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鑫坤
在大家的印象里,翹嘴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但目前釣翹嘴最流行、最有效的餌料卻是素得不能再素的玉米粒,不管是釣浮還是釣底,玉米粒從未讓人失望過。
用底釣的方式釣翹嘴,我覺得這是“懶人”試圖一舉多得的兼顧式釣法,意在釣鯉魚、草魚、鳊魚時兼得翹嘴,針對性不強,覆蓋面卻很廣。這種釣法顯然不適合專攻翹嘴。
有一次,我去一個有翹嘴的水庫夜釣,到達水庫已近傍晚,水邊還剩幾個釣友在釣魚,他們是釣白天的,尚未收竿。我溜達到大壩拐角的位置時,看到坐在那兒的兩個釣友滿臉無奈,不用問,肯定是被現實“毒打”了。我沒往人家傷口上撒鹽、問人家收獲如何,只是靜靜地看了一會兒就得出了結論——必然“空軍”。他們有一人用5.4米竿釣底,每隔一兩分鐘就照著這支竿子的浮標處打一大勺青玉米,我不知道一天下來他打了多少青玉米,僅我駐足這工夫,他拋下的青玉米就足以在其釣點鋪上一層了,這是在釣魚還是在喂魚?
釣魚打窩是有說道的,等量的窩料,一次性打進去和分一百次打進去效果是不一樣的,一分鐘內打進去和在一天之內分批打進去效果也是不一樣的。他這樣往窩子里打嫩玉米粒,顯然是沖著翹嘴來的,釣鯉魚不會這樣打嫩玉米,打老壇玉米才對。可是他不想像常規(guī)浮釣翹嘴那樣不間斷地少量多打,便想當然地把每次打窩間隔的時間延長,單次投喂量增大;又不想像常規(guī)浮釣翹嘴那樣保持一定的拋投頻率,于是選擇了釣底。這樣做看似簡單省事,實則是投機取巧,釣魚是耍不得小聰明的。
目前釣翹嘴最有效的方法是釣浮,而且它是一個“體力活兒”。
翹嘴的活動空間大,它們更喜歡在大水面游弋,所以翹嘴釣位要面朝大水面。另外,大體型的翹嘴大多不喜歡到近岸活動,因此釣竿要長,基本上要7.2米起步。
關于釣組。如今浮釣翹嘴的技法越來越成熟,子線也用得越來越長,因為翹嘴魚是掠食性魚類,它們生來對移動著的東西敏感,長子線在鉛墜到位后會以飄逸的姿態(tài)繼續(xù)下落,能充分激發(fā)翹嘴追逐獵物的原始本能。子線越長,下落的行程就越長,對翹嘴魚的刺激也就越大。現在比較流行的釣翹嘴的子線通常為1~1.5米,且上下鉤距要足夠大,其好處是可以讓雙鉤處于兩個水層,這樣每次拋餌都相當于同時搜索兩個水層,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更好地突出移動著的釣餌對翹嘴的誘惑,單靠長子線還不夠,于是就用到了飛鉛釣法。飛鉛釣法分為全飛鉛和半飛鉛,全飛鉛是指鉛墜緊挨著標座,這樣釣餌入水后下落行程更長,能實現全水域誘魚,增加翹嘴發(fā)現釣餌的機會。全飛鉛釣法不一定全程使用,若發(fā)現中魚的水層偏下,就要考慮改用半飛鉛釣法,因為使用全飛鉛釣法時釣餌下落速度較慢,到達下水層耗時更長,會影響中魚率,改成半飛鉛釣法效率更高。
浮釣翹嘴最關鍵的是打窩誘魚環(huán)節(jié),它既簡單又不簡單,簡單是因為極易操作,一小勺接一小勺不間斷地打青玉米即可,不簡單是因為誘魚過程可能很漫長,釣者難免產生枯燥感,如何保持耐心,對于釣友,尤其是剛剛接觸浮釣翹嘴的釣友來說并不容易。
從打進第一勺青玉米開始,打窩的動作就不要停,這對于浮釣翹嘴來說非常關鍵,就算你正在遛魚,也要騰出一只手來保證打窩不間斷,否則魚群就有可能散去,想把它們重新誘回來就不得不另下功夫。
浮釣翹嘴,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一只手打窩時,另一只手不能離開魚竿,因為翹嘴都是在移動中搶食,拽動浮標后很可能馬上拽走你的竿子。
浮釣翹嘴時很可能遭遇其他魚種,如鳊魚、青魚、草魚,其中遭遇青魚、草魚的概率最大。由于青魚、草魚體型往往更大,且在游動時咬鉤,反應會比底釣時激烈得多,所以我們不可用過細的線,一定要確保線組有足夠的拉力。
浮釣翹嘴期間若多次出現釣餌沒到位就被魚兒截走的情況,則說明釣得深了,釣者要下拉浮標進行調整;若多次出現釣餌到位后才中魚,而且下鉤中魚率高的情況,則說明釣得淺了,釣者要上推浮標進行調整。依我的經驗,上推浮標約一個鉤距的長度為最佳,調整后上鉤釣此前下鉤的深度,不丟魚,下鉤則向更深處搜索。
兩個人相鄰而坐浮釣翹嘴時,一個人連竿上魚、另一個人“空軍”的狀況并不罕見,癥結其實在于“空軍”那個人窩料不足,加大窩量即可,原因是翹嘴喜集群活動,它們自然會向窩料量大的窩子集中。我釣翹嘴時,青玉米窩料都是一編織袋起步。
切削青玉米也有說道。一刀削下的玉米粒比較完整,適合遠投,落水后下沉速度快,兩三刀削下的玉米粒比較碎,拋投距離較近,下沉的速度也慢,但它汁液外溢,落水后迅速溶散,誘魚效果更好。因此,即使用比較完整的玉米粒打窩,我也會在打窩前用手攥一攥,把里面的汁液擠出一些以利誘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