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千鈞
(閩南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石獅 362700)
在中國,“革命文化”據(jù)考究來自瞿秋白1923 年所著的《東方文化與世界革命》一文。但瞿秋白在文中并沒有對革命文化的含義做出定義。第一次對“革命文化”做出較詳細的定義,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的描述。他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zhàn)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zhàn)線,即革命文化在時間維度上貫穿整個革命過程。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結合五四運動以來一百年的歷史,深入研究五四運動倡導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思想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意義,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統(tǒng)一起來,同研究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tǒng)一起來,使之成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1]。由此可知,近代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全過程都譜寫著革命的文化。實際上,放眼歷史進程,對革命的理解,不應局限在某個時期或某種特定含義。“革命”一詞在歷史的長河中擁有源遠流長的痕跡。古代中國,《易·革》中提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此時的革命之含義為使用暴力手段改朝換代[2]?!案锩边@個詞不僅出現(xiàn)在中國,在西方也存在較長時間,其概念隨歷史更迭呈現(xiàn)不同含義。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分水嶺:法國大革命之前,西方對革命的定義類同中國,都是暴力更替王朝政權;法國大革命之后,革命一詞在西方延展出新生、文明和進步的含義[3]。到了近代,“革命”的含義一般理解為:自然界、社會界或思想界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深刻質(zhì)變[4]。
關于中國革命文化的概念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盛,主要研究方向分為時期階段界定、創(chuàng)造者范圍和內(nèi)容要素。主體范圍和內(nèi)容要素的認知比較一致,關于時期階段的界定則分歧明顯。狹義的界定僅指由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探索形成的文化[5]。廣義的界定,不僅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亦包括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建設、改革時期產(chǎn)生的革命文化,統(tǒng)一定義為“革命文化”[6-7]。
我們正處在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故,本文認為,不論從文字含義在歷史沿革中的變化發(fā)展還是結合中國近代百年發(fā)展歷程,革命文化都不應局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經(jīng)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中,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都離不開“革命”的助力。故而應總攬全局,囊括建設、改革時期形成的革命文化。
2.1.1 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擁有五千年多年的歷史,哪怕經(jīng)歷了近代黑暗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依然可以堅強地站起來,富起來,還走到了強起來的新時代。我們依靠的是先進理論指導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特別是帶有紅色基因的革命文化以及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在建設和改革時期所產(chǎn)生的各種革命文化,激勵著中國人民堅強不屈、勇敢拼搏。新時代大學生面對的最直觀的挑戰(zhàn)是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的碰撞甚至入侵,如何保有自我,在日益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對中國文化的堅持,就要保持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8]。自信不是建立在空談之上,而是需要堅實的支撐。特別是文化方面,需要有歷史的痕跡可以追尋,有活生生的實例可以參照,如此才能真材實料增強文化自信。
2.1.2 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接棒復興中國夢 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幾代人的夢想,中國人民百年來的努力使新時代的中國已經(jīng)擁有強大的物質(zhì)基礎。但是,中國夢的實現(xiàn)還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中國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積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建設和發(fā)展。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是“一代又比一代強”的后浪,必須同時代同行、共進,必須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成為堪當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青年。新時代提供了盛世,青年在盛世中蓬勃發(fā)展,卻也缺乏對苦難歷史的真實體驗,沒有體驗過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難,沒有經(jīng)歷過血與火的考驗,沒有參加過艱難困苦的奮斗[9]?;谇嗄甏髮W生閱歷的限制,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如何防止其思想走偏,要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就要通過對大學生講好中國革命文化,讓大學生領悟中國近代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先進文化,使其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大學生珍惜韶華、奮發(fā)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10]。
文化的傳承有助于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展現(xiàn)。革命文化也同樣是歷史的見證,大學生學好革命文化就能感受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建設、改革等偉大征程的奮斗史。革命文化用其特有的品質(zhì)和內(nèi)涵以及現(xiàn)實的實踐性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11],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料。大學是青年人生的一個新的開端,也是大學生“扣好人生之扣”的第一道轉折點。這是青年人價值觀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個體的人生就是一部微縮的歷史,絕不會一帆風順,而是有高低起伏。大學生必須堅持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有懸梁刺股的堅持,有囊螢映雪的拼勁,也要有良好的道德,同時,還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明辨是非,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建設。革命文化是這一切最好的“營養(yǎng)劑”,長征之路仍在進行,奮斗精神不應拋棄,螺絲釘?shù)挠X悟不敢忘記。這都是發(fā)生在中國的現(xiàn)實,有大量的故事、人物和實例可以分享給大學生,也有大量的遺址和紀念館可以供大學生參觀并實地了解。以史為鑒,讓革命文化成為新時代大學生“扣好人生之扣”的利器。
在傳統(tǒng)的革命文化傳承中,在形式上,大多是以口頭講述、圖片展示為主;在內(nèi)容上,集中于革命精神,例如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無論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比較單一,吸引力和關注度不高,無法生動還原近代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生動場景。革命文化的傳承效果不符合預期,無法最大限度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熱情。
得益于科技發(fā)展,當代無論是出行的便利情況或者有關歷史遺跡的保存效果及形式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這樣的進步為傳承革命文化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途徑。在途徑多元的大背景下,教師在傳承革命文化時有了更多的選擇,且能根據(jù)實際需求做不同的組合,改善了以往模式固定、形式單一、內(nèi)容局限等不足。
3.2.1 傳統(tǒng)課堂+多媒體輔助 大多數(shù)的高校課堂在進行中國革命文化的傳承時,較多依據(jù)傳統(tǒng)課堂授課形式。不過,目前的高校課堂上都提供多媒體設備?;诖?教師在傳承革命文化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的輔助,不僅可以口頭講述、展示圖片,更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影片、視頻等方式使學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
3.2.2 理論學習+實地參觀 大學生學習的自主和自律能力更強,但是僅靠單純的理論學習以及傳統(tǒng)課堂的展示,還是無法達到感同身受的境界。實地參觀的模式很好地彌補了這一不足。目前,在各地的革命文化遺址或紀念館,有較專業(yè)的講解員,這些講解員本身就是某個榜樣的后人,對事跡的還原程度更細致。同時,不同的地區(qū)還有不同的方式來增加參觀者的實際感受,比如,場景模擬,以及借助文創(chuàng)設計推出各種相關紀念周邊,從不同方面提升了革命文化傳承的有效度。
3.2.3 課外實踐+結果展示 革命文化的傳承,不能僅僅關注如何“傳”,更需要檢閱“承”的效果。當教師們搭上科技的快車,運用各種方式對教學進行改善的同時,作為接受主體的大學生到底接受了多少;理解是否足夠深刻;離開教師和課堂之后,大學生能否自主展現(xiàn)和反饋所學所思。大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的獲得也成為當代中國革命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huán)。由此,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延展出課堂之外由大學生作為能動主體的課外實踐活動。主要的形式為:由大學生根據(jù)課堂的學習內(nèi)容,在課外展開調(diào)研(形式可以是實地參觀、人物采訪等),輔以結果展示(例如PPT、視頻、舞臺劇),從大學生的角度呈現(xiàn)其知識習得情況。
中國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百年來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革命文化不同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卻又同樣攜帶社會主義特色,不同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卻又帶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這樣的一種文化,其傳承路徑必然不能等同于常規(guī)的文化傳承方式。但是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研究,目前革命文化路徑傳承一般僅聚焦在具體方式或手段的研究。這樣雖然可以直觀呈現(xiàn)傳承形式,但卻無法檢驗傳承效果。本人嘗試以閉環(huán)系統(tǒng)模式檢驗學生接受傳承的效果。
借助傳統(tǒng)課堂模式,教師主要采取講授基礎理論知識的方式,為學生鋪墊基本知識架構,使學生對革命文化有一定了解,初步引導大學生自主構建革命文化理論知識框架。在此過程中應注重多種現(xiàn)代教學模式的導入和適當?shù)膽?在知識傳承的初期引起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的欲望。隨后再結合多媒體教學方式,輔以情景模擬教學,同時,結合APP學習,如“學習強國”“學習中國”等,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和深度,達成基礎知識框架構建的第一步。
大學生的學習應關注其自主特性,更應該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其思維與邏輯的創(chuàng)造性。待其具備基礎知識后,應最大程度激發(fā)其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多角度觀察的能力。經(jīng)過本人的實踐,發(fā)現(xiàn)翻轉課堂教學方式有助于改變教師講解—布置作業(yè)—學生課后練習的傳統(tǒng)刻板方式[12]。讓學生和老師直接在課堂展開提問、互動、答疑、解惑,活躍知識傳承過程。通過提問能隨時觀察大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及其接受情況;在互動中讓教師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存在的問題,也讓大學生增強展示能力;在答疑、解惑中及時排除知識盲點,修正大學生在接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差,以便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現(xiàn)時教育,一般的檢查效果方式是考試,考試一般以書面形式開展。大學生的精力和記憶處于較佳時期,為了考試,直接背誦也能考出高分。但實際上,對于知識點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卻無法從書面成績準確體現(xiàn)。教師應對課堂基礎學習進一步拓展深化,并結合實時互動加強知識接受程度,最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以革命文化為大主題,以小組為單位決定主題,開展小組活動,以PPT、視頻結合論文等形式,選擇小組成員中的一人,將小組的主題內(nèi)容以演講的形式呈現(xiàn)。此時,教師可以從大學生展示的內(nèi)容大致判斷學生習得傳承內(nèi)容的程度,同時,輔以提問互動確定學生是否有學習盲點或其他問題,亦可在此期間,借由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能再次傳輸學生薄弱知識點,完成學習盲點的掃除。由此,完成整體傳承過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這也同樣對大學生中國革命文化傳承提出新的要求。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面對風險挑戰(zhàn),新時代大學生一方面要堅持艱苦奮斗,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辟人生和事業(yè)前程[13];另一方面,要堅持文化學習,特別是積極接受革命文化傳承,用革命文化中帶有紅色基因的各種革命精神強化品德修養(yǎng),用革命文化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堅定對社會主義建設及中國夢實現(xiàn)的信仰。同樣,高校教師也要時刻關注新時代大學生革命文化傳承方式、手段的與時俱進,更要關注傳承的實際效果。在實際的傳承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理論內(nèi)容教授,還要關注、檢視教授的方法和手段,更要自查檢驗大學生習得效果,不能只顧“傳”而忽略“承”的效果,要形成完整的傳承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