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琪
這門絕技的精準迅猛,讓我們深感不可思議。還沒有看清,我們手拿著的鐵盆就被他用筷子瞬間戳穿;一架輕薄的紙飛機,居然能把一個結實的冰西瓜扎得「千瘡百孔」;數(shù)米開外的可樂罐,在他抬手剎那直接爆開......
這門獨門絕技到底是什么?他又是如何練就的?武俠小說里的絕世武功在現(xiàn)實中真的存在嗎?? ? .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農俊寧
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壯族手鏢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首屆少林無遮大會飛刀冠軍,破吉尼斯等3項世界紀錄,解放軍特種部隊外聘教練,中國飛刀聯(lián)盟九段,古壯拳傳承人。
從企業(yè)高管到“飛刀冠軍”
農俊寧,出生于廣西南寧的一個習武之家,祖輩都是壯族俍兵的高級將領,耳濡目染下,他對武術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小時候體弱多病,家里認為習武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傳承武藝,于是就讓我跟著練。但那時就把練手鏢當游戲一樣玩,只是覺得很有趣,不知不覺就練得越來越深入了?!鞭r俊寧說。
上學后,農俊寧這門“絕活”還引起了同學們的好奇。農俊寧笑著說:“那會同學們看我會手鏢,很想學,我就教給他們。當時我們用的是鐵釘,一到課間,大家都對著木板飛來飛去,看誰飛得遠,輸?shù)木驼堏A的吃雞蛋,很有意思?!?/p>
而因手鏢成為同學心中“武俠”的農俊寧,學習成績更是一路“拔尖”。從小到大,農俊寧一直都是自帶“名校光環(huán)”,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畢業(yè)后,農俊寧進入了南寧一家物業(yè)公司工作,并順利升職成為企業(yè)高管。
2017年,農俊寧以業(yè)余選手的身份到少林寺參加了首屆少林無遮大會,并在七十二藝的飛刀比賽中成功奪冠。能在全球專業(yè)武術高手面前脫穎而出,農俊寧很是意外,他開始對祖?zhèn)鞯氖昼S技藝更加充滿信心。
之后,農俊寧開始嘗試挑戰(zhàn)更大的舞臺。2018年,農俊寧一人就拿下了3項世界紀錄,分別是“兩米外一分鐘紙飛機飛入西瓜13個”“四米一分鐘內用竹簽打爆易拉罐23個”“五米一分鐘竹簽打爆氣球32個”。而僅過了一年,農俊寧又在德國刷新了自己的紀錄,將紙飛機飛入西瓜數(shù)增加到了15個。
可傲人的成績背后,也有不為人知的心酸。當時,為了把老祖宗的技藝傳承下去,農俊寧決定辭掉高管的工作,全心投入到手鏢技藝的研究和傳承工作中,但卻遭到了身邊人的反對。
農俊寧說:“我說要辭掉工作,家人朋友們意見很大,而且非遺的研究也沒有想象中順利,比如2020年我的非遺基地剛一啟動,就遇到了疫情,很多工作不得不被迫暫停,收入也比之前少了很多,確實是很困難。”
不過,好在農俊寧有著豐富的項目管理經(jīng)驗,再加上當?shù)卣恼J可與支持,如今農俊寧已經(jīng)把包括手鏢技藝在內的許多傳統(tǒng)文化都做成了事業(yè)。農俊寧說:“我著手的很多項目都已系統(tǒng)化了,底子很扎實,接下來就是不斷加固,拓展?!?/p>
無所不飛
初次見識到手鏢技藝的人都不禁問,這門絕技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農俊寧告訴我們,“手鏢這門絕技并非一種孤立的技藝,而是壯拳武術體系里的重要分支,它是與壯族文化一脈相承的?!?/p>
壯族手鏢,最初是壯族古俍(狼)兵的絕技。俍兵起源于宋代,是壯族土司地方武裝,因作戰(zhàn)勇敢而得名。壯族有習練手鏢的傳統(tǒng),史書《文獻通考》說,“壯族峒丁戎器有桶子甲、長槍、手鏢、偏刀等”。手鏢始用于壯族先民狩獵,后來壯族英雄儂智高將技法用于俍兵戰(zhàn)陣,創(chuàng)大盾手鏢“三銳陣”。
農俊寧介紹說,壯族手鏢并沒有固定的形制,任何生活器具都可以成為作戰(zhàn)的工具。壯族俍兵是“平時為農,戰(zhàn)時為兵”,古時候的很多勞動工具在必要時就可以化身為手鏢武器。而壯族先民最常用的是長條形的標槍做鏢,因為當時還沒有鐵具,所以就將竹子一頭或兩頭削尖來作手鏢投擲。
后來,隨著生產(chǎn)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不斷發(fā)展,壯族手鏢的取材變得愈加豐富。在農俊寧看來,牙簽、鐵釘、紙飛機、筷子、竹簽、吸管......等生活里常見用品,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成為他們的“獨門暗器”。
但壯族手鏢為何能夠如此精準迅猛,即便面對移動的物體也能如此?農俊寧說,這關鍵在于對手鏢重心的把控?!笆昼S擊中目標不是靠計算,而是控制。從開始到投擲出去,一切都是盡在我們掌控之中。常見投擲方式共有3種,一是直飛,如標槍;二是半圈,即擲出去的運動軌跡是半圈;三則是整圈,即手鏢會旋轉一整圈?!?/p>
要練好手鏢,大量的練習是必要的,但也離不開師父的專業(yè)指導。農俊寧告訴我們,練手鏢需要在科學訓練下循序漸進,而且不能只練一只手,左右手都得練,因為作戰(zhàn)時受傷在所難免,所以靈活穩(wěn)健的雙手非常重要。
如今,農俊寧對手鏢重心的拿捏已游刃有余。在參加少林無遮大會之前,其他人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練習準備,但深諳手鏢要領的農俊寧只需幾天練習一兩次,他說,“把核心練熟摸透,才是最根本的?!?/p>
掌握核心技巧的農俊寧,甚至對從未接觸過的器具也毫不膽怯。一次,一個特種兵部隊邀請農俊寧,想讓他教士兵用鐵鏟來作手鏢,農俊寧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半m然我沒有練過這個,但我完全不擔心。很多人都說不會該怎么教,我說其實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是什么器具,本質都如是一,把核心悟透,什么都可以飛?!?/p>
無限可能
在談到傳承問題時,農俊寧說:“對于手鏢技藝的傳承,我很有信心。其未來的發(fā)展,我覺得上限太大了,一切皆有可能。”
在技藝傳承方面,農俊寧堅持走兩條路,一是研學,二是師徒傳授。通過研學推廣,農俊寧讓孩子在實踐中切實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采訪當天下午,農俊寧帶我們來到了他授課的南寧市地凱育仁幼兒學校,這是他在這里的第一節(jié)研學課堂,很多孩子還沒有見到農俊寧,就興奮地問我們:“農老師在哪?農老師來了嗎?”
這節(jié)課,孩子們開心得不行。農俊寧拿著準備好的壯族繡球,告訴孩子們:“同學們,繡球是我們壯族常見的民俗工藝品,但大家是否知道,繡球在成為繡球前叫飛砣,是我們壯族古俍兵作戰(zhàn)的重要武器呢?”看著一張張好奇的小臉,農俊寧立刻高速揮舞飛砣,如果前方有敵人,這個飛砣可以瞬間將敵人絆倒?!?/p>
通過研學教育,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來到了農俊寧的非遺基地學習壯族古俍兵武藝。但要真正拜師學藝,還需要經(jīng)過多輪考核和教育。農俊寧目前共有12名徒弟,其中最小的是自己的兒子,最大的已52歲了。
農俊寧說,在拜師之前,第一步就是要進行武德教育。壯族手鏢祖訓:“以文修身,以武入道。尊師重孝,進退齊心。忠肝義膽,保家衛(wèi)國。勇武傳魂,浩氣長存。”這不僅是練習手鏢的要求,也是整個壯族武術文化精神的高度體現(xiàn)。
而除了做好傳承工作外,農俊寧還努力將手鏢“飛”出國門。歷史上,壯族先民與泰國有著深度的文化交流,壯族武術文化那時即在東盟許多國家傳播開來。農俊寧表示,“今年,我打算去到東盟,和這些國家的武術文化展開交流合作,希望我們的手鏢能夠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保ǔ貏e標注外,本文圖片均由受訪人農俊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