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亦安冉
天生萬物,都有它最精妙之處。在虎丘云巖禪寺旁,有一處茶園,此中產(chǎn)出的小眾茶——虎丘云巖茶,承載了虎丘山千年的歷史文化,歷來是文人雅士的心頭好。如今這杯茶,除了有名人背書,更被愛茶人發(fā)揚光大。在天然的茶園里,感受清風徐來,品上一杯云巖,沁人心脾。
云巖茶,香味如蘭
“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是蘇州的一座大園林,整個風景區(qū)是一個山丘,后山有一片茶園獨占了一個山坳,從山丘上往下看,山坳里的茶園,上方是大樹,下方是茶園,沒有陽光直射,所以茶樹的芽頭歷來冒得晚,清明前后碧螺春已經(jīng)上市,這里的茶樹大量冒芽頭卻一般要到谷雨前后。
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茶,環(huán)境會造就茶的不同口感。山坳里得天獨厚的小環(huán)境氣候,那種空氣對流和濕度,還有那種不直接被太陽照射的漫散光,孕育出了云巖茶的與眾不同。茶樹的芽頭長得慢,牙內(nèi)物質(zhì)積蓄得豐厚,茶的口感就更甜潤香濃。
茶是好茶,產(chǎn)量也是真的少。山坳里核心茶園八畝加上邊緣地塊,一共也就十五畝,茶樹大量出芽之后,產(chǎn)量高的時候,一天可以炒六七鍋,每年也就三四十斤的產(chǎn)量。
云巖茶不外銷,想要一品好茶的話,需要到茶園的茶室“云在茶香”或者虎丘風景區(qū)的“冷香閣”來現(xiàn)場品評。茶客可以選擇在茶室里品茗,也可以選擇坐在茶樹間的亭子里,半山茶園是眼前最養(yǎng)眼的風景,整個風景區(qū)則是最天然的氧吧。
半山茶園,歷史悠久。
虎丘云巖茶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宋代的蘇軾、明代的文征明都為其背書過,更感嘆產(chǎn)量稀少。色白如玉,香味如蘭,是對云巖茶最清雅的贊譽?!短K州府志》載:“虎丘金粟山房舊產(chǎn)茶,極佳。烹之,色白如玉,香味如蘭,而不耐久,宋人呼為白云茶。蘇軾書以為精品也?!?/p>
最早為虎丘云巖茶背書的是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恫杞?jīng)》里談到,茶葉的品質(zhì),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陸羽非常注重品水,陸羽鑒定的宜茶之水,蘇州虎丘寺石泉排名在第三?;⑶鹕斤L景名勝管理處茶文化顧問喬臻茜介紹,陸羽為了鑒定虎丘的泉水,在蘇州虎丘待了好多年,有泉肯定要有茶,沒有茶的話陸羽是待不了那么久的。所以后來明代陳鑒的《虎丘茶經(jīng)注補》里有專門考證過,陸羽在虎丘鑒定泉水的時候虎丘是有茶有泉的。也有說法是,陸羽帶著虎丘當?shù)厝朔N茶,才有了后來的云巖茶。
整個唐宋直到明朝,蘇州乃至整個江南最有名的就是虎丘茶和天池茶,這兩種茶都是有史料記載的。唐宋時都是團茶,就像電視劇《知否》里面,制作和品飲都頗為復雜,很少有散茶。明末有個大方和尚,是安徽休寧縣寺廟里的和尚,曾經(jīng)在這里待了好多年,學得了虎丘茶的炒茶技藝。喬臻茜說:“明朝初期還有團茶,洪武年間開始有散茶制作,但是我們這里從宋朝開始就有散茶制作,大方和尚學得我們虎丘茶的炒茶技藝后,帶到了安徽,加以改進制作出了一款深山好茶‘頂谷大方’,‘云在茶香’茶社的長廊里有一塊碑刻記載的就是大方上人的焙茶場景?!?/p>
云巖茶作為小眾茶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到了明朝中后期,因為名聲在外,成為皇家貢茶,索要茶葉的人也越來越多,虎丘寺的和尚們不勝其煩,干脆砍掉了不少茶樹。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之后,“嚇煞人香”的碧螺春成了蘇州地區(qū)茶葉的最主流。但云巖茶作為整個江南茶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的一款茶,作為一個保存項目,一直被傳承保護著。
在茶園的亭子里炒茶
好茶的傳承,還需要會“炒”之人。
茶樹開始大量冒芽的時候,原本在虎丘風景區(qū)冷香閣值守的喬臻茜每天都會坐鎮(zhèn)在茶園里。清明之后,茶樹開始冒芽,到了谷雨前后,茶樹的芽頭抽得又長又漂亮,采摘下來的嫩芽攤晾在茶室里陰干“萎凋”,讓茶芽散去一些水分,使得青草氣散去、茶香味透發(fā)出來。喬臻茜說,炒茶,最要緊的是一口鍋,干干凈凈、锃锃亮亮,邊上沒有一點雜質(zhì),鍋干凈了,茶才能炒干凈。炒茶的時候,周圍的環(huán)境也要清爽,云巖茶的炒茶地就在半山茶園的亭子里,風景絕好,清新怡人。喬臻茜守在炒鍋旁,將萎凋之后的茶芽進行殺青,殺青以后揉捻,揉捻以后攤晾,攤晾之后是最后一道提香,這樣一道道程序下來,才算走完制茶的完整流程,全是手工活:手工采摘茶葉、手工去雜挑選茶葉、手工炒茶、手工揉捻……炒茶的時候喬臻茜整個人的身心就沉浸在茶里,不算上攤晾的時間,炒一鍋茶大約需要45分鐘,產(chǎn)量高的時候一天能出六七鍋。
喬臻茜與茶的情緣要從小時候說起,小時候住在古城區(qū),邊上有很多書場,她經(jīng)常跟著外婆泡書場,捧一杯茶,聽書、聽評彈。老書場里的茶葉裝在大瓷缸里,泡茶的時候抓一把,孩子們一整個夏天的“飲料”都在書場了。后來喬臻茜進了園林部門,在虎丘山風景區(qū)一待就是30多年,園林里的環(huán)境氛圍特別滋養(yǎng)人,本就與茶有緣,身在園林的草木間,她就更想把蘇州園林里那種優(yōu)雅舒適的生活推廣出去。20世紀90年代初,虎丘冷香閣要打造成江南第一名茶樓,從此開始,喬臻茜再次與茶結(jié)緣,用一盞虎丘茶來展現(xiàn)蘇式風雅。先是做與茶相關(guān)的美學活動,潛心鉆研各種與茶相關(guān)的史料,恢復了歷史上的虎丘茶炒茶技藝,后來喬臻茜又回過頭來去探索茶葉的本真,恰好虎丘有這樣一片茶園,讓她可以在園林里“回歸”田園,研究茶樹的種植和生長,單單這一片茶園還不夠,她又去全國的各大茶山去踏訪,研究不同地域的茶,再到后來,開始自己研究炒茶。喬臻茜說:“要感謝虎丘有這么一片茶園,讓我與茶相互成就,先做茶活動,再去研究茶園做個茶農(nóng),茶園研究完了,再回到我的茶美學上,我就覺得自己更加接地氣了,我的茶不是虛空浮著的?,F(xiàn)在很多茶文化是跟田間地頭脫節(jié)的,很多茶藝師并不了解茶的生長?!?/p>
喬臻茜將云巖茶與虎丘四時之花相和
在茶美學上,喬臻茜這些年來一直在探索云巖茶的四季茶文化,將云巖茶配以虎丘四時之花,自創(chuàng)了四季云巖花茶體系以及云巖茶的茶藝表演。茶葉吸收香氣的能力很強,鮮花入茶,別有一番清雅滋味,不同的鮮花,賦予了茶葉不同的氣質(zhì)。而園林里,四季有不同的花木。春天的時候,“云在茶香”屋子后有一排高大的白玉蘭花,二三月份的時候可以用白玉蘭花瓣盛放云巖茶,四月份的時候可以在茶園里喝一杯鮮甜的谷雨春茶;夏天的時候,有荷花印茶,把茶葉放到荷花花蕾里面,用荷花花瓣點茶;秋天的虎丘山有很多桂花,每到秋季喬臻茜就帶著虎丘山的姑娘們采集新鮮的桂花和云巖茶相和;冬天有臘梅,虎丘山風景區(qū)有一棵500多年的素心臘梅,喬臻茜帶著虎丘山的姑娘們采集素心臘梅,和茶窨在一起,用三個晚上,將臘梅的清香窨透到茶香中,品茶的時候看不到花,卻能聞到一股臘梅清香。每到冬季,虎丘山的冷香閣里也會舉辦冷香閣茶會,冷香閣四面花窗,窗外遍植的梅花暗香浮動,最是適合細品梅花云巖茶。冬季還有一款“云巖三清茶”,也是喬臻茜打造的,用松子、梅花,還有佛手的絲和云巖茶沖泡在一起,清香、清心。這款茶的最早記載是在南宋,后來乾隆皇帝把它用在正月里宴請群臣喝茶,意欲為官一生要身清、心清、人清。
除了茶的四季文化,喬臻茜在茶席布置上也做了一番創(chuàng)新?;⑶饸v來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虎丘的冷香閣,更是賞梅觀景、雅聚品茗的好去處。冷香閣自1919年落成之后,就是南社社員、文化名人及書畫名家們的雅集之地,國畫大師黃賓虹、張大千、張善孖都是這里的常客,喬臻茜將文人雅士的雅集元素運用到現(xiàn)代的茶席上,詩詞、匾額、對聯(lián)、掛畫,根據(jù)時令,循著24節(jié)氣,做不同的主題茶席,講究才藝,更重意境,席上的插花用虎丘風景區(qū)里的花草,茶席上的茶點則用自己團隊研制出的蘇式茶點,以素為主,少油精致。
一杯茶,可以極盡風雅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