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 燕(彝族)
羊臼河位于云南滇中腹地的崇山峻嶺之中,是楚雄州牟定縣唯一有鐵路經(jīng)過的村委會,原來建有一座四級小站,后改建為乘降所,曾經(jīng)是外人來訪和村民外出的唯一渠道。作為全縣最后一個修通公路的村委會,由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長期與縣城消息隔絕,它在我們心中充滿了神秘感。這次朋友相邀,終于有機會去揭開它迷蒙的面紗。
“來到羊臼河,必須要先去一次中壩烈士陵園?!?聽從了朋友的建議,我們的第一站便走進了這座陵園。迎面就是一片蒼翠的柏枝樹林,遮去了羊臼河谷酷烈的陽光,為陵園投下絲絲陰涼,也讓整座陵園多了一種莊重肅穆的氣氛,令前來瞻仰烈士風采的我們肅然起敬。
成昆鐵路是西南地區(qū)重要的鐵路干線,曾經(jīng)挑戰(zhàn)了國際公認的 “修路禁區(qū)”,與美國阿波羅登月和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一起被聯(lián)合國稱為 “象征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作為這項奇跡中的一段路程,從小村到羊臼河村之間僅有兩公里的直線距離,卻由于海拔的高差,修建了差不多十公里的曲折鐵路,真實地展現(xiàn)了“云南十八怪” 中 “火車沒有汽車快”的場景。站在對面高山頂上,看不到隱藏在群山間的鐵路,然而當火車到來時,隨著長鳴的汽笛聲,卻可以看見長長的列車如巨蟒般在山嶺間時隱時現(xiàn),盤旋穿行而來,也算是一道別樣的風景! 但也正是因為修建這段鐵路的艱辛和殘酷,奪去了36名鐵道工程兵的生命和青春,留下這座光榮的中壩烈士陵園。
沿著石階拾級而上,就看見了正面矗立的烈士紀念碑,還有紀念碑后整齊排列的英烈墓碑。瀏覽一遍墓碑上的碑文,園內安息著的烈士,年齡最大的只有33歲,最小的才18歲,當兵時間最長的12年,最短的僅有5個月。這些無論是久經(jīng)錘煉的老兵,還是剛剛入伍的稚嫩少年,都為這條成昆線的修建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聽說類似于中壩這樣的烈士陵園,在成昆線沿途還有著很多座,我忍不住便有些心痛?,F(xiàn)在,很多三十歲的青年可能剛剛結婚生子開啟幸福生活,十八歲的少年不過剛剛高中畢業(yè)步入大學風華正茂,但這些犧牲的烈士們卻再也不能經(jīng)歷這樣歲月靜好的日子,長眠在山嶺懷中,永遠陪伴著這條自己用生命筑成的川滇大通道。
此刻來瞻仰祭奠的人并不多,烈士陵園里顯得有些冷清。我們沒能帶來向英烈致敬的花圈,只能低頭在心中默默祝禱。剛一抬頭,就看見幾棵鮮紅色的三角梅,像一簇簇跳躍的火焰,又像一顆顆閃耀的紅星,在烈士墓碑前傲然綻放,正是最適合獻給英烈的鮮花! 回想起當年讀小學的時候,老師每年都會帶領我們去最近的烈士陵園,給先烈們獻上花圈,沉痛悼念他們,并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一個民族,絕不能忘記歷史、不懂感恩,今天的孩子們,更應該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究竟是由多少前輩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無私奉獻和英勇犧牲,才奠定下這樣堅實厚重的基礎。
就在唏噓之時,看到一位體貌消瘦但精神矍鑠的老人正拿著一把大掃帚在清掃墓碑前為數(shù)不多的幾片落葉,才驀然發(fā)現(xiàn),烈士們的墓碑前和墳頭上都十分的干凈整潔。通過介紹,我們知道這位烈士陵園的守陵人就是附近的村民,從這座陵園建成起便一直負責在此看守,每月雖然只領取極微薄的報酬,他卻已經(jīng)在此堅守了多年。烈士陵園的面貌經(jīng)過了多次修繕,只有他的執(zhí)著始終不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這座陵園打理得清清爽爽。突然慶幸,我們還有這樣質樸的守陵人,沒有讓英雄們的英魂感到自己被遺忘的寂寞和悲哀!
又聽朋友說起,經(jīng)過羊臼河村委會對面半山腰的東山大溝,是楚雄州最重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從龍川江引水灌溉元謀熱壩,修建至今已經(jīng)使用了50余年,一直是元謀縣灌溉用水的主要渠道之一。元謀縣能夠號稱“冬早蔬菜之鄉(xiāng)”,這條東山大溝功不可沒。于是大家相約著去見識一下這條著名的溝渠。
上山的小道寬僅尺許,一路之字形曲折回旋,有的陡坡路段,后面的人一抬頭,就能看見前面的人腳后跟在眼前晃動,揚起的一路黃灰,嗆得人咳嗽不止。雖然是在冬天,但羊臼河正午的陽光依舊讓人感到了炎熱,再加上持續(xù)爬坡,不一會兒大家就已經(jīng)渾身冒汗了,忍不住都脫下了大衣。咬著牙埋頭向上攀登了差不多半個時辰,就在感覺這山坡仿佛永遠爬不到頭的時候,忽然聽得前面一聲歡呼:到了到了! 于是連忙緊走幾步,登上寬闊的溝埂,一下子坐倒在溝邊的枯草上。大家氣喘如牛,兩條腿酸麻不堪,不聽使喚了。
待喘息初定,終于可以好好看一看這段東山大溝的廬山真面目:只見長溝順著連綿群山的半山腰蜿蜒而來,可以說是前不見頭后不見尾。溝體是上寬下窄的漏斗型,大概兩米左右深,溝底只有一米來寬,到了溝埂平面就達到了兩米多寬,兩邊都是斜坡,用不規(guī)則的石頭整齊支砌。由于是在枯水期,大溝里的水流量并不太大,但是清澈見底,正在潺潺地流淌,就像一條永不停息的大動脈,默默地為沿途的村莊和土地輸送著新鮮血液和生機。
東山大溝始建于1958年,全程長達81公里,是整個楚雄州人民歷時12年才修建完成,可以灌溉元謀縣東片9萬余畝耕地。遙想當年,不知有多少的各族民工為了修建這條重要水利樞紐,克服了不通公路、沒有機械、缺乏后勤供應的艱苦環(huán)境,靠著人背馬馱、鋤挖錘敲、忍饑挨餓,硬生生在這高山險嶺里劈出這條生命之渠。
那是一個革命斗志昂揚、奉獻精神爆發(fā)的年代! 閉上眼睛,仿佛就可以看見在無數(shù)個熱火朝天的溝渠工地上,紅旗招展號子聲震天,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在投入地勞動,即便流血流汗也毫無怨言。而大溝也隨之快速地延長貫通,最終形成一條氣勢磅礴的巨龍。你甚至可以想象,當這條大溝全程通水的那一刻,會有多少激動的淚水、熱情的歡呼隨著溝中的流水一起盡情地奔涌流淌!
忽然想起那部經(jīng)典的老電影 《紅旗渠》,才發(fā)現(xiàn)紅旗渠的故事并不只是存在于電影中,而是曾經(jīng)真實地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當時那樣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和條件,對于現(xiàn)在2000后的孩子們來說,幾乎是完全不可思議的。然而如果沒有那些老一輩人的忘我奉獻無私付出,又怎么會有今天的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安逸?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讓我們在享受前人余蔭的同時,始終飲水思源,牢記這東山大溝的歷史,牢記這條大溝中流淌的,不僅是淙淙流水,還有著前輩們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希冀和期盼!
這趟羊臼河之旅,見證了歷史的沉重和歲月的滄桑,更讓那些時代留存的紅色印記銘刻于心,成為我的人生記憶中永遠難以磨滅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