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栩
小學語文課本第一冊的識字的第一課便是“天地人你我他”。深思這一安排,似在啟示我們要在“天地”“你他”之間思考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作為即將成年的我,認為人既要投入到社會中去,也要在人海中堅守自我的獨特和完整。
一個人,頭頂天,腳立地?!疤斓亍本褪撬車纳鐣?、世界的總和,而“你”“他”作為橫向視角下與“我”互動的個體,是和“我”一樣的社會中的一分子。
躬身入“天地”是一個人得以發(fā)展的基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其價值和能力都需要在社會實踐中體現(xiàn)。社會資源為我們提供了物質基礎,人民群眾則是我們發(fā)展的源泉動力。路遙深入陜北窯洞,嘔心瀝血寫下反映當代農村風貌的《平凡的世界》;張桂梅創(chuàng)辦華坪女中,親力親為、無私奉獻,改變了無數(shù)大山女孩的命運,使她們擁有越過高山的胸懷和眼界。當一個有責任、有擔當?shù)娜松钊肓松鐣?,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蘊藏著無數(shù)可以發(fā)光發(fā)熱的空間。
有別于“你他”是一個人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行動上,我們要挑戰(zhàn)他人不曾涉足的領域,求變求新。當年袁隆平致力于水稻研究,無意中發(fā)現(xiàn)雜交水稻,從此一生躬耕田野,解決了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思想上,我們要不被信息洪流所裹挾,堅定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讓自己的大腦做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走出自己的發(fā)展之路。
由此,我們應該努力找到自己在“天地”和“你他”中的平衡位置,在社會的汪洋中有邊界地航行。
首先,要以立足本我、學習他人的態(tài)度清醒入局。社會中往往會生成某一種“主流思想”,它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難免夾雜著烏合之眾的片面與盲從。我們要把它作為對個人思想體系建構的參考,但不可在沉溺其中,迷失了自我。
其次,要以提升自我、追求創(chuàng)新的方式奉獻社會。只有做全面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才能跳出同質化的沼澤,避免被他人替代的命運。如果我們能在發(fā)展的道路上不斷完善自我、孜孜不倦地探索,就有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助力國家更快更好發(fā)展。
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和人,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啟發(fā)我們:向內生長,向外探索。
【北京市十一學?!?/p>
◆點評
開頭一段亮出中心論點,第二段對“天地”“你他”作簡要解說。接下來從兩個維度分而論之,兩個分論點都置于段首。然后再深入一層,從“怎么辦”的層面合而論之,論證思路清晰,論證充分。
(指導老師:雷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