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宓
數年前,DECO曾經在首屆設計上海中做過一場名為“光之旅”的沉浸式展覽,從光的源起到中國原創(chuàng)燈具設計,講述了光與燈的故事,那些走出展廳的觀眾紛紛在外墻上留下了自己對理想中那盞燈的想象。
于我而言,光是靈感,也是未來,浩瀚宇宙的蒼茫浩渺因生命之光而有了希望。記得曾經在冰島零下幾十度的夜晚數小時等待那一抹綠色極光出現(xiàn)在天際,雖然最后沒有等到,但我相信有幸見過極光的人在那個當下應該感受到如朝圣般的心情吧。各大宗教中最所見略同的一點就是——要去向那光明處,就連古希臘先賢柏拉圖在講學的時候也反復強調:光代表著最高的智慧與真理。
不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光亮”,卻一直要到二十世紀才拉開帷幕,那個著名的點亮千家萬戶的人,并非發(fā)明了電燈的愛迪生,而是電氣化領域先驅者、瘋狂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馬斯克將電動車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對這位曠世奇才的敬意。一百多年過去了,從白熾燈到LED燈,關于光亮的科技一直在不斷進步,今天以太陽能發(fā)電照明不正是現(xiàn)代版的普羅米修斯盜火嗎?
光與城市、光與空間、光與人,是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本期“設計與光”的大主題,我們邀請到當年一起策劃“光之旅”展的照明設計師王小冬擔任特邀客座編輯,從建筑、室內、藝術等多個角度來切入話題。如今身為浙你相信光嗎?江大學光環(huán)境設計研究所所長的她,在第一次開選題會時就和我們普及了“國際暗天空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這個組織和其防止光污染對夜間環(huán)境產生不利影響的宗旨。明與暗、光與影,彼此有邊界感,這世界才會分明。對于照明設計師而言,如何適度地塑造光影與建筑空間的關系,才是使命。
至于燈具,作為光的載體,早些年并不是中國產品設計界表現(xiàn)最突出的類別,畢竟比起陶瓷和實木家具,燈的材質和供應鏈更加復雜,還涉及到電氣知識和3C認證,其入門門檻也更高。直到最近十年,像陳福榮、陳星宇、劉治禮這樣的設計師才因燈具設計引起大眾關注。在本期特別策劃大片《當燈遇見了光》中,陳星宇的燈和一眾國際設計燈具被安置在夜幕下的北京,從CBD到銀河SOHO,從北海地下通道到簋街,小小燈光與城市之光遙相呼應,分外有趣。今年4月,兩年一屆的歐洲燈光國際照明展(Euroluce)將在米蘭回歸,各大品牌又會帶來頗讓人期待的新品以及對光的新體驗。
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話很適合描述光與空間的關系:“空間是由層次構成的,我們通??匆姷氖亲钔饷娴哪且粚?,而真正的美則是隱藏在其中?!?光看起來是外層的藝術,但究其根源,是向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