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我較早背誦的律詩之一。那時候,高中生的我,聽著老師的講解,看著教材的注釋,讀出的是喜極而泣的快樂抒發(fā),是歷經(jīng)安史之亂后對回家的滿滿期待。“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事兒?。?/p>
如今,再次讀這首表達好消息突然到來時狂喜的詩,卻是百感交集,淚眼迷離。它凝結(jié)了杜甫經(jīng)歷生離死別、終于盼到失地收復、山河展笑顏的心路變遷。一千多年之后,它還被人深情吟誦,反復引用。這是杜甫的偉大,是杜甫的深刻,是“詩史”的獨特魅力。他的作品,寫出了“人人心中有”的情緒,喚起有相同、相似經(jīng)歷以及所有盼望家國安寧的人的共情。
生于官宦之家、受過良好教育的杜甫,在青春年少的時候,也是躊躇滿志、激情蕩漾、自命不凡的,有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才氣與自信,也有“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豪情與志向。還有他那首傳世名作《望岳》,也是創(chuàng)作于年輕氣盛,躊躇滿志的時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出少年不平凡的抱負和滿腔豪情??墒菤q月這把無情的刀,刀刀削去了他的青春激情與昂揚姿態(tài);刀刀在他生命最顯要的地方,刻上了不堪回首、不忍卒視的烙印。
2
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的才子到“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落魄詩人,杜甫生活狀況和人生命運的重大轉(zhuǎn)折,來自家和國的兩件大事。
杜甫29歲那年,父親杜閑去世,家里失去了主要經(jīng)濟來源,杜甫至此告別了錦衣玉食的過去,生活開始走下坡路。滿腹才華的杜甫首先想到的就是參加科考,入仕為官,可科考偏偏就是杜甫的夢魘。
24歲那年,杜甫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意氣風發(fā)的他對此次考試充滿信心,以為中個進士如同探囊取物,結(jié)果卻出乎意料地落榜了。人生的第一次受挫并沒有打擊到杜甫,他一個轉(zhuǎn)身,便跨上高頭駿馬,意興盎然地開始了游歷之旅。他到了齊趙之地,與幾個意氣相投的青年一起,詩酒唱和,好不暢快。這是他人生的瀟灑、快意時刻,也是他在詩中表現(xiàn)盛唐氣象和少年壯志最多的時候?!锻馈肪蛯懹谶@一時期。多年以后,臥病夔州的杜甫,回憶起這次長達四五年的游歷,寫下了《壯游》一詩,其中的“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就是對那時、那景、那情的懷想與感慨。
快樂的日子真是過得既樂又快。后來,他雖然也有過多次遠游,但再也沒有這樣無掛礙、無拘束、無憂愁的體驗了。
公元746年,34歲的杜甫來到長安,準備第二年的科考??勺畹踉幍氖虑榘l(fā)生了:這一次,所有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榜,杜甫自然不能幸免。原來,此次的主考官是當朝宰相李林甫——在中國歷史上以排除異己、狡詐詭譎著稱的奸相。他給唐玄宗的答復是:野無遺賢!意思是,民間已經(jīng)沒有英才賢人了。
科考的路走不通,受生活所迫,杜甫開始結(jié)識達官貴人或文化名人,獻上自己的作品,以求得一官半職。直到公元755年,43歲的杜甫才等來了平生第一份工作——京兆府兵曹參軍。上任不久,他回奉先縣探親,一路上看到了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更讓他萬分悲慟的是:剛進家門,就聽到家人的哭號——自己的小兒子餓死了。他深深哀嘆“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聯(lián)想到一路所見所思,杜甫寫成了他“詩史”中的第一首長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世人所熟悉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句子,就出自這首詩。
這時候,經(jīng)歷了科考失利、父親離世、家道衰落、世態(tài)炎涼的杜甫,從躊躇滿志的青年英豪,變成為生活所迫的中年男。這樣的他,推己及人,更能深切地體會底層百姓的困頓與苦難。因而在作品里,表現(xiàn)出深刻的同情與憂患。這時候,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基本形成。
3
然而,更大的憂患還在后面,755年年底,安史之亂爆發(fā),這是影響杜甫人生和命運以及他詩作的第二件事。
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于范陽起兵,先破洛陽,后破長安,唐玄宗于長安陷落前倉皇出逃。為躲避戰(zhàn)亂,已將家搬到鄜州的杜甫在途中遭遇叛軍,被俘后被押解回長安?!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寫出了所有遭遇這場劫難、骨肉分離的人的共同心境。
757年,杜甫冒險逃出長安去投奔肅宗,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但很快他又因房琯案牽連,被貶到華州。為官之路充滿坎坷艱辛的杜甫,對社會、對仕途有了更清醒的認知。
759年3月,鄴城之戰(zhàn)爆發(fā),唐軍大敗?;芈尻柺∮H的杜甫在返回華州的途中,“滿目悲生事”,遂創(chuàng)作出“三吏”“三別”等哀嘆國難民苦的系列詩歌。
如果沒有家和國的重大變化,沒有在作品中反映社會的變遷與民生的多艱,杜甫就不會有那么多被稱為“詩史”的系列作品,他也就不可能被后世人稱為“詩圣”了。
辭官后的杜甫,開始了“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的人生。他攜一家人在秦州待了短短3個月后,又滿懷期望南下同谷。在同谷期間,杜甫作了《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這組從不同側(cè)面表現(xiàn)深深悲情、反復吟詠、一唱三嘆的連章體詩歌,讓人讀來不勝唏噓,感慨萬千。
759年,47歲的杜甫經(jīng)歷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一年。后世學者認為,這也是他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一年。朱東潤先生說,“乾元二年是一座大關(guān),在這年以前,杜甫的詩還沒有超過唐代其他的詩人;在這年以后,唐代的詩人便很少有超過杜甫的了。”
離開同谷到達未經(jīng)戰(zhàn)亂的成都后,杜甫一家可以暫時安放他們疲憊驚懼的身心。在親友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建起了幾間草房(即杜甫草堂),開始了他一生中相對安定的5年多的川中生活?!昂糜曛獣r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些我們耳熟能詳?shù)脑娋洌@些充滿人文情懷和人生情趣的佳作,就是他在這個時候創(chuàng)作的。
隨著友人嚴武的病逝,杜甫隨即失去依靠,只好攜家人離開成都。開始了新一輪,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輪的輾轉(zhuǎn)漂泊。
這次,杜甫一家人經(jīng)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于766年到達夔州(奉節(jié))。路途艱辛,生活困頓,病痛加身。沿途風景和人生感受,體現(xiàn)在他的《旅夜書懷》一詩中。其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以雄闊的意象表現(xiàn)沿途的景致,而“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則以孤獨漂泊、衰弱渺小的形象,與前面神奇浩大的氣象形成強烈對比!經(jīng)歷戰(zhàn)亂、失意、傷病的個體生命,在神奇雄闊的自然面前,何其單薄可憐!
暮年的杜甫身體日漸衰弱,思鄉(xiāng)情切,尤其耳朵失聰,更顯孤獨無助?!兜歉摺返暮笏木洹叭f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就是這種心境的真切表達。
盡管在夔州衣食無憂,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北歸,仍然是他暮年最重要的愿望。公元768年正月,56歲的杜甫買舟下江陵。然而,由于行路艱難,身體孱弱,回鄉(xiāng)的路途充滿坎坷。公元770年的冬天,杜甫病死于潭州至岳陽的舟中,終年58歲。
4
有的人從高處跌落,便自暴自棄,怨天尤人,心腸變得堅硬甚至充滿戾氣。杜甫則不然,經(jīng)歷的世事越多,看到的民間疾苦越深,他的心便越柔軟,文字更加深刻,彌漫著人性的溫暖光輝。他感嘆“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也正是自屈原以來,中國古代文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悲憫情懷的傳承。
歷事再讀子美詩,讀懂杜甫淚闌干。當你經(jīng)歷了人生的波峰低谷、潮起潮落以后,再跟著杜甫的詩去行走世界,看他詩中那些氣勢雄闊的景象、溫情細致的描述、悲天憫人的情緒、沉郁頓挫的詞句,你會覺得杜甫是你心中住著的,與白日里光鮮、亮麗、虛榮、焦躁、煩悶有別的另一個自己,一個悲憫、率真、低調(diào)、善良、安靜的自己。這個自己,與屈原、杜甫,以及所有飽含愛民心、共情心的人相連、相牽,無數(shù)個這樣的自己集合在一起,就會讓人世間呈現(xiàn)出善良、慈悲、和諧的一面。
這一面,即使有繁雜紛亂、風云變幻,也不乏真情和純凈;即使經(jīng)歷艱辛困苦、多重考驗,也永不失溫暖和柔軟。
張春燕: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多家報刊。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