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在成都,傳統(tǒng)茶館和現(xiàn)在的壩壩茶,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開放空間,而不是關(guān)起門來做生意。
你坐在任何一家茶館里喝茶,都會碰到過來掏耳朵的。他們搖動手中的工具,有的會喊一聲“掏耳朵”,有的并不喊,但是成都人都知道他們的行當(dāng)。他們路過你身邊時,看到你有點兒興趣,就會停下來問你,但絕不會糾纏。還有過來賣零食和水果的,常見的是煮花生,夏天還有毛豆。在郊縣或者古鎮(zhèn)上,則會賣剛采摘的瓜果蔬菜。小販們都會很自然地走進(jìn)茶館,就像這茶館是他們開的一樣。有一個細(xì)節(jié)是,幾乎沒有任何一家茶館的老板,會對他們進(jìn)行驅(qū)趕或者面露不悅之色。
茶館老板大概都有這樣的心思:自己是開門做生意的,來的都是客;再說,這些小販的服務(wù),能夠讓自己的客人更開心,這沒有什么不好;而且這些小販,有時候也會停下來喝茶,成為茶客。
這兩年流行“共享經(jīng)濟(jì)”的提法,其實茶館就是和諧的共享平臺。以前在一家茶館喝茶的時候,我會習(xí)慣性地要三兩水餃,后來才知道茶館老板根本不煮水餃,他是去隔壁小餐館買的,而送餐過來的小伙子,也是隔壁餐館的。他們有空的時候,會一起打麻將,大家在生意上也就相互幫忙。這樣的茶館,更像一個平臺,大家都可以在上面開發(fā)自己的生意,而茶館在這種開發(fā)中,也會變得更加熱鬧。
這是相互體諒,也是互幫互助。其實這種商業(yè)形態(tài)在成都也不是茶館所獨有的。一些火鍋店里會有表演,戲院里會有賣零食的,廟會就是更大的平臺,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在那里擺攤賣東西。2021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成都成為全國第一個大搞“地攤經(jīng)濟(jì)”的城市。這是普通人的一種謀生手段,人們對此都抱著寬容的態(tài)度。
在茶館里,你還經(jīng)常能看到這樣的細(xì)節(jié):人群中冒出一兩個擦皮鞋的,一般是大爺大媽, 喊 一 聲“ 擦 孩(鞋)子”。他們擦一次皮鞋只要一兩塊錢,即便是生意好的一天,也不過掙幾十塊錢——對收入較低的人來說,這可能就是一家人一天的飯錢。
在一個好的社會,人們能夠互利互惠,給低收入者活下去的空間。這樣的社會不僅是溫情的,也更安全。
我見過一個動人的場景,在成都一家百貨商場一樓的咖啡館門口,有一位太婆,她一邊喊著“擦皮孩(鞋)兒”,一邊走進(jìn)店里。在茶館里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在咖啡館里卻顯得非常突兀。太婆也知道這一點,她怯生生的,就像做了一件理虧的事。但是,不管是店員還是顧客,沒有誰覺得異樣。這就是老成都茶館吹過來的風(fēng)。這是成都常見的市井細(xì)節(jié)。
●摘自《成都的細(xì)節(jié)》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