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瑜
生活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不得不承認(rèn),所謂“碎片化”的知識獲取方式,大約是無法避免的。一方面,為了快速獲取知識,我們不得不依賴提供大量碎片信息的電子產(chǎn)品而放棄閱讀完整的紙質(zhì)書;另一方面,“從眾心理”又使我們無法擺脫這一固定模式而特立獨行。
于是,許多人都被這樣的碎片化信息貼成了“廣告墻”,乍一看面積龐大、密密麻麻,走近才發(fā)現(xiàn)是一些沒有用的過時消息。于是“廣告墻”被無視、被遺棄,只能在風(fēng)雨中被日漸腐蝕。
面對這樣的社會狀況,“積”是個不錯的途徑。
誠然,由于時間限制,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碎片化的閱讀模式,但我們可以選擇這種模式下的閱讀內(nèi)容。你說沒有時間完整地看完一本書,了解一個熱點,那么,比起在娛樂信息的天地把自己變成“廣告墻”,又為何不專注于一件有意義的事上,用無數(shù)的碎片化時間,將其積累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這樣獲取碎片化資訊的方式,我將其稱為“拼圖板”。
“拼圖板”雖然由于鋸齒遍布的原因,顯得不那么美觀完整,但相較“廣告墻”而言,它無疑更有中心,也更清晰。在拼圖完成后,你可以隨時拿出來欣賞回味,也可與人分享。
然而,將碎片匯成“拼圖板”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第一步需要選取。作為初學(xué)者,可利用碎片化的閱讀時間將一個知識體系整理清楚,不宜選取太難的面,這樣容易因感到無從下手而半途而廢。
其次,正如拼圖需講究技巧,整理碎片化信息也不能隨著性子來。要先從事件的中心部分開始理解,再慢慢擴(kuò)散到周圍,直到將完整的信息在腦中列成一張清晰的圖表,拼圖才算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拼圖本身是由碎片集成的,極易發(fā)生脫落、缺失等情形。所以,若以“積”拼圖的形式處理碎片化信息,那么信息收集完后的復(fù)習(xí)工作必不可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化散為整,將碎片化利用到極致。
由此可見,雖然碎片化的資訊相對整體化有其天生的劣勢,但若能好好利用,也能為我們知識面的拓展和深入服務(wù)。所以很多時候,與其責(zé)怪時間零散而沉迷于無用的碎片信息,甘心成為斑駁的“廣告墻”,不如沉下心來,好好地完成一幅拼圖。
碎片化信息本身并不會造成問題,造成問題的是我們使用它的方式。若使用方式正確,我們照樣可以利用碎片化、利用拼圖來裝點我們的人生,讓它成為有深度、有廣度的風(fēng)景。
點評
這是一篇寫得很有趣的文章。說它有趣,其一表現(xiàn)在文章的整體性設(shè)喻使本來枯燥的論述形象生動起來;其二表現(xiàn)在全文對“廣告墻”和“拼圖板”這兩個概念作了對比分析和深入辨析。文章圍繞核心觀點思考的轉(zhuǎn)換和一步一步的推論,形成了一幅較為完整的“拼圖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