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血動物
不久前,在網(wǎng)上看到一張可愛的圖:熱鬧的菜市場里,一位賣菜的婆婆正在認真地排列小米椒。從圖片上可以看到,小米椒旁邊的蔬菜也都被擺放得整整齊齊。細心的網(wǎng)友還發(fā)現(xiàn),就連生姜的顏色也都是漸進擺放的,而且每一塊的形狀都像是珊瑚。
看到這些整潔有序的蔬菜,我相信婆婆也是一個有秩序感的人。能在充滿很多不確定因素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秩序感并維持住,其實是難能可貴的?;蛟S別人不太能理解,但自己能自得其樂,找到無可替代的意義。
那些看起來不易被理解的秩序感背后,其實藏著一個人生活自洽的意義。和家人視頻通話的時候,像往常一樣在餐桌上行走的貓不小心入了鏡,家人紛紛驚呼:“貓怎么跑桌上去啦?太不衛(wèi)生了。”如果他們知道我每天都要抱著貓睡覺,早上被叫起床的方式是被一對柔軟且有力的爪子踩醒,那視頻通話的畫風一定會變成一場嚴肅的“思想教育課”,但我對他們的反應已經(jīng)習以為常,也特別能理解家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態(tài)度。
我從小生活在農(nóng)村,大家對養(yǎng)小貓小狗的態(tài)度是給它們提供一口吃的,小貓小狗長大了可以幫忙逮老鼠和看家,彼此互利互惠,談不上有太深的情緒價值。而這樣的情緒價值,卻是在城市獨居的我特別需要的。我無法想象,每天下班到家打開門,看不到一個毛茸茸的身影蹲在某處望著我;也無法想象,帶有不同含義的“喵喵”聲從耳邊突然消失,房間安靜得可以聽到自己的呼吸;更無法想象,生活中不再有各種驅使我“到點兒就該做什么”的智能提醒。
這些在家人看來是麻煩和負擔的事,卻是我獨立生活以后,構建我生活意義和秩序感的重要方式。每天都有不停掉落的貓毛有什么關系呢?它們可是很多個孤獨的夜晚柔軟地落在我懷里溫暖我的東西。
高三畢業(yè)那年,鄰近田地的老宅子被拆了,我們一家人搬到了更靠近集市的鎮(zhèn)上。大家都以為奶奶能從她忙活了大半輩子的田地里抽身出來,開始好好享受生活,不用那么勞累。沒想到,哪怕去地里干活不再那么便利,要走半個多小時的路,奶奶還是去得很勤。
按照時令,播種、養(yǎng)護、收成,然后制作成各種食物存放起來等待子女回來裝車,奶奶就這樣四季忙個不停。家里人都不理解,為什么奶奶一把年紀了還要一心撲在田地里。
去年過年,姑姑提議把家里的地包給別人種,奶奶在餐桌上一句話也沒說,吃完飯后又起身去裝米和油了。過了許久,每家需要的糧油、醬菜和果蔬都分別裝好袋。搬上車的時候,奶奶看著打包好的袋子憤憤地說:“不種地了,哪里去給你們弄這些??!”
那一瞬間,我才有些理解奶奶為什么放不下田地,甘愿辛苦。因為人在年邁時,很容易陷入“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的沮喪,而跟隨時令勞作,看到自己的辛勞換來好的收成,然后饋贈給子女,是奶奶感受到被需要和價值感被滿足的方式。
“到了什么時節(jié)就該播種什么、收獲什么?!笔悄棠躺镏匾闹刃蚋??!爸灰疫€能給你們準備這些吃的,那我就還是被需要的?!蔽蚁耄@句話應該是奶奶那天沒有說出口的潛臺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