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桂大地,傳統(tǒng)的藝術和技藝隨處可見,它們宛若一首首浪漫的錦繡詩篇,書寫著流光溢彩的民族文化。本期我們走進玉林,去感受翎羽如水墨般躍然紙上的匠心之作——羽毛畫。
李白在詩作《天臺曉望》中言:“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弊怨乓詠?,羽毛深受人們喜愛,不僅因其外觀美麗,更是寄托著人們對自由的向往。從羽扇、羽帔到羽毛屏風、點翠飾品,羽毛展露出極高的藝術創(chuàng)作價值。以羽之輕,承畫之重,是匠心獨具的美妙,是化蛹成蝶的驚艷。
羽毛作丹青
羽毛畫是中華藝術的瑰寶,擁有獨特的文化內涵。究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用平貼的手法將羽毛點綴于畫中。到了漢代,羽毛貼花絹出現(xiàn),用黑、紅等深色羽毛為絹布做裝飾,使之層次分明,色彩斑斕,有吉祥的寓意。在清朝,羽毛畫技藝更為精進,羽毛與金屬工藝結合可制成點翠座屏。
近現(xiàn)代羽毛畫多采用剪貼手法,構圖頗具國畫的神韻,山水、花鳥、蟲魚,風格典雅,惟妙惟肖。
玉林古稱“郁林州”,其中“郁”的意思是“草木成林”。玉林氣候暖熱,草木豐茂,引來百鳥在此繁衍生息,雞、水鴨等家禽飼養(yǎng)量位居廣西前列,為羽毛畫的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玉林羽毛畫以平貼和半立體工藝為主,兼具中國畫和水彩畫的特點,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融入自身風格,形成南方派系,既有潑辣奔放的藝術格調,又不失國畫穩(wěn)重高雅的藝術內涵。玉林的平貼羽毛畫,被評為我國羽毛畫三大流派之一。
羽毛畫的制作
·收購羽毛·
“羽毛畫”,顧名思義乃是以羽毛為材料。作畫用的羽毛,主要來自雞、鴨、鵝、鴿等家禽及人工飼養(yǎng)的珍貴飛禽。收購羽毛講究季節(jié)性,通常不會選用開春后的禽類羽毛,因為那時的羽毛色澤、韌性較差。此外,生長期不足的禽類羽毛品相往往也達不到作畫的標準。
為避免細菌滋生,收購回來的羽毛需要及時處理。先將羽毛放進盆中,注入清水,用洗潔精與特制的洗滌劑反復漂洗,去除雜質,達到清潔、除味的目的。再用100℃的沸水澆注,殺菌消毒,之后進行烘干。經過處理的羽毛愈發(fā)光鮮亮澤,也更易于保存。平貼畫所用的羽毛大都為原色,烘干后按照羽毛所屬物種、形狀、花色等分門別類地存放備用。
·畫底稿·
與原料處理準備工作同樣重要的是畫作的設計。羽毛畫的底稿,是畫師選定畫面主體后,根據(jù)羽毛的特性,融合國畫藝術特點進行的“專屬定制”。在畫稿設計之初,就要考慮有沒有適合的羽毛能貼近原稿,表現(xiàn)出畫作想要呈現(xiàn)的效果。
畫稿打印出來,平鋪上一層薄薄的轉印紙,用筆于紙上摹畫圖案輪廓,這一步稱為描稿。白紙黑線使得畫中的每一個元素的邊沿及其所在的位置清晰明了,這對羽毛的挑選很有幫助。
·挑選羽毛·
挑選羽毛是羽毛畫制作的關鍵工序。其中一種名為“花硬?!钡挠鹈绕涮貏e,自帶漸變暈染效果,取自鴨的羽翼兩側。每只鴨子身上能取來作畫的“花硬?!敝挥?根,是鴨羽中難得的精品。制作竹子、山水、蝦等明暗對比明顯的圖案,用的就是“花硬?!?,遠看與水墨無異,畫面渾然天成,盡顯國風之美。
為呈現(xiàn)出最好的畫面效果,一根羽毛的位置,制作者往往會挑選出十幾根羽毛作為備選,經過反復比對,直至選出最合適的羽毛。
·剪貼與粘合·
剪貼,是繪制羽毛畫中最考驗手工技藝的步驟,依著畫稿將羽毛修剪成需要的形狀,再一根根粘貼成畫。鋒利的剪刀在羽毛上飛馳而過,容不得半點猶豫和遲疑。對于制作者來說,畫中每一個元素的輪廓早已牢記于心,而剪刀跟羽毛之間的流暢度,是長年累月的練習與打磨的成果。
在平貼工藝中,以一層薄紙為底,修剪好的羽毛疊加粘出花、鳥、山石等獨立的平面元素;半立體工藝則是將羽毛直接粘貼在石膏模型上,層疊交錯。輕柔的羽毛在制作者靈巧地剪貼下,色澤、紋理和形狀都發(fā)揮到了極致。
對著畫稿,將一個個獨立的“零部件”粘合到底板上,再進行簡單的細節(jié)修繕,最后交給專業(yè)的師傅裝裱,一幅精美的羽毛畫至此才制作完成。
一人一剪,飛錦落;一心一意,羽畫成。因著羽毛畫手藝人的勤懇與守護,才讓這項傳統(tǒng)技藝得到傳承和創(chuàng)新,它是美的延續(xù),是人類崇尚自然、凝煉智慧的結晶,它在藝術的長廊中發(fā)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