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
大清早,我走進富??h南二道街的菜市場。市場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熱鬧非凡。路兩側(cè)擺放的蔬菜,種類繁多,琳瑯滿目。攤販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悅耳動聽。最引人注目的是停在路旁的一輛小型貨車,車上裝滿了薺菜。賣菜的是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只聽他大聲地在叫賣:“賣薺菜了,賣薺菜了,包餃子最好吃?。 彼慕匈u像磁鐵一樣把周圍的人都招引了過去。不一會兒,整個車箱被買菜的人圍個水泄不通,我也被他給吸引住了。
以往這種野菜市場上是沒有賣的,今年是頭一年上市,有些人不但沒吃過也沒見過。聽說好吃,你買二斤,他買五斤,都要拿回家品嘗品嘗。
賣菜的男子忙得不可開交,手拎著顧客裝好的一袋袋薺菜,一邊過秤,一邊算賬,一邊收錢。汗水像斷了線的珠子,從他的臉頰一滴一滴地滾落下來。脖子上掛著一個黑色的裝錢的皮兜子,像氣吹似的慢慢地鼓了起來,沒多長時間,一車薺菜賣個溜干凈。
男子把剛收到的錢,從兜子里掏了出來,一張張地在數(shù)。你看他那發(fā)紅的臉笑成了一朵花。我上前問他:“這種野菜在什么地方采的?”他告訴我:“三家子村?!边€說:“這種野菜各村都有,挨著江邊的村屯多一些?!?/p>
有一位老大姐,買了兩大塑料袋,足有十幾斤。我好奇地問她:“你一次買這么多啊?”她笑呵呵地說:“昨天買了二斤,回家包了餃子,確實好吃??!今天多買點,回去用水焯一下,放到冰箱里,留著冬天吃。”
薺菜有個別名叫“菱角菜”,也有人叫它“花花菜”。我小時候得了痢疾,母親聽人家說,花花菜能治痢疾,便到荒草地里找了十幾棵,給我用水煎煮,讓我趁熱喝,別說還真的管用,痢疾活活被它給攆跑了。后來才知道,薺菜是一種藥草。它的功效《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薺菜可清肝明目,和脾利水?!彼苤委煯a(chǎn)后出血、水腫、腸炎、胃潰瘍、感冒發(fā)燒、目赤腫痛等多種常見病,又被人們稱為“護生草”。
知道三家子村盛產(chǎn)薺菜,我要親自去采。
第二天,太陽剛露頭,我開著車直奔三家子村。三家子村距離縣城有四十多里路,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
薺菜生長在什么地方,我一概不知。碰巧對面遇見一位中年婦女,我停下車便問。她用手指著路旁的荒草地說:“你看這里邊有葉子像鋸齒似的菜了嗎?那就是薺菜??!”我下了車看到了路旁、小園旁邊的荒草地里,一棵棵鮮嫩的薺菜,就像繡在草地里一朵朵綠色的鮮花。她還告訴我,村子西側(cè),嫩江邊更多。
我把車開到了村子西。離村子不遠處有一個十多米高的堤壩,那是嫩江防洪大堤。堤壩上是一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我把車開到大堤上,向西眺望。一塊塊耕地,一片片草原,一條條嫩江支流,不規(guī)范地交織在一起。
耕地是黑色的,草原是綠色的,江水是藍色的,就像鋪在大地上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讓人心曠神怡,目不暇接。耕地里、草地上能見到稀稀拉拉的人,他們都彎著腰在忙碌著挖野菜,我數(shù)了數(shù)有二十多人。
我把車停放到江邊,下了車,我大吃一驚。挨著江邊綠油油一片,全是柳蒿芽啊!不知道以為是耕種的,其實都是野生的。挨著這片柳蒿芽有一塊耕地,看樣子是剛種不久,小苗還沒出來,可耕地里的薺菜卻稀稀拉拉地長了出來。圍著耕地有一條一米多高的堤壩,這是為了防止江水進地而修的。壩上長滿了薺菜,密密麻麻,把堤壩蓋個嚴絲合縫,好像給大壩穿了一身綠色的花衣服。薺菜沒有柳蒿芽長得高,葉片比柳蒿芽寬,淺齒狀,葉緣、葉背及莖上都長出一層細細的絨毛,像一個剛出生的娃娃。嫩嫩的,綠綠的,還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吹剿j菜長得這么可愛,我真的不忍心毀掉它們的生命啊!
我沒有帶挖菜的工具,只能用手一棵一棵地薅,把根部掐掉。我挖了一個多小時,一個不大不小的塑料袋就裝滿了。往回走時,遇見一位年輕的小伙子,他肩上扛一個裝滿野菜的編織袋,一只手還拎著一個筐,筐里邊裝著的是薺菜。路旁電動車的車斗上還放著三個盛滿野菜的袋子,足有二百多斤。我上前問他,你挖這么多野菜是自家吃還是賣?。克芩斓卣f:“誰家能吃這么多???回到村里到收購點換點零花錢?!彼€告訴我:“往年都是挖柳蒿芽,今年開始挖薺菜了,薺菜賣的價格比柳蒿芽還高,最貴的時候,收購價每市斤 3 元錢,是柳蒿芽的一倍多??!”
這個村有兩個野菜代收點,一個是東根超市,另一個是瑞鑫食雜店。村民們把野菜采摘回來,回家收拾干凈了,再拿到收購點上去賣。也有的村民自己開著車拉著野菜到附近的菜市場上去出售,每天每人都收入二三百元。
兩個代收點分別是加格達奇和內(nèi)蒙古兩個商販設(shè)立的,每市斤給代收點代收費一角到兩角錢,一天兩個代收點最多時收野菜一萬多斤。代收點每天把野菜收上來,一袋子一袋子裝好,兩個商販當(dāng)天就拉走,拉到加格達奇、莫旗、海拉爾等地的菜市場上進行批發(fā)銷售。
村里有一個家庭婦女叫高珊珊,今年37 歲,她開著四輪車,每天天剛亮就出發(fā)了,到江邊挖薺菜和柳蒿芽,不到中午就滿載而歸,每天都挖三四百斤,收入近千元。據(jù)統(tǒng)計,今年這個村的村民靠挖野菜僅一個多月時間就收入了三十多萬元。全村有五個貧困戶,靠挖野菜,不但摘掉了貧困帽子,已經(jīng)成了村里的富裕戶。
挖野菜為當(dāng)?shù)卮迕駛儼l(fā)家致富開辟了一條新路,每天都能看到村民們在這條路上奔波著。他們把挖到的野菜,送到收購點換成一張張人民幣。因“薺菜”和“聚財”是諧音,村民們都把收薺菜的站點稱之為“聚財”店。
我在收購點遇見了村書記,書記叫崔志剛,今年 46 歲,是個精明能干的人。他和我說:“三家子村坐落在嫩江東岸,盛產(chǎn)各種野菜,產(chǎn)量最多的還是柳蒿芽和薺菜,這兩種野菜營養(yǎng)價值豐富,是餐桌上的美食,村里正籌備建一個野菜加工廠,把村民挖的野菜收上來,再進行加工,那效益就更可觀了?!?/p>
美術(shù)插圖:李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