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chuàng)刊,初名為《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
《新青年》通過積極宣傳倡導科學和民主,以及新文學來進行民眾思想啟蒙,它的創(chuàng)刊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缎虑嗄辍穭?chuàng)刊時每期只發(fā)行1 000份,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后,猛增到16 000多份,中國各地廣大青年踴躍投稿,毛澤東和惲代英的文章都曾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同時,《新青年》最具創(chuàng)意的“通信”專欄也越來越“熱鬧”,更多的讀者參與到新舊思想與文學革命的討論之中。
《新青年》喚醒了一代青年,令世界近代社會的意識在他們頭腦中萌生和發(fā)展,為“青年”這一新的社會群體走上社會歷史舞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而這些青年人也正像新文化運動興起時所期望的那樣——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
不讀《新青年》就無法深入了解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不讀《新青年》就無法知曉昨天我們?nèi)绾闻c舊時代割裂,如何暢想建設著新的時代——一個沒有舊道德、舊文學、舊思想的偉大時代。
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為五四運動的號角,成為宣傳馬列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