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巴黎圣母院維護與重建總負責人讓·路易·喬治林將軍宣布,正式啟動教堂尖頂、拱頂和屋架的重建工作。中國專家也有機"/>
時事引讀 >>
2022年9月,巴黎圣母院維護與重建總負責人讓·路易·喬治林將軍宣布,正式啟動教堂尖頂、拱頂和屋架的重建工作。中國專家也有機會參與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在各方努力下,大教堂有望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重新開放。其實,數字技術助力文物修復并非個例,在我國,此項技術已運用多年,并成功建立了包括“數字敦煌”在內的多個項目,在2022年6月更是開創(chuàng)了數字藏經洞的項目。新一代的文物守護者正借助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讓古建筑“重生”,讓壁畫彩繪在數字世界中永久保存。
為協(xié)調在現(xiàn)場同時實施的各類修復作業(yè),巴黎圣母院重建團隊創(chuàng)建了一套高效的建筑信息模型。該模型在教堂重建工程的全周期內,應用三維、實時、動態(tài)的模型將教堂的幾何、空間、地理、各種建筑組件的性質及工料等各方面信息涵蓋其中,通過模型和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復雜的信息管理。
圖形藝術與遺產公司(AGP)是法國增強現(xiàn)實、虛擬現(xiàn)實和建筑信息模型的先驅,在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災后不久,AGP即應邀參與拯救大教堂的緊急行動。過去10余年間,AGP曾使用激光掃描(激光測繪)和攝影測量技術,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內進行了多輪3D勘測。近年來,3D建模技術在建筑業(yè)的應用已經拓展至古建筑修復,特別是讓一些存在復雜結構古建筑的修復、重建成為可能。
2019年,在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災后不久,中法雙方進行了密切溝通,中國專家將有機會參與巴黎圣母院的修復工作。同時中法雙方將就陜西秦始皇陵兵馬俑保護開展技術與科學交流及培訓項目。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就此表示,選取巴黎圣母院和秦始皇陵兵馬俑這兩個兩國各自最具標志性的文化遺產開展保護修復和研究,將極大拓展中法文化遺產合作的深度,在世界范圍內產生積極示范效應。
早在20世紀80年代,時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的樊錦詩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了解到計算機可以將圖像永久保存下來。樊錦詩由此提出了“數字敦煌”的初步構想,希望借此留住璀璨絢麗的國寶,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xiàn)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續(xù)利用。
2022年6月,敦煌研究院和騰訊成立“文化遺產數字創(chuàng)意技術聯(lián)合實驗室”,聯(lián)合打造“數字藏經洞”,以數字孿生技術為手段,原始比例還原敦煌藏經洞,同時讓已流失海外或進入博物館的文獻在洞窟中“重現(xiàn)”。同年7月,敦煌研究院借助數字技術將莫高窟“搬”進北京,在京展示近50件(套)文物數字化研究成果。
【考場仿真試題】請根據以上材料,寫一則不少于150字的微評論。
【范文示例】《巴黎圣母院》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論建筑藝術的前景如何,也不論我們年輕建筑家們有朝一日怎樣解決建筑藝術問題,還是讓我們在期待新的宏偉建筑出現(xiàn)之前,先好好保護現(xiàn)存的古跡吧!”如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和普及,各種形式的數字藝術正在蓬勃發(fā)展,數字畫筆在不同文明的畫板上又將繪制新的色彩。歷史建筑和珍貴文物不可再生,但修復和重建能夠將其所代表的精神內涵和文明記憶傳承下去。文明不老,因有傳承,而科技讓這傳承煥發(fā)盎然生機。
【適用話題】科技 文化傳承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