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男子喬·辛普森在6000 多米的冰峰上不幸摔斷了腿,之后墜落冰隙。他拖著斷腿,在斷糧缺水的情況下,經(jīng)過168 小時爬回遠在10 公里外的大本營。這一經(jīng)歷被稱為“最偉大的求生壯舉”。
1985 年,20 多歲的英國男子喬·辛普森攀登“世界最危險的山峰之一”——修拉格蘭德峰。在6000 多米的冰峰上,他摔斷了一條腿。同伴西蒙·耶茨嘗試用繩子把他放下山去,展開一場孤身救援。下放過半,喬懸在一堵冰崖中間動彈不得,身下是深不見底的冰隙。西蒙在上方拉著繩子苦苦支撐一個多小時后再也堅持不住了,經(jīng)過漫長的心理斗爭后,他割斷了繩索。喬向下墜去,一段巖架將他攔住。他活了下來,可身處冰隙,拖著斷腿,忍受著寒冷、饑渴、疲憊,在斷糧缺水的情況下,他如何才能爬回遠在10 公里外的大本營?
一開始,喬對沮喪的現(xiàn)實感到憤怒,他大聲咒罵、痛哭。經(jīng)過漫長的一夜后,他開始接受死亡將至的事實。他想:“我大概能撐3 天,最終會安靜地慢慢衰弱而死?!?/p>
然而,越是逼近死亡,對生的渴望就越強烈。喬猛地坐直身子:“我不想那樣死去!”他望向冰隙更深處扔下繩子,滑向深淵。或許會有新的出路,或許會摔死,但他寧愿死亡來得更干脆一些。
喬沒想到會繩降到一處結(jié)實的雪面上,更出乎意料的是,在雪面與冰壁構(gòu)成的洞穴頂部有一個小洞,一束陽光從洞口斜射下來。
《冰峰168 小時》劇照
一瞬間,喬的恐懼、絕望與疲憊一掃而空。他接下來要解決的是如何拖著斷腿爬上通往洞口的40 米斜坡。他回憶:“我逐漸意識到自己爬行時是多么渺小和脆弱。一個小時后,我終于說服自己嘗試行走。我站起來,用沒受傷的腿撐住身體,右腳輕輕放上雪面,忍痛慢慢在腳上加力。我撐住自己,重心放在右腿上向前邁步。關(guān)節(jié)里有什么東西在滑動,骨頭不斷發(fā)出響聲。隨后,我趴倒在雪地上,只覺得胃里一陣惡心,喉嚨發(fā)堵,喘不過氣來。我陷入白日夢中,突然一個聲音在腦海中響起:‘行動起來……不要躺在那里……別打瞌睡……動起來!’我頓時驚醒,立刻開始爬行,并努力加快節(jié)奏……”
在幾次讓傷腿爆發(fā)劇痛的嘗試之后,喬找到了最佳方式。他彎腰在雪中挖好一個大臺階,在大臺階下挖好一個小臺階,把冰鎬砸向上方斜坡?lián)巫∽约旱纳眢w,先把傷腿抬上小臺階,忍受短暫爆發(fā)的灼痛,用未受傷的腿猛地跳上大臺階。稍事休息,等待疼痛散去。每一步都被他拆解成幾個具體的任務(wù),這些任務(wù)組成了一個前進模式:彎腰- 跳上去- 休息。在專注于重復(fù)前進模式的過程中,喬忽視了疼痛和進度的緩慢。5個小時后,他從洞口探出了頭。
冰隙外的世界溫暖而美麗。雪白的冰峰環(huán)繞四周,壯麗無比。一股在努力后重獲自由的解脫感,讓喬昏昏欲睡。但當(dāng)他望向如一條冰舌般蜿蜒向遠方的冰川時,一股熟悉的緊張感又涌上心頭。冰川在眼前閃閃發(fā)光,起伏延展。他揉了揉眼睛,再看過去,眼前的景色變得模糊起來。而且,他越揉眼睛,視野便越模糊,劇烈的灼燒感讓淚水模糊了他的視線。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患上了雪盲癥。從冰崖上掉下來時,他的墨鏡就碎了。
此時,喬想起他在爬出冰隙時采用的前進模式,于是全神貫地把跳躍分解成幾個明確的動作,然后不斷重復(fù)。他跌跌撞撞地從巨石旁邊或巨石上面跳過,逐漸失去了對時間的感知,每次摔倒都會陷入半昏迷狀態(tài)。等清醒過來后,他又繼續(xù)忍痛向前跳。
冰磧地像冰川一樣毫無生機,到處都是泥巴和碎石。巖石之間有一片片積雪,雪里都是沙礫,喬只能吃雪止渴。直到黑夜降臨,暴風(fēng)雪迫使他挖好雪洞,在疼痛與恐懼中入睡。
幾天過去了,吃雪無法緩解喬體內(nèi)水分流失的情況,找到水源成了最迫切的需求。他突然想起自己在上山途中經(jīng)過的有溪流的碎石灘,打算在天黑前到達那里。急于求成的心讓他高估了自己在巖石中跛行的速度,最終他在疲憊中陷入昏睡。
不知過了多久,喬終于找到了水源。水為他注入了能量,但一陣憂慮又涌上心頭:“營地還會在嗎?如果不在,該怎么辦?”一切前進的念頭瞬間停擺,他被對未知的恐懼和焦慮攫住了。
“別傻了,快點兒,白天還剩兩個小時?!币粋€聲音在喬的腦海中響起,他不得不繼續(xù)爬行。夜?jié)u漸深了,他在黑暗中漫無目的地爬著,突然嗅到一股刺鼻的糞便味。他意識到,自己可能到了營地附近的廁所。于是,他沖著黑暗嘶啞地吼叫:“救救我!”之后,不遠處一道光亮起。經(jīng)過168 個小時,他終于得救了。
獲救后,喬把這段絕境求生的經(jīng)歷寫成了一本書。他原本以為這個故事只會在登山圈內(nèi)激起小小的水花,卻沒想到觸動了更多非登山者的心。
法國文藝批評大師喬治·斯坦納就是其中一位。他評價:“這本書是登山文學(xué)的絕對經(jīng)典,從心理乃至哲學(xué)層面見證了人類內(nèi)心最罕見的沖動?!庇诫U家貝爾·格里爾斯將其視為“最偉大的求生壯舉”。
英國導(dǎo)演凱文·麥克唐納讀完這本書后,急切地把它改編成電影,成就了“英國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紀錄片”——《冰峰168 小時》。
直至今天,喬的故事仍然觸動人心。2018 年,它被改編成話劇,在英國上演。2022 年,它又登上澳大利亞和韓國的舞臺。而喬所寫的書也不斷再版,簡中版《無情之地:冰峰168 小時》今年也重版上市。
曾有記者問喬:“你覺得這個故事為什么時隔多年還會被人們反復(fù)講述?!眴袒卮穑骸翱赡芩|到了集體意識中的某種東西——英雄歸來的神話。我們渴望聽到某人從死神手中重返人間的故事。”
或許,喬的求生就像一個隱喻,如同我們每個人在或長或短的生命中挺過無數(shù)絕望時刻的縮影。我們都會搖擺不定,會崩潰、焦慮、害怕以及感到無助,但也總有一個聲音在鼓勵我們挺住,再試一次?;钪褪且粓雠c自己的漫長決斗,一個無助軟弱,一個強大堅韌,你要讓哪個占據(jù)上風(fēng)?一切取決于你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