體驗,往往決定了一輩子的視野和格局。許多看似浪費時間的放空和發(fā)呆,往往保留了我們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好奇和永久的深情。許多看似沒有揚名立萬的人生,往往奠定了我們對幸福最深切的認知。
在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叫做“復利效應”:收益不是一朝形成的,它需要不斷累積,直到抵達質變的臨界點。生活也是如此,有些事雖不能立刻看到它的用處,但時間久了,用處就會慢慢顯現(xiàn)。
美學家蔣勛曾講過一個故事。他問一群工程師:“你們在這里工作了5年,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樓下那一排樹叫什么名字?”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回答上來,因為大家都在埋頭有用的工作,沒人去注意那些無用的風景。然而,倘若能暫停哪怕一分鐘的時間,就會發(fā)現(xiàn)樓下那排小葉欖仁,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非常漂亮。后來,當蔣勛再去時,有位工程師對他說:“謝謝您的提醒,現(xiàn)在每天下班,我會先看看小葉欖仁再回家,也幾乎不再和太太吵架了。”
有用的事情,就如一日三餐,帶給我們安全感,讓我們有能量去抵抗人生的風雨;無用的事情,就像臨時起意的加餐,能帶給我們靈魂上的慰藉,讓我們在挫敗中,仍愿意咬牙堅持。
當很多人在追名逐利時,擁有一份精神食糧,顯得尤為重要。
梁啟超曾勸導兒子,在專業(yè)之外,尋求一些愛好,好讓自己的專業(yè),持續(xù)得長久一些。他說:“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p>
有用的東西固然重要,那是我們活著的前提,但無用的東西也同樣重要,它是我們活著的印跡。
作家王蒙,曾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但他經常會去做一些無用之事——去排長長的隊買炸油餅,然后趁機與鄰里寒暄。每天找機會在自由市場來回穿梭,采購一些蔬菜、魚肉、山藥和其他副食。去郵局和銀行辦事時,他也喜歡排隊,聽聽人們在談些什么,看看業(yè)務員們在做些什么。甚至,每過一段時間都要特意去坐幾次公共汽車,看看車上越來越時尚的年輕人。
回望我們的人生,是不是總習慣于用功利主義,去衡量一件事情的意義和用處??纱髱燑S永玉卻說:“過日子就是平平常常,有時候有意思,有時候很沒意思。不要成天到晚地找意義?!?/p>
終有一天,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正是那些“無用”的東西,在日升月落之中,沉潛到我們心底。在我們黯然神傷的日子里,辟出一方天地,用一束溫暖的光,將我們疲憊的身形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