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
有這本講稿集,最初的起因是2015年,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前后期主任——鄭培凱與李孝悌二位教授共同邀約,讓我擔任該中心短期客座,先后做六堂公開講課。每每開班,都有張為群博士主持,李桂芳等秘書行政安排座席,傳遞話筒。課程過半的時候,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朱國斌社長及編輯陳明慧提議,把講稿整理成書出版。之后,便是出版社同仁們的辛苦勞動,記錄六次課堂內容,分章節(jié),定標題,提綱挈領,結構框架,同時添加注釋,嚴謹細節(jié)。這工作既耗腦力又耗體力,費時將近一年。
當我通讀全稿,時時體會到整理者的苦心。順口說出的字詞,沒頭沒尾的半截話、口頭禪,往往語多不詳,真仿佛亂草中尋覓路徑。在講堂現(xiàn)場,課題排序為:我與寫作、小說那點事、閾讀、類型小說、張愛玲與《紅樓夢》、小說課堂。整理者將“類型小說”調到第三的位置,“小說那點事”延到第四,并將題名改為“從小說談文字”,其他題目亦有文字的添加。這一改我認為極好,它強調了小說與文字的關系,將文字推上前臺。
當然,也向我提出挑戰(zhàn),透露出立論立據的不足之處,推使我繼續(xù)深進,為今后的思考增添了項目。整理者還將最后兩講互換,“小說課堂”第五,“張愛玲和《紅樓夢》”殿后——我理解為出于分類的需要,談小說的集一輯,談具體個人的單立。而且,請張愛玲壓尾比較有分量,不是嗎?那一講,聽眾最多。看起來,張愛玲在香港的號召力遠未到收勢之時。
這六講里,“我與寫作”——現(xiàn)取其大意微調作“小說與我”為書名,我是贊同的,因有講故事的意思,讀者會喜歡,單篇則題為“開展寫作生涯”;“閱讀”即書中的“漫談閱讀與寫作”;“小說那點事”即“從小說談文字”。這三講是舊課目,曾經在不同場合用過,只是補充了觀點,增添實例。嚴格說,我不太具備講師的職業(yè)質素,不能在一個課題上常講常新,而是疲意頻發(fā),需要不斷地更換,才可激起講述的欲望。于是,就像俗諺里的熊瞎子掰棒子,講一課,丟一課,難免地陷于匱乏,是我不輕易接受邀約的原因。所幸在復旦大學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是工作坊的形式,情形每每不同,就沒有一致的模式可供復制,也因此多年教學而不生厭?!靶≌f課堂”就記敘了上課的過程,成為一個全新的講題。同樣的第一次進課堂,又有“類型小說”,即“細看類型小說”,“張愛玲和《紅樓夢》”。因為是生疏的功課,就將它們排在后三講里;也因為不成熟,整理者很費力氣,自己通讀也屢屢遭遇不順,總感覺不夠縝密,勉強成稿,還是有許多遺憾的。一個問題從產生到完成,需經過漫長的過程,急是急不來的,講一次也是不夠的,所以,一定數量的重復是必要的。
這本書的來歷大概就是這些。順便說一些題外話——住校的花絮。城大的食堂,是我有限的經驗中最好的學校食堂,天天都像美食節(jié),點餐與領餐簡便快捷。就餐高峰時段,窗口都有人指導引領,不致誤了進食。城大與又一城商場貫通,其中的電影院排片密集,比內地的院線劇目豐富,二者不可同日而語。臨走那一天,飛機航班延誤,竟還趕上一部新片:美國電影《心蹤罪》(Dark Places,又譯《暗黑之地》)。打掃衛(wèi)生的姐姐是昔日保安鎮(zhèn)上人,可說是內地改革開放的見證人和受益者,聊天中便收獲一段親歷歷史。在香港文化中心看了一場現(xiàn)代舞,是新人新作集錦,其中最有印象的是一名越南舞蹈人的作品,似乎以土著人的祭祀為素材,釋放身體的原始性,是有神論的詮釋。偶有一日,經過一條沿海街市,名“新填地街”,倏忽間,香港的地理歷史撲面而來。
2017年2月26日 上海
責任編輯:夏海濤 呂月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