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華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中國物理學會教學委員會委員
大自然的“ 調(diào)色板”和“ 畫筆”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讓人們心馳神往。2023年1月26日,中科館大講堂邀請到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物理學會教學委員會委員張興華,和我們一起探索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了解“ 大自然的調(diào)色板:顏色從哪里來”。
牛頓棱鏡分光實驗
水可以透射可見光,但它對各種顏色光的透射程度不同,藍色光最容易被水透射出來,其次是綠光,最弱的為紅光。隨著水深的增加,射出來的光藍色的成分越多。在水深100米處時,我們可以看到水是湖藍色的。
A光照射下來后,與自然界空氣中微米尺寸的物質( 灰塵或空氣中的水)相碰撞,改變了原來光的走向,此時人們看到的是散射的光線,即丁達爾現(xiàn)象。
根據(jù)瑞利散射定律,當光接觸空氣中的分子后,形成了光的散射。此時,被散射光的強度與光的波長有關,波長越短的光越容易被散射,例如:藍光相比紅光的波長更短,它就更容易被散射,也更容易被人們看到。當太陽光被大氣分子散射后,散射出最多光是藍色的,所以人們看到的天空就是藍色的。
(責任編輯/高琳 美術編輯/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