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
古代沒有鉛筆、橡皮,也沒有修正液之類的工具,但寫錯字是免不了的事,那么,古人寫錯字的時候怎么辦呢?
早期還沒有紙張,以及紙張還沒有得到廣泛使用的時候,人們主要在竹簡上書寫。由于竹簡有一定厚度,所以如果寫錯了字,人們一般會用小刀等將錯字刮去,在原來的位置寫上正確的字。如果墨跡尚新,還可以直接用水洗去。
紙張普及以后,這種刮掉錯字的方法就不好使了。因為紙張比較薄,刮的話容易弄破。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改錯字的幾種方法時就曾評論“刮洗則傷紙”。為了避免錯誤,人們在正式書寫前一般都會打草稿。尤其是古人作詩、填詞或?qū)懳恼碌臅r候,會反復(fù)推敲修改。草稿寫好之后,再將確定的內(nèi)容謄寫到正式的紙張上。
然而就算謄寫或者抄寫也會有失誤。如果不是特別正式的文件,出現(xiàn)錯字時一般會直接涂掉。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就有很多涂抹修改的痕跡。
還有一種方法,是在錯字的右下角點上幾個圓點,表示這個字作廢。在錯字的右下角寫一個“卜”字,也表示這個字作廢。在蘇軾的《黃州寒食帖》中,“何殊少年子”一句,“子”這個字是多余的,它的右側(cè)就有幾個點,表示這個字不要了。蘇軾在這一句中還漏寫了一個“病”字,正確的應(yīng)該是“何殊病少年”。在北宋書法家米芾的《苕溪詩帖》中有“縷會玉鱸堆案”一句,多寫了一個“會”字,所以在“會”字的右下角有個很小的“卜”字,表示這個字是誤寫,不在正式的內(nèi)容中。
那么,古時有沒有修改錯字的工具呢?也有的,而且不止一種。古代有一種紙貼,可以貼在錯字之上,用法類似今天的改正紙或修正帶。不過古代的紙貼有個缺點,就是粘得不牢,很容易掉。
還有一種方法是粉涂,就是把鉛粉之類的東西涂在錯字上。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就是粉涂一下通常無法完全掩蓋住錯字,需要來回涂很多遍,而且紙上涂一塊粉,看上去也不美觀。
還有一種名為“雌黃”的東西,是一種礦石,成分與雄黃類似。在中國古代,雌黃經(jīng)常被用來修改錯字?!秹粝P談》中記載:“館閣新書凈本有誤書處,以雌黃涂之……唯雌黃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古人謂之鉛黃,蓋用之有素矣?!睆倪@段記載可以看出,雌黃在修改錯字時還是比較好用的,只涂一遍就能蓋住錯字,而且保持的時間很長,不易脫落。
有一個成語叫“信口雌黃”,形容人隨口亂說,這一成語的來源就與雌黃的這個用法有關(guān)。雌黃的用途很多,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作繪畫的顏料,也可以作為中藥,有解毒、消腫的功效。
當(dāng)然,寫錯字時還有一種更簡單的應(yīng)對方法,就是換張紙重寫。在早期,用這種方法是比較奢侈的。因為直到南北朝的時候,紙張才比較普及。而且古代有些紙是很貴重的,比如唐代的硬黃紙。當(dāng)時紙張的加工技術(shù)得到改進,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紙張種類,硬黃紙就是其中之一,也稱“黃蠟箋”。它是通過染色和涂蠟制成的。染色用的黃檗汁有防蟲蛀的作用,因此硬黃紙可以保存得比較長久。這種硬黃紙比較名貴,一般用來書寫經(jīng)書或者臨摹字帖等。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中記載:“硬黃紙,唐人用以寫經(jīng),染以黃檗,取其避蠹?!?/p>
(摘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識》,水云間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