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豐文
(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親愛的同學們:
經(jīng)過一天半緊張有序的學習討論,本屆民族史學會學術年會,暨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即將圓滿落幕。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又恰逢學會成立四十周年。這是一個需要回顧與總結過去,也需要思考和規(guī)劃未來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召開本次會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歷史邏輯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選擇這一主題的初衷,是希望在二十大開局之年和學會“四十不惑”的時節(jié),民族史學者能坐在一起進行思考和探討,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征程中,在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中,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中,中國民族史學界能夠做些什么?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換句話說,新時代的民族史研究,要擔當怎樣的使命,朝著什么方向前進?這既是時代對中國民族史研究提出的問題,也是民族史學科自身傳承與發(fā)展必須回答的問題。
本次會議盛況空前,共有200 多名專家學者參會,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疆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寧夏大學、內蒙古大學、東北大學、云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山大學等80 余家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參會學者有德高望重、享譽學界的著名專家,也有初出茅廬、稚氣未脫的在校青年學子。老中青三代學人濟濟一堂,交流思想,切磋學問,如火如荼。會議分為4 場大會主旨報告,10 個分論壇。與會學者緊緊圍繞會議主題,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展開學術討論,既有酣暢淋漓的學術演講,又有唇槍舌劍的思想碰撞,突出體現(xiàn)了民族史研究特有的學術魅力和迷人風采。
本次會議具有突出的特點。
一是時代性。參會論文呼應時代需求,回答時代之問,高度聚焦會議主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密圍繞三交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多元一體格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發(fā)展等重大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從理論、實證、文獻整理和解讀等多個角度,進行探討和交流,對海外錯誤漢學思潮敢于亮劍,進行了有力的批判,顯示了民族史學人的使命擔當。
二是前沿性、創(chuàng)新性。參會論文在視角、理論、方法和觀點等方面均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充分反映了當前學術最前沿的動態(tài)和水平。參會論文既重視方法理論探討,又重視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解讀;既有宏觀視角的理論探討,也有微觀視角的深入考察,還有一些新穎別致、引人深思的話題,比如“游牧工人”的概念,短視頻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價值等。這些話題雖然不是直接研究民族史,但是對民族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為整個民族史研究提供了富有啟發(fā)的視角、理論和方法。
三是綜合性、豐富性、多樣性。參會論文內容豐富,涉獵廣泛,有歷史研究,也有現(xiàn)實研究;有關于中國自身的研究,也有世界性議題。綜合了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議題和理論方法,所使用的資料囊括了傳世文獻和考古發(fā)掘資料等多種形式,充分體現(xiàn)了民族史學科的交叉學科特點和寬廣的學科研究范疇。正如四川大學教授、中國民族史學會顧問石碩教授所言,民族史是一個出智慧出思想的學科,是一個值得我們深耕細作的學科。我還想說的是,民族史學科作為交叉學科,具有天生的綜合性、開放性、包容性,只要你愿意認真學習對待,就可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找到自己的發(fā)力點,不斷取得學術進步。
總之,本次會議內容豐富,聚焦時代關心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基礎問題,是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盛宴。通過討論,會議對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形成共識,如三交史研究的路徑和方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實踐等問題。對有些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形成共識,但是通過討論碰撞,加深了認識,推動了中國民族史研究的整體發(fā)展。
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離不開領導、專家學者、青年學子的大力支持。
首先,衷心感謝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的領導、老師和同學們,為會議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持保障。廣師大民族學院師生團隊,特別是楊文炯教授、高志超教授、黃文浩書記,經(jīng)典副書記,在廣交會與本次會議同期舉行的特殊時期,克服了種種困難,為參會人員提供了貼心、溫馨、舒適的會議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為學會今后舉辦活動提供了寶貴的辦會經(jīng)驗,為會議付出大量辛勞,會議事宜無論大小,每一件都帶著人文關懷的溫度和感情。會場、住宿、接送等事情安排得井然有序。通過這次合作,我們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領導師生增加了了解,加深了友誼。期待今后繼續(xù)保持聯(lián)系溝通與合作,共同推動民族史學科的發(fā)展。謹此向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領導師生、楊文炯老師的師生團隊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次會議從籌劃到落實,得到學會領導、理事和廣大會員的大力支持,學會代管單位民族所領導、同仁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共有14 位學會顧問、會長、副會長,32 位理事參加會議。學會四十周年紀念視頻的制作,得到學會各位領導、顧問的支持配合。大部分學會顧問和領導親自參與了視頻講話。這份資料,將是學會、也將是中國民族史研究的寶貴的學術史資料。趙天曉會長親自領導學會和秘書處謀劃本次會議,參與會議的全過程,會議從最初提出設想,初步形成方案,到具體的籌備、組織工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得到趙天曉會長的悉心指導和關心支持,并且在會議舉辦期間,自始至終參加了本次會議,一直堅持到最后。民族所王鋒副所長百忙中蒞臨會議,代表學會代管單位為大會致辭,表達對學會的關心、支持、祝福和期待。謹此向趙天曉會長和學會歷任領導、理事、會員以及民族所領導、同仁表示衷心感謝!
特別感謝學會秘書處陳春曉、蘇日朦、楊園章、肖超宇四位同仁,他們?yōu)楸敬螘h付出大量勞動。開幕式上播放的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視頻,從構思創(chuàng)意、撰寫腳本到制作過程,由陳春曉副秘書長全程負責完成,由蘇日朦、楊園章、肖超宇三位通知協(xié)助錄像、聯(lián)系專家、整理資料。四十年學會歷史要在25 分鐘內得到呈現(xiàn),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可想而知,期間付出的心血不言而喻。蘇日朦、楊園章兩位青年同志對待會議工作也是一絲不茍,不辭勞苦,任勞任怨。在此,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向學會秘書處全體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
衷心感謝關心支持學會工作的學界新老朋友,大家的關愛支持,是我們工作的最大動力!謹此向所有關心支持本次會議、關心支持民族史學會的學術界新老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四十周年,是學會歷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民族史研究事業(yè)的里程碑?;厥走^去,我們備受鼓舞;展望未來,我們滿懷信心和期待。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深感使命光榮,任重道遠。中國民族史學會將始終和廣大會員在一起,在學會領導和代管單位的關心指引下,奔赴新的征程。期待大家繼續(xù)關心支持中國民族史學會的工作!期待不遠的將來我們再次相聚!
最后,祝愿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