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縣植保植檢站 劉桂林
小麥出苗后常見的異常現(xiàn)象主要有出苗不齊、苗黃和越冬期死苗,對此,種植戶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力的技術措施預防和應對,以保證小麥安全越冬。
1.發(fā)生原因。耕層淺、坷垃多,地表不平整,播種深度不一,覆土厚度不一,深播且覆土厚的種子出苗緩慢、淺播且覆土薄的種子出苗較快。若種子被降水沖刷而暴露,再遭太陽直曬,則很難發(fā)芽,從而影響出苗。
2.對應管理技術。播種過深引起缺苗的,扒掉部分覆土,結合灌水和中耕改善土壤通透性,促使側根發(fā)育;播種過淺且嚴重缺苗的宜搶時移栽或補種。
1.發(fā)生原因。種子因故發(fā)芽率較低;包衣種子和非包衣種子的差異(非包衣種子出苗快,但成苗率低;包衣種子出苗慢,但成苗率高);種子在精選、運輸和包衣時等受到損傷,皆可導致出苗率低。
2.對應管理技術。進入3 葉期后對出苗較好、缺苗不多的麥田,可在同一塊田內剔密補稀。移栽深度以“上不壓心下不露白”為宜,移栽后要及時灌溉并適當補施速效氮肥以利于緩苗。
1.發(fā)生原因。麥播前后天氣干旱致導墑情不足或造墑時水量不足,晚播地塊播種后遭遇低溫等皆可導致出苗不齊。
2.對應管理技術。干旱缺苗的要及時灌溉,因地溫低難出苗的可劃鋤增溫。
1.發(fā)生原因。未包衣的種子遭受病蟲害,土傳、種傳的根部病害及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嚴重發(fā)生皆可致小麥出苗不齊。
2.對應管理技術。選用包衣種子或藥劑拌種,苗期發(fā)現(xiàn)地下害蟲及時防治。
1.發(fā)生原因。依賴化肥,有機肥施入不足,導致麥田土壤理化性狀變劣,通透性較差,使麥苗根系的吸收輸導能力減弱,麥苗因得不到足量水肥而黃弱。
2.對應管理技術。及時深中耕,疏土透氣并酌情追施適量速效氮肥。
1.發(fā)生原因。還田過量或不均勻,造成土壤虛空不實、麥苗扎根不良,導致其生長趨緩、心葉變黃。
2 對應管理技術。及時鎮(zhèn)壓并灌溉以踏實土壤,并追施適量速效氮肥。
1.發(fā)生原因。小麥播種前后,土壤墑情較差又沒有造墑播種,小麥因生根、扎根不良造成根系不能吸收到足量水肥,導致下部葉片逐漸發(fā)黃和心葉細小。
2.對應管理技術。及時灌溉追肥。
1.發(fā)生原因。播種較晚,冬前不能發(fā)育成壯苗,越冬期遇到逆境下部葉片逐漸變黃甚至枯死。
2.對應管理技術。及時灌溉補肥,葉面噴施含生長激素類的液肥。
1.發(fā)生原因。盲目施用化肥、農藥拌種,種肥施入過多可導致小麥葉片發(fā)黃。
2 對應管理技術。及時灌溉。
1.發(fā)生原因。基肥施入不足,可導致麥苗較小、葉片枯黃和生長較慢。
2.對應管理技術。缺氮地塊可于3 葉期或翌年返青期,每667 m2追施尿素6~10 kg;缺磷地塊每667 m2追施過磷酸鈣30 kg。
1.發(fā)生原因?;绎w虱、蚜蟲和金針蟲、螻蛄等害蟲,黃矮病、叢矮病、紋枯病等病害,皆可導致麥苗發(fā)黃。
2.對應管理技術。因蟲、因病施藥防治。
1.低溫凍害。入冬后溫度突然大幅度下降,麥苗來不及適應致其生理機能降低而死亡。
2.土壤墑情嚴重不足。若冬前后沒有有效降水且未能灌溉,麥苗在越冬期得不到水分供應,再加之風多且大和低溫寒流頻繁,麥苗會因土壤干旱而死亡。
3.秸稈還田不科學。實行秸稈還田的地塊,播種后沒有進行鎮(zhèn)壓,導致土壤疏松不實,一旦寒流低溫侵襲,冷空氣容易侵入到土壤中造成凍害死苗。
4.冬灌過晚。冬灌時土壤已經封凍,水分不能滲透到土壤深處而在地表滯留結冰,如果持續(xù)時間較長可致麥苗被凍死;冬灌后沒有及時中耕導致凍土層龜裂,小麥根系被扯斷、冷空氣可侵襲至土壤深處造成死苗。
1.適時鎮(zhèn)壓。播種早、播種量大或播種后氣溫較高、水肥充足等原因導致的旺苗,必須冬前鎮(zhèn)壓,破碎坷垃、彌合土壤裂縫、保溫保墑、促進根系發(fā)育、抑制主莖生長。秸稈還田的麥田,冬前鎮(zhèn)壓可減少麥苗越冬死亡率。麥田鎮(zhèn)壓宜選擇小麥停止生長后的晴天正午前后。
2.適時冬灌。冬灌是防止小麥在越冬期受凍死苗的關鍵措施,一般在立冬后進行,可根據(jù)天氣靈活掌握,但要以“夜凍晝消”為基本遵循:保證灌溉后水分能較快滲透,地表夜間稍有結凍,白天冰凍能全部融化。
3.中耕劃鋤。冬灌后地表稍干即要中耕劃鋤,可破除土壤板結,彌實土壤裂縫。尤其是黏重土質麥田,不及時劃鋤會造成土壤裂縫較大,容易將麥苗根系扯斷而致麥苗死亡。劃鋤的主要功效是增強土壤保溫蓄墑能力、促進小麥根系發(fā)育和防止凍害。旺長麥田劃鋤,可以鋤斷部分根系,抑制其對水肥的吸收,起到控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