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遠
(鄭州大學 哲學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民間信仰被視為是社會生活中普遍流傳的且被廣大民眾信奉、崇敬的神靈體系以及其中包含的行為、習慣、觀念等。如此龐雜的思想文化體系中難免存在著因“愚昧”“落后”而需要過濾清除的糟粕,同時,現實中民間活動的混亂無序、廟宇管理的賬目不清、迷信活動的時有發(fā)生等突出的社會問題也必須得到治理與管控。但民間信仰本身具有的靈活性使之能夠不斷順應時代變化并改造自身觀念形態(tài),現代以來,已逐步打破舊時負面印象并向民俗文化轉化。民間信仰雖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傳承,但根植于民間,滲透在民俗、忌諱、禮節(jié)、習慣之中,反映著廣大民眾,尤其是勞動人民心中對美好物質生活的期待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當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受眾群體龐大的民間信仰,作為本土道德文化資源,絕不能只停留在單一角度進行判斷,應找準定位,在精神文明建設與意識形態(tài)工作中發(fā)揮其引導、教育、規(guī)范等作用。開展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要繼承與弘揚傳統(tǒng)美德,同時,善用民間信仰中的道德價值,與時代需要相結合,實現創(chuàng)新性轉化,在道德實踐中融入日常生活,提高民眾道德水準。
民間信仰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內容豐富,底蘊深厚,塑造和建構了我國普通民眾的精神活動。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民間信仰逐漸與自然、社會、文化各方面聯系緊密。而民間信仰道德就是民間信仰中建立在對超自然力量信仰之上,圍繞著人“應該如何”而形成的、主要以善惡評價為形式的心理意識、原則規(guī)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1]。道德表現形式是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深厚的群眾基礎和顯著的特征,探究其在我國道德建設工作中的定位與性質,對推動社會道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民間信仰源于人們對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敬與畏懼,自然崇拜是最先出現的一種信仰形式。先民們針對這些無法理解、難以抵抗的自然力量,只能不斷地適應。在改造和順應自然的過程中,他們既想戰(zhàn)勝、征服這種力量,又對其抱有期待與僥幸,盼望自然力量可以賜予福運。長此以往,在多重心理的作用下,先民們逐漸將自己的理解融入自然現象中,試圖賦予自然事物或現象以意識,從而將難以解釋的自然活動看作是由神秘力量統(tǒng)治主導下的現象,產生出了可以作為精神寄托的信仰對象,正是在此過程中也形成了“萬物有靈”的定性觀念。
在中國民眾的眼中,萬物既是同源,也是一體。對動植物的崇拜多起源于“物我一體”的二元宇宙論,夾雜著對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對魚神的崇拜,人們將魚視作吉祥、富足的象征,納入語言和圖畫之中,或是祭祀谷神,在春天向谷神祈禱豐收,在秋天祭拜報答謝意等[2]31-34。這些活動承載著人們對于“萬物有靈”的信仰觀,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世代沿襲下去所形成的這種道德價值觀也使人們敬畏、愛護生命,不隨意殺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民間信仰包含著人們對于自然內在價值的尊重與肯定,體現出人與自然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依存關系。其中“尊重自然,愛護生靈”這一道德特征不僅在舊時塑造正確價值觀念,引導人們感恩和珍惜自然饋贈,增進勤勞致富的普遍認同,也形成了一套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道德觀。在當代,也為我國生態(tài)道德的建設提供了相應的理論支持,對構建和諧的生態(tài)倫理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早期社會的人們依靠農作為生,大量的生產活動凸顯出家庭成員的重要性,各盡其責、同心協力的勞作方式促進了以血緣為核心的家族的產生,沿襲至今,早已演變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民眾將個體融入家庭甚至家族之中,在這種家庭觀念下,人們將孝親敬老等道德行為準則與供奉、祭祀祖先的活動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嚴密的流程體系,祖先崇拜也成為民間信仰中最為獨特和重要的存在。
出于對自身來處的未知和對祖先本源的探求,始祖成為民眾及其后輩子孫廣泛祭拜的對象。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人們對黃帝的尊敬和崇拜。在古代,黃帝信仰經歷了由官方而民間的發(fā)展過程,至今仍然是官民同祭。先秦時期,黃帝祭祀的規(guī)格較高,祭祀音樂選用的是皇帝祭祀先祖的大樂[2]39。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民眾對黃帝的信仰具有比較豐富的內涵,黃帝既喚起了中華民族對自身發(fā)展歷史的集體記憶,又承載了中國人對祖先生養(yǎng)教化恩情的感懷[2]40。
祖先崇拜作為當時社會中最為普遍的信仰形式,不僅體現著對祖先的感激和敬畏之情,同時,圍繞著祭祖活動,人們還將這種對祖先的信奉逐漸轉移到具體的人物身上。這種信奉,除了要求在特殊日子祭拜祖先,還形成了孝親敬老、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家庭品德要求和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倫理禮儀規(guī)范,呈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民間信仰中包含的祭祀活動,是人們對于先人的感激和崇敬,期盼祖先保佑,予子孫福澤,也是通過此類形式喚起和增進后輩對血緣親情的感恩之心,利于孝道觀念的延續(xù)和繼承。從認同一個祖先到認同一種文化,從一種原始的信仰到文明社會日用起居中的“敬上”之德、長幼孝悌之序,中國文化慎終追遠、崇尚孝德的精神基因依稀可見[3]。
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在壓迫、痛苦的現實生活中情緒無法得到緩解,只得從精神世界中尋求慰藉。而民間信仰作為民眾的精神活動內容,反映了人們對理想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诳谙鄠鞯脑幃惞适?加之當時無法解釋的離奇現象,民間信仰中的道德伴隨著因果循環(huán)、來世報應這些帶著神秘色彩的“彼岸”力量,樹立了人們心中對作惡的恐懼和行“善”的信仰。由于民間信仰自身存在著極大的包容性和“草根性”,不需要繁雜的信仰規(guī)定,內容通俗易懂,所以普遍被民眾接受并且廣泛流傳。相信積德行善可以為自己來世求得一個好結果,作惡多端的人會得到應有的懲罰,在“好人會有好報,惡人自有天收”這種理想信念下,人們對于現實的不公就會得到慰藉,并且擇善、為善、行善也由開始帶著目的功利性和對報應的畏懼,逐漸發(fā)展成為社會中的道德品質,廣泛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著人們的舉止。
民間對神靈的崇拜充斥著對正義社會的向往,希望存在超自然的力量,能夠懲惡揚善,主持人間正義。如一些盡忠報國、大公無私的英雄人物在死后被百姓賦予“神力”,不僅擔負起保境安民的使命,還有著伸張正義、監(jiān)察司民的功能。這種英雄崇拜代表著人們對于崇高道德情操的追求,展現了正義真善的價值共識。盡管民間信仰中充斥著大量的虛幻色彩,但是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人們尤其是底層民眾對于現實的需求和理想的渴望。其包含著的“行善、積德、解厄、消災、正義、公平、大義、無私”等精神追求,排解著人們心中的痛苦,給予生活的勇氣,同時,這些道德觀念也成為法律條文之外的內在約束,隨時隨地都可以起到規(guī)范和約束個人行為的作用,能夠改善社會道德風氣,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維護和和諧氛圍的產生。
民間信仰作為歷史中長期存在的一種文化,蘊含著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同時,還殘留著許多迷信和愚昧的成分。當務之急必須摒棄消極負面的部分,挖掘民間信仰中的道德價值,利用其深厚的歷史基礎和廣大的群眾基礎,結合新時期的社會發(fā)展,在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美德的基礎上向正確主流的核心價值觀靠攏。正視和利用民間信仰的道德價值,讓其發(fā)揮該有的功能,對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推進道德工程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作為一種本土的信仰文化體系,幾千年以來,民間信仰在傳播與延續(xù)過程中總是伴隨著道德倫理觀念的滲透,那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對當代的人們仍具有教化作用。因其受眾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底層民眾,民間信仰的道德內容通俗易懂、便于傳播,且?guī)в械臐庵氐膶嵱眯院凸?能夠驅動人們的內在信念,增強對道德的信心,講究回報、貼近生活的方式也讓民眾更容易接受和實踐。
一方面,關于民間信仰的傳說種類繁雜,雖融合多家說法,但無一例外宣揚的都是正向道德觀。民間信仰雖然沒有系統(tǒng)的宗教理論和嚴密的組織,但卻有著融合儒道釋三教的內容豐富的宗教道德,以儒家的忠孝為主,兼收并蓄佛教的因果輪回、道教的承負報應等等宗教倫理,并且加以渲染,對百姓教化的作用不可低估[4]。借助人們對于“未知力量”操控下的報應的畏懼和對獲得幸福的渴望如“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教化百姓行善積德,就福去禍。另一方面,民間信仰中大部分取材貼近現實,結合著歷史中英雄人物的事跡展開:既有廉潔無私、一心為民的正直人臣,保家衛(wèi)國、英勇捐軀的民族英雄,亦有博文約禮、誨人不倦的古圣先賢。將原本的歷史人物神化,賦予超凡的能力,是人們強烈情感的外化。百姓對他們的供奉與崇拜,傳達出對愛國、正義、奉獻、良善的價值認同,寄托著對英雄的懷念與祝愿。國家根據民眾這種樸素的情感,給予符合國家標準的人物認同和推崇,無論是賜封還是加入祭祀,都在有意擴大傳播范圍,增加正面影響力,形成道德標榜。在對這些人物產生崇尚、敬重情感的過程中,百姓內心會激起關于善的意志并開始效仿和踐行這些高尚行為。信仰對人的精神追求具有絕對的力量,會推動人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追尋實現理想人格的途徑。隨著事跡的口口相傳,加之英雄廟宇的修建,有形與無形結合下,他們震古鑠今的人生功績得到了社會傳頌,這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也成為道德標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品德培育。
從道德鞭策的角度而言,在社會中只依靠律法和明文規(guī)定難以進行深入的作用與控制,缺乏內在層面的影響,只能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而民間信仰的道德價值融合在民俗民風中,滲透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廣泛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習慣。風俗對民眾的思想和生活產生強大的約束力量,迫使人們在一定的道德和習慣規(guī)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環(huán)境的協調和平衡[5]。例如,城隍神具有懲惡揚善的功能,民間對城隍神的祭祀多種多樣,不僅平日去城隍廟中上香,還在特定的節(jié)日舉行城隍出巡的儀式,表示對城隍神的重視。《夏城城隍廟神應夢記》中就有記載,罔顧正義且貪贓的官吏會被城隍神曝出罪行并施以懲罰,甚至連其子孫也會受到牽連。所以,不僅百姓對于城隍神十分敬畏,時刻約束自己的行為,揚善避惡,甚至連官吏也無比信奉,嚴于律己。明朝時期還要求官員在上任時必須去祭拜當地城隍廟,以表明清廉為民的決心,消除內心的貪欲歪念,除此之外,還需要面向城隍神反思自己的工作行為是否稱職。這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種道德監(jiān)督與鞭策下的內在約束。
除去利用超自然力量鞭策個人道德靈魂,滲入民間信仰的道德還可以形成相應的人文氛圍來鞭策約束信眾的行為。行善的風氣一旦形成,就會通過集體的力量將這種意識施加到個人身上,讓其能夠在日?;顒又凶杂X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我國的廣東省就一直延續(xù)著正月二十六日“觀音開庫”救濟百姓的民俗活動,從過去的一年只開一次庫到現在的日日開庫,伴隨著派發(fā)大米、濟困募捐等慈善活動,無數的人們參與其中,廣施善行。將道德意識融入民俗之中,潛移默化地作用于民眾的思想,讓民眾在外力環(huán)境約束下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事方式。
當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不公,好人并未得到好報等事件使人們遭受心理落差、產生對道德的懷疑時,民間信仰恰好起著補償和慰藉的作用。現代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與互聯網信息的巨大沖擊下,物質享樂主義生活方式的滋生必定會造成人心的迷失和道德的焦慮。當人心中生出關于道德的困惑、不斷動搖倫理價值觀念時,民間信仰道德提倡的德福一致、善惡報應無疑可以在正義制度的落實下輔助維持人心中對善的信念。通過人的自我認識、自我肯定,再憑借著信念,在自我實踐中實現道德境界的提升。在舊時,民間信仰通過崇拜超自然力量、祈禱神靈的庇佑與現實、來世的回報,用神明生前在人間的坎坷經歷佐證,將苦難看作涅槃的過程給予信眾以撫慰,傳達人生如歷練、善因種善果的信條,讓人們內心的不平衡消融于神圣、莊嚴的信仰之中。但在當代,公平的制度管理與落實無疑給予了德福統(tǒng)一以保證,不必寄托于虛幻的同時,還能收獲到同樣的撫慰效果。民間信仰中苦盡甘來、善惡有報的道德信念不僅緩解現代人們生活的焦慮,增添痛擊不公的勇氣,也成為價值搖擺不定時的道德之錨。
當代多角度、多學科的深入研究,給予了民間信仰實現道德價值轉換的極大動力。重新以理性思維審視民俗道德觀念后,其中正向的道德意識可經由官方引導,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與正規(guī)化。民間信仰道德所具有的優(yōu)勢無疑能夠助力相關制度的落實,并能結合自身功能特點針對性開展道德實踐。想要實現民間信仰中的道德價值的當代轉化,需要針對現存的問題逐個解決,其中包括:一是對民間信仰的道德內涵了解不夠充分,無法充分發(fā)揮相應道德功能。二是未在當代找準定位,做到創(chuàng)新性轉化。三是民間信仰道德本身具有的民俗性特征使不同地域差異較大,需要豐富創(chuàng)新各地基層管理。針對上述三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民間信仰道德自帶的草根性使它往往聚焦于民眾的日常生活,在與世俗相結合的過程中自然會繼承到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如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中所倡導的“忠孝”“厚仁”等,這些在民間信仰的道德內容中雖然是以簡易樸素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對于道德覺悟不高的百姓來說便于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后續(xù)的傳播。此外,民間信仰扎根于我國鄉(xiāng)土社會,它所包含的儀式、風俗、人文精神與百姓追求物質利益與幸福生活的訴求完美契合,具有廣泛的民間基礎。直到今天,在我國的城市中,尤其是鄉(xiāng)村地區(qū),都可以見到寺廟或者宗祠的身影。甚至在一些傳統(tǒng)農村社區(qū)中,圍繞這些寺廟宗祠的共同祭祀對象能夠將分散的鄉(xiāng)村力量凝聚起來,提供交流的平臺,聯系村民之間的感情,用以調解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矛盾或糾紛,營造和諧的鄉(xiāng)間氛圍。
不難看出民間信仰道德在民眾生活中起著“粘合劑”的作用,同時,在道德教化、共同的價值觀念的形成、社會力量的凝聚等方面也發(fā)揮著獨特的優(yōu)勢。然而,不能忽視的是,民間信仰中的道德在實踐中極易帶有目的性和功利性,追求德福一致的信眾行善多是抱有可以得到回饋、祈求神明庇佑的目的?,F今我們需要理性看待的是,盡管在一些道德行為或善事的背后其目的性并不是那么純粹與高尚,但是對于無法在短期內獲得深刻道德認知的民眾來說,趨善避惡的行為至少是樹立正確道德信念、營造良善社會風氣的一個好的開端。不過此類情況還需要找到突破口,管理和消除迷信腐朽的消極部分,做好引導,將民間信仰道德的功利性控制在合理范圍,發(fā)揮其正面指向作用;同時,利用民間信仰道德內容的通俗化優(yōu)勢,將傳統(tǒng)倫理觀念與當代道德價值融合轉換后,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給民眾,爭取深入民心,得到百姓的共鳴,應做好此類地區(qū)道德宣傳教育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6]。民間信仰能夠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保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在于可以隨著國家政策的完善,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創(chuàng)新來實現自身發(fā)展。想要發(fā)揮民間信仰的道德價值,就需要把握民間信仰的道德特質與當代價值體系相契合的地方,深入挖掘,找出兩者的契合點,進行加工、細化、整合后,在現有的傳統(tǒng)道德基礎上重塑其當代精神價值,使內涵與外延順應時代的需求和社會的發(fā)展進行調適與創(chuàng)新。民間風俗包含著的中秋節(jié)家人團聚、重陽節(jié)敬老愛老等都是對家庭倫理道德的體現。清明節(jié)祭祖便包含著孝親敬祖?zhèn)惱淼赖碌牧曀?在此節(jié)日中我們都需要去祭拜已故的親人,寄托哀思、延續(xù)孝道。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多元文化的沖擊與商業(yè)經濟的雙重作用下,為了避免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價值逐漸被淡化,一定要重塑民間信仰的道德價值。當代社會對于清明節(jié)的宣傳與普及,應不僅僅圍繞著掃墓祭祖等活動,還可以添加祭奠那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各行各業(yè)的英雄楷模的活動來弘揚感恩之情,以此可以激起人們的民族認同感與家國責任感。新時代民間信仰道德有利于喚起民眾的集體意識,對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民眾道德境界的提升,具有極大推動作用。在對傳統(tǒng)美德進行傳承宣揚的同時,不忘與時代精神相融合,與社會價值觀相契合。以傳統(tǒng)作為依托,創(chuàng)新轉換后也使得現代主流價值觀更加飽滿有深度,呈現出無限的活力。
所謂“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即使同一神靈崇拜也有多種不同的祭祀方式(民俗形式),而這恰恰是文化地域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具體體現[7]。民間信仰發(fā)展至今,原先帶有的神秘外衣已逐漸褪去,其保留著的人情倫理和文化形式反而得到民眾的接納與承繼。在當前的法治社會下,鄉(xiāng)村秩序的管理依靠的是法律與司法手段,在完善制度的保證下,基層組織要落實“鄉(xiāng)村文明”“治理有效”的總要求,必須進行管理探索和模式創(chuàng)新。
第一,在道德領域治理中,具體的地方管理者應展現出對當地基礎人文倫理教義的尊重,與民眾建立共同的感情歸屬與文化認同,在此基礎上向民間基礎道德注入主流價值觀,便于推進道德工程的建設。第二,民間信仰道德活動種類繁多,場所不定,在管理時注意滿足群眾需求的情況下同步加強對相關場所的提升和改造。對供奉當地英烈、先賢、始祖等的場地進行價值發(fā)掘和宣傳改良,既可以延續(xù)相關民俗活動的開展,也引領提升了對應的精神文化品德,還可以有效解決民間活動場所無序混亂的問題。第三,在基層管理中,不容忽視的是民間信仰道德這種非官方的約束力量在德治領域中不可替代的補充作用。作為一種非制度性的手段,它完美融合于治理體系中,在不與主流價值觀沖突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其優(yōu)勢與官方制度并行,維持著人際關系的和諧與道德倫理的規(guī)范。總之,尊重當地基礎道德價值共識是進行治理必不可少的前提,想要實現創(chuàng)新性轉化,重點需捕捉到深藏在民眾心中最為樸素的道德意識與美好理想;想要實現治理的現代化,更要持續(xù)加強基層社會管理體系中的德治力量,不斷優(yōu)化民間信仰道德觀念的傳播形式,做到與新時代文明觀念相適應、相融合,增強道德建設的時代性與實效性,弘揚社會道德文化中的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