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2015年,我軍進行了有史以來力度最大的軍改,軍改以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由軍官、軍士、義務兵、文職人員組成。我軍的軍士和義務兵屬于士兵,而士兵是軍隊的基礎,其數量和質量是關系軍隊戰(zhàn)斗力強弱、影響戰(zhàn)斗勝負最直接的因素?!遁p兵器》2021年第7~9期曾對我國軍隊文職人員的沿革進行呈現,自本期開始將對“士兵”軍銜如何在中國安家落戶,到開枝散葉,再到發(fā)展壯大逐一講解。
士兵,亦稱戰(zhàn)士,一般指軍隊中被授予軍士和兵軍銜的軍人。相對于干部而言,士兵通常直接操作武器裝備,執(zhí)行戰(zhàn)斗或保障等任務。而軍士還負責兵的基礎訓練和日常管理工作。
現代軍銜制源于西歐,“士兵”軍銜的銜稱最先見于15世紀意大利,當時用“士兵”指領取軍餉的雇傭軍人。此后該銜稱被許多國家的雇傭軍隊采用。17世紀上半葉,西歐國家陸續(xù)組建新式“新制”部隊,以新型的軍事組織代替封建貴族臨時招募的領地兵,使之更加可靠地保障日益鞏固的君主專制國家。就其性質而言,“新制”部隊是一支常備軍,起初是招募志愿兵(當時指領取軍餉的雇傭軍人),并以士兵稱呼這部分雇傭軍人。有了士兵和常備軍制度,士兵不再平時為領主勞作,戰(zhàn)時為領主作戰(zhàn),人身也不再屬于領主。有了新的國家常備軍,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士兵。
從18世紀初起,“士兵”作為銜稱授予在常備軍中服役一定年限的應募兵。常備軍與領地兵相比較,具有編制較先進、裝備較統(tǒng)一和精良、軍事訓練較好等特點。到17世紀末~ 18世紀初,常備軍成為精銳部隊并已經占歐洲國家武裝力量的一半以上,到19世紀中期,歐洲實行普遍征兵制后,士兵授予軍銜被許多國家的軍隊采用。
士兵的軍銜一般分為“軍士”和“兵”兩個等級。在軍士中還有軍士長和軍士之分,其中軍士長是一些國家軍隊士兵的最高軍銜,軍士長不僅具有較高的軍事技術和豐富的部隊生活經驗,也是各軍兵種和專業(yè)技術兵中的骨干力量。軍士長還具有一定的領導管理能力,可以較長時間在部隊服役,能協(xié)助指揮官組織士兵訓練,并管理教育士兵,成為基層軍官的助手。軍士長一般都是擔任基層行政或專業(yè)技術管理職務的軍人。
軍士通常又分為上士、中士和下士。上士源于德文,系“野戰(zhàn)”和“差役”兩詞組合而成。在早期的歐洲雇傭軍中,差役是連隊最高長官上尉(隊長)和士兵之間的中間人,負責上下聯(lián)系。差役分為普通差役和野戰(zhàn)差役,普通差役從士兵中推選,野戰(zhàn)差役則由軍官指定,野戰(zhàn)差役均是被軍官器重的優(yōu)秀士兵。除了上下聯(lián)絡外,差役逐步擔負連隊的文字和教育工作,參與對士兵的管理,成為連隊的重要職務人員。此后,野戰(zhàn)差役(上士)被作為軍士軍銜中最高級別的稱號使用。
中士源于拉丁文“服務者”,該銜最初見于15世紀法國,而后出現在德、英等歐洲國家軍隊,是許多國家武裝力量的初級指揮人員(軍士)軍銜,也是長期服役在各軍兵種和專業(yè)技術兵中的骨干力量。
下士源于意大利語“班長”,是軍隊軍士的最低軍銜。下士一般是被任命擔任軍士職務,并在軍士訓練隊考核合格的士兵。
兵是許多國家軍隊的最低軍銜,根據國情不同,其銜級一般分為上等兵、列兵或其他等級士兵。上等兵軍銜于17 世紀初在德國首次出現,是授予老兵和優(yōu)秀士兵的一種軍銜。在班長不在職時,由這些老兵和士兵代理。上等兵從有經驗的可靠士兵中選出,負責哨兵派班、押解俘虜及其他一些需要可靠人員遂行的任務。在下士不足的情況下,上等兵常被任命擔任班長,即為代理下士。
列兵在多數國家軍隊中屬于士兵的最低一級軍銜,源于戰(zhàn)列線步兵時代。戰(zhàn)列線步兵是步兵連隊的基礎,后來以列兵代指士兵,一般授予批準入伍以后的士兵。
我國軍隊在商、周和春秋等時期的軍隊中就有甲士和卒的區(qū)分。以后歷朝歷代都沿用士、卒的名稱,并常將士和卒合稱為士卒,以泛指士兵。但這只是一種職務名稱,而不是作為銜級稱號使用。清末建立新軍以后,才設立軍士和兵的軍銜,以區(qū)分和表明士兵身份等級。民國建立后,南京臨時政府于1912年頒布命令,正式廢除士卒名稱,民國軍隊統(tǒng)稱軍士和兵為士兵或兵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首次設立軍銜時期,以及1988年頒布并經幾次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規(guī)定,士兵軍銜是區(qū)分和表明士兵身份等級的稱號和標志,按兵役性質分為志愿兵役制士兵和義務兵役制士兵,通常分為士官、軍士、兵三等。2021年以后我軍士兵軍銜從高至低區(qū)分為軍士長、軍士、義務兵。
舊中國軍隊的士兵軍銜制度(1901~1949年)
光緒年間新設陸軍士兵軍銜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決定在全國編練新式常備軍,以武衛(wèi)右軍為基礎編練北洋常備軍,同時在湖北也編練湖北常備軍。清政府還選拔八旗前鋒營、護軍營及圓明園內外火器營、健銳營兵丁組建京旗常備軍,這是清末新軍的一次大擴充。此外,清政府還命令各省仿照北洋和湖北辦法普練常備軍,并制定統(tǒng)一的營制餉章。1904年(光緒三十年)北洋常備軍擴充成四鎮(zhèn)(相當于現在的“師”),由此奠定了北洋六鎮(zhèn)即國家常備軍的基礎。有了新式的常備軍,軍事制度改革也自然提上日程。
1904年12月20日, 練兵處會同兵部向朝廷擬奏《另定新軍官制事宜》,建議按照西方軍隊的三等九級軍官軍銜制,取代舊式武職官員的官階制度。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12月,朝廷批準頒布實行《陸軍軍官軍佐任職等級暨陸軍人員補官體制摘要章程》,清朝陸軍軍官開始按照三等九級制評定軍銜等級,西方式的軍銜制度在中國軍隊中正式施行。但當時只設定了陸軍軍官的軍銜,并沒有對新式陸軍的士兵進行授銜,士兵依然使用新建陸軍(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的新軍)時期的職務和名稱。
1906年初( 光緒三十二年),練兵處頒布《陸軍衣制詳晰圖說》,對陸軍士兵的等級做了區(qū)分,以士兵的職務類別區(qū)分為弁護、目兵和匠夫三類。同時規(guī)定了士兵相應的識別標志符號、士兵禮服和常服、匠夫號衣。按照規(guī)定,陸軍士兵根據其職務類別區(qū)分,并未實行軍銜制,按照所屬職務分等(下文括號中所標注的士兵等級是為表述方便而歸類,并不代表實際中這樣劃分等級,只是將同級士兵歸類統(tǒng)計)。
弁護類包括馬弁目(第一等)、馬弁和護目(第二等)、護兵(第三等)。其中,馬弁目在新軍中為標(相當于現在的“團”)以上部隊和單位的長官配備,為目兵的最高等級。馬弁、護目和護兵均屬于各級長官的衛(wèi)兵,不同之處是馬弁為佩戴精良武器的騎馬親隨,而護兵為使用一般器械的隨侍(步兵),護目則相當于護兵班長,且協(xié)(相當于現在的“旅”)本部(相當于現在的旅部機關)、標本署(相當于現在的團部機關)只設護目一名。
目兵類包括戰(zhàn)兵、號兵、醫(yī)兵、樂兵等類別。其中,戰(zhàn)兵類包括正目(第二等)、副目(第三等)、正兵和副兵(第四等)、備補兵(第五等)。號兵類包括號目(第二等)、號兵(第三等)。醫(yī)兵類包括醫(yī)兵目(第二等)、醫(yī)兵(第三等)。樂兵類包括一等樂兵(第二等)、二等樂兵(第三等)、三等樂兵(第四等)、學習樂兵(第五等)。
其中正目、副目等級為棚(相當于現在的“班”)的頭目,相當于正副班長。正副兵即棚內士兵,正兵高于副兵,但佩戴的職級符號相同,正、副兵根據肩章下方編號區(qū)別,正兵編號為1 ~ 4 號,副兵編號為5 ~ 12 號。而備補兵各隊每棚設1 人,平時隨隊訓練,行軍時照看行李營帳,待有減員時隨時替補。學習樂兵與備補兵同級。
匠夫類包括工匠、馬車兵等類別。其中,工匠類包括匠目(第三等),槍匠、炮匠、鐵匠、掌匠、皮匠、木匠(第四等), 伙夫(第五等)。馬車兵類包括馬夫目(第四等),駕車兵、管馱兵、馬夫、喂養(yǎng)夫(第五等)。
根據1906年《陸軍衣制詳晰圖說》規(guī)定,士兵中只有弁護和部分目兵發(fā)給禮服,夏禮服為天青色羽綢(或藍布), 冬禮服為天青色呢料。以禮服操帽的帽墻底色劃分士兵所屬兵種,其中:步隊為紅色、馬隊為白色、炮隊為黃色、工程隊為藍色、輜重隊為紫色、醫(yī)兵為綠色、軍樂兵為灰色。在兵種色帽墻布上綴以黑色橫辮來表示等級,第一等綴黑色橫辮三條、金辮一條,第二等綴黑色橫辮三條,第三等綴黑色橫辮二條,第四等黑色橫辮一條,第五等不綴。
士兵禮服袖章以袖口上橫道數量多寡區(qū)分等級,袖章橫道為寬三分的紅色絲線編織。其中第一等紅色絲辮三條、金辮一條,第二等紅色絲辮三條,第三等紅色絲辮二條,第四等紅色絲辮一條,第五等不綴,橫道釘綴間距為兩分寬。
陸軍各職級士兵均配發(fā)常服,著常服時佩戴操帽(即禮服操帽)。常服夏季用土黃色細布,冬季用毛藍細布,其等級識別標識為在右側上臂處佩戴角線型臂章。第一等綴黑色辮三條、金辮一條,第二等綴黑色辮三條,第三等綴黑色辮二條,第四等綴黑色辮一條,第五等不綴。
士兵在禮服和常服上均佩戴使用通用肩章,其樣式為上圓下方,前圓端釘綴光面銅扣,肩章上以刺繡字(漢字)和字碼(蘇州碼子,中國早期民間的“商業(yè)數字”,產生于中國的蘇州)作為士兵的隊屬標志及個人識別標識,并不作為等級標識。各等級士兵以肩章底色區(qū)分兵種,其中:步隊為紅色、馬隊為白色、炮隊為黃色、工程隊為藍色、輜重隊為紫色、軍樂兵為灰色、醫(yī)兵為綠色,紅色和紫色底色肩章刺繡白字,其余顏色刺繡紅字。
各類士兵肩章標識如下:
光緒三十二年陸軍弁護類士兵常服臂章等級標識(最左側)及肩章符號
鎮(zhèn)屬馬弁目、馬弁、護目和護兵的肩章均用紅色底色,并于肩章周圍綴一分半寬的鑲邊,馬弁目為金色鑲邊,馬弁、護目和護兵為黃色鑲邊。弁護士兵于左肩章刺繡所屬各鎮(zhèn)番號字樣,右肩章刺繡士兵的職務字樣,馬弁目直接繡職務字樣;馬弁、護目和護兵肩章上部刺繡職務字樣,右下部刺繡字碼作為士兵編號。鎮(zhèn)屬馬弁編號為1~16號、鎮(zhèn)屬護目編號為1~3號、鎮(zhèn)屬護兵編號為1~30號。
各協(xié)和標屬馬弁目、馬弁、護目和護兵的肩章與鎮(zhèn)屬弁護士兵一致,不同的是其肩章使用所屬兵種色底色,沒有鑲邊。左肩章刺繡所屬協(xié)或者標的番號字樣,右肩章上繡士兵職務,下刺繡士兵編號字碼。協(xié)屬馬弁編號為1~6號,協(xié)屬護兵編號為1~10號。標屬馬弁編號為1~4號、標屬護兵編號為1~8號。各協(xié)的協(xié)本部及各標本署內只設護目一名,故協(xié)、標屬護目不設編號,只刺繡職務。
營、隊屬護目、護兵的肩章也使用兵種色。左肩章刺繡所屬標番號,右肩章上刺繡本營號數,下刺繡各職務名。營屬護目只設一名,刺繡職務名稱。護兵在職務下刺繡士兵編號字碼。營、隊屬護兵的編號從營屬開始,到各隊屬依次排列。營/ 隊屬護兵編號為1~18號,馬隊營護兵編號為1~12號。
光緒三十二年陸軍戰(zhàn)兵類士兵常服臂章等級標識(最左側)及肩章符號
光緒三十二年陸軍號兵、醫(yī)兵、樂兵類士兵臂章等級標識(右下3個)及肩章符號
戰(zhàn)兵中的正目、副目和正兵、副兵的肩章底色為兵種色。其中,步隊、馬隊、炮隊的士兵左肩章刺繡所屬標的番號,而工程隊和輜重隊的最大編制為營,無標一級編制,故此工程隊和輜重隊的士兵左肩章刺繡所屬營的番號,右肩章根據士兵兵種刺繡士兵所屬的營、隊及棚的號數,右肩章營號為第一位大寫的漢字數字,各隊號分為前、后、左、右四隊,但炮隊營區(qū)分為中、左、右三隊,末位為小寫漢字數字表示的棚號。正目和副目等級根據臂章區(qū)分;正兵、副兵等級根據右側肩章的棚號下方編號字碼區(qū)分,正兵編號為1~4號,副兵編號為5~12號。
目兵中的營屬號目和隊屬號兵肩章底色為兵種色,于左肩章刺繡所屬標番號,于右肩章上刺繡本營號數,下刺繡號目、號兵職務名稱。號目每營設一名。隊屬號兵在職務名稱下刺繡士兵編號字碼,隊屬號兵的編號從營屬開始,到各隊屬依次排列。隊屬號兵編號為1~8號,陸路炮和過山炮營號兵編號為1~6號。
醫(yī)兵目和醫(yī)兵肩章底色為綠色,肩章上的刺繡字為紅字。軍屬醫(yī)兵目及醫(yī)兵配屬于軍醫(yī)局,于左肩章刺繡所屬各軍番號字樣,右肩章上刺繡醫(yī)兵目和醫(yī)兵職務字樣,右下刺繡字碼作為士兵編號。軍屬醫(yī)兵目編號為1~4號,軍屬醫(yī)兵編號為1~40號。
各營屬醫(yī)兵的肩章同為綠色,肩章邊沿鑲所屬營的兵種色窄邊。左肩章刺繡所屬標(或營)番號字樣, 右肩章上部刺繡所屬營號數(工程隊與輜重隊不標記)及醫(yī)兵職務名稱,下部刺繡字碼作為士兵編號。步隊營、馬隊營、工程隊營、輜重隊營的醫(yī)兵編號為1~4號,陸路炮營和過山炮營的醫(yī)兵編號為1~3號。
鎮(zhèn)屬樂兵的肩章底色為灰色并帶有紅色鑲邊,肩章的刺繡字為紅字。各等級樂兵于左肩章刺繡所屬鎮(zhèn)的番號,右肩章刺繡樂兵字樣,下部刺繡字碼區(qū)分等級。一等樂兵編號為1~2號,二等樂兵編號為3~8號,三等樂兵編號為9~20號,學習樂兵編號為1~24號。
陸軍中配屬的匠夫常服稱為號衣,其號衣和操帽的樣式及材料等與士兵相同,區(qū)別是匠夫操帽不綴各隊色帽墻布。匠夫操帽于帽墻上綴黑色橫辮表示等級,匠目(第三等)綴黑色橫辮二條,工匠、馬夫目(第四等)綴黑色橫辮一條,駕車兵、管馱兵、伙夫、馬夫、喂養(yǎng)夫(第五等)不綴。匠夫在號衣右側上臂處佩戴角線型臂章作為等級識別標識,第三等綴黑色辮二條,第四等綴黑色辮一條,第五等不綴。
匠夫號衣不佩戴肩章,號衣使用中式繩結扣,在第二、三扣袢間以刺繡字(或印字)作為士兵標識,藍衣用白字,土黃衣用紅字。第二扣袢上橫繡其所屬兵種,如“步隊”“馬隊”“炮隊”,工程和輜重隊直接寫“工程”“輜重”。第二扣袢與第三扣袢之間,各鎮(zhèn)屬匠夫于左襟刺繡所屬鎮(zhèn)番號,于右襟上刺繡職務名稱,下刺繡匠夫編號。協(xié)(或標)屬匠夫除左襟刺繡所屬鎮(zhèn)協(xié)、鎮(zhèn)番號外,其他與鎮(zhèn)屬匠夫一致。營、隊屬匠夫左襟刺繡所屬標番號,右襟上繡本營號數,下繡職務名及匠夫編號(字碼)。
工匠類士兵中,第三等匠目包括步隊營屬匠目、馬隊營屬匠目、陸路炮營屬匠目、過山炮營屬匠目、工程隊營屬匠目、輜重隊營屬匠目,營屬匠目在各營只有一名,故無編號。
光緒三十二年陸軍匠夫類士兵號衣臂章等級標識(右下2 個)及號衣正面標識
第四等工匠包括槍匠、炮匠、鐵匠、掌匠、皮匠、木匠等6種。其中,步隊營屬工匠包括槍匠4名、皮匠4名,工匠編號為1~8號;馬隊營屬工匠包括槍匠2名、掌匠4名、皮匠2 名,工匠編號為1~8號;陸路炮和過山炮營屬工匠包括鐵匠3名、炮匠3名、掌匠6 名、木匠3 名、皮匠3 名,工匠編號為1~18號;工程隊營屬工匠包括槍匠4名、鐵匠4名、皮匠2 名,工匠編號為1 ~10號;輜重隊營屬工匠包括槍匠4名、鐵匠4名、掌匠8名、木匠4名、皮匠4名,工匠編號為1~24號,編號從營屬到各隊依次排列。
第四等馬夫目包括馬隊營屬馬夫目,編號為1~4號;陸路炮和過山炮營屬馬夫目, 編號為1~3號;輜重隊營屬馬夫目,編號為1~8號。
第五等伙夫中鎮(zhèn)屬伙夫編號為1~5號,協(xié)屬伙夫編號1~2號,標屬伙夫編號1~2號,以上伙夫均配置于各本部機關。步隊營、隊屬伙夫編號為1~38號,馬隊營、隊屬伙夫編號為1 ~ 18 號,陸路炮和過山炮營、隊屬伙夫編號為1~31號,工程隊營、隊屬伙夫編號為1~40號,輜重隊營、隊屬伙夫編號為1~41 號。營隊屬伙夫編號以營為單位從營屬到各隊依次排列。
第五等駕車兵為挽用馬拉大車的車夫,其中,步隊營屬駕車兵編號為1~4號,對應管理4 掛大車。馬隊營屬駕車兵編號為1 ~ 4 號,對應管理4 掛大車。陸路炮營屬駕車兵,由于陸路炮及彈藥均使用大車裝載,故對應管理6 掛大車,編號為1 ~ 6 號。工程隊營屬駕車兵,編號為1 ~ 4 號,對應管理4掛大車。行軍時各營大車數和駕車兵人數均翻倍。
第五等管馱兵為管理過山炮營馱馬的士兵,過山炮及彈藥均使用馱馬馱用。過山炮營屬管馱兵編號為1~18號,對應管理36 匹軍需馱馬。行軍時各營管馱兵及軍需馱馬數量均翻倍。第五等馬夫為專司飼養(yǎng)照管馬隊乘用馬、軍需馱馬以及挽用馬的士兵。其中,馬隊營、隊屬馬夫編號為1~32號;陸路炮和過山炮營、隊屬馬夫編號為1~39號;輜重隊營屬馬夫,一人負責3頭騾子,馬夫編號為1~72號,對應管理72掛輜重大車。行軍時各營大車數和馬夫人數均翻倍。
第五等喂養(yǎng)夫為專司喂養(yǎng)拉普通大車的挽用騾的士兵。其中,步隊營屬喂養(yǎng)夫,一人負責管3 頭挽用騾,喂養(yǎng)夫編號為1~4號,對應管理4掛普通大車。馬隊及工程隊的喂養(yǎng)夫編號及管理挽用騾和大車數與步隊一致。陸路炮營屬喂養(yǎng)夫,一人負責管3頭挽用騾,喂養(yǎng)夫編號為1~ 6號,對應管理3掛普通大車。過山炮營屬喂養(yǎng)夫編號為1~18號,與馬夫一起對應負責管理36 匹軍需馱馬。行軍時各營大車、騾馬、喂養(yǎng)夫等均翻倍。
新軍兵役制的歷史價值
新軍之所以能在士兵層實行職務分級的另一個條件就是實行了新兵役制度,有了新式兵役制度才能保證兵員不斷更新,從而保證一直有合格的適齡青年在適合的時機定期服役,完全摒棄了八旗和綠營實行的“世兵制”,把“世代無限期當兵”的老弱摻雜造成的軍隊暮氣沉沉現象完全拋棄。
清政府曾試想實施義務兵與選募相結合的制度,在其制定《新軍制方案》中規(guī)定了常備軍、續(xù)備軍、后備軍的兵役制度,其中常備軍為服現役的國防軍隊軍人,3年后退伍轉為續(xù)備軍。續(xù)備軍人在備役期,每年集訓一個月,發(fā)給全餉,余外各自謀業(yè),給予每月“減餉一兩”的待遇。續(xù)備軍3 年后轉為后備軍,按續(xù)備軍月餉之半待遇,役期為4年。后備軍的第2、4年參加會操,待遇如上。后備軍役滿后,即轉為平民,餉銀停發(fā)。
此種兵役制度,戰(zhàn)時需要召集續(xù)備兵、后備兵入伍,1個軍馬上擴張為3個軍,士兵皆接受過軍事嚴格訓練,來之能戰(zhàn),無須像舊軍一樣臨時抓丁拉夫,甚至不進行新兵訓練就派上戰(zhàn)場。但這種兵役制度需耗大量軍費,當時清軍軍費基本上為地方自籌,故難以實行,陸軍各鎮(zhèn)兵員仍是靠招募而來,而不是應征而來。
不過,新軍的招募條件還是很嚴格的,主要是效仿外國的征兵制度。對應募兵丁提出嚴格要求,如必須是土著,有人擔保,士兵年齡限在20~25歲之間,身高限在4尺8 寸(160cm)以上,凡五官不全、體弱、手不能舉百斤及有暗疾者不錄取。還要求來歷清楚,應募時須報三代家口住址和指紋箕斗數目;凡吸食鴉片、犯有罪案和城市游民皆不招募。同時還規(guī)定了地方對軍屬優(yōu)待政策,例如地方官有保護軍屬之責,士兵準免差徭30畝等,這些政策在中國軍事史上尚屬首創(chuàng)。(待續(xù))
編輯/ 魏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