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蕾,夏 瑩**,楊 焰,曾慶延,王浩宇,柯麗莎,蘇 婷,何銀霞
(1.武漢愛爾眼科醫(yī)院漢口醫(yī)院護理部,湖北 武漢 430024;2.武漢愛爾眼科醫(yī)院漢口醫(yī)院角膜科)
角膜及眼表相關疾病是我國臨床上最大的一類致盲性眼病,而角膜移植手術作為其最主要的治療方案,也是患者最后的希望[1-2]。角膜移植患者出院后的管理、護理的重任主要由缺乏醫(yī)學知識的本人或家屬承擔,易導致復查時間間隔較久,無法及時得到有效的健康指導支持,缺乏用藥監(jiān)督,直接影響視力恢復和生活質量[3-4]。延續(xù)性護理是將臨床護理工作由醫(yī)院內向醫(yī)院外的有機延展,該方案不僅能彌補既往家庭護理的不足,同時還能讓患者在院外也同樣獲得專業(yè)的醫(yī)學指導,進而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微信延續(xù)干預是指通過微信平臺為患者提供一系列的院外延續(xù)性護理措施,協(xié)助患者規(guī)劃系統(tǒng)的康復方案,給予患者個性化、差異化的干預指導,同時提供心理疏導,以增強患者出院后的配合度和隨訪粘性[5]。本研究是在傳統(tǒng)護理模式的基礎上,探討微信干預對角膜移植患者的術后滿意度、治療依從性、自身護理能力以及角膜植片排斥反應發(fā)生率等方面的影響。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且行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②患者本人和/或其家屬交流無障礙,可以配合調查研究;③患者清楚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危重病癥(如惡性腫瘤等);②有精神疾病史或認知障礙;③患者3個月內因同種疾病反復入院。
選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行角膜移植手術100位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分組法將其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干預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4.8±2.1)歲;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2.4±3.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角膜移植術后常規(guī)護理及出院指導,并向患者發(fā)放角膜移植手術相關宣教手冊。
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施行微信干預延續(xù)性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1)建立延續(xù)性護理微信干預團隊,組成包括3名護士、1名護士長、1名角膜病專家、2名主治醫(yī)師、1名心理咨詢師及1名文案人員。
(2)開展團隊分工合作,其中護士長組織并監(jiān)督指導、統(tǒng)籌管理;3名角膜專科護士負責建立健康檔案,根據(jù)制定好的康復計劃監(jiān)督患者完成,反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積極解決,整理并推送康復知識,還需要配合醫(yī)生完成上門隨訪工作;2名主治醫(yī)師負責根據(jù)患者病情調整治療計劃;角膜病專家負責角膜移植術后突發(fā)情況的處置及疑難問題的指導;文案人員負責宣教視頻的拍攝及制作,微信文案的發(fā)布推廣等工作;心理咨詢師需對團隊所屬成員進行心理知識與溝通技巧的相關培訓,必要時對患者直接進行心理干預。
(3)實施微信干預。①資料建檔:制訂患者個人健康檔案,記錄姓名、年齡、性別、手術名稱、出院時眼部情況、聯(lián)系方式、微信、住址等。②康復指導:通過開發(fā)微信小程序,上傳角膜移植治療及護理相關知識、視頻宣教、語音指導、文字提示等內容,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指導。③溝通交流:出院前組建網(wǎng)絡在線交流群,群內醫(yī)護輪流值班,在線為患者、家屬答疑,并通過收集家庭護理問題,不斷優(yōu)化改進微信小程序上的康復指導內容。群里也鼓勵大家積極分享治療經驗,不斷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④科普教育:建立微信公眾號,定期在公眾號內發(fā)布健康科普知識,如康復知識、生活指導、心理疏導及社會支持等內容,科普教育形式采用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結合的形式,以滿足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的需求。⑤隨訪跟蹤:電話提醒患者按時復查及用藥,了解患者居家康復護理情況,給予一對一的指導;還開展預約上門隨訪,患者可提出申請,主治醫(yī)生進行遠程視頻評估后,對于行動不便或有實際困難的患者,安排上門隨訪,提供便民服務。
1.4.1 術后治療依從性
采用本研究組制訂的角膜移植術后治療依從性問卷調查表,評價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該問卷內容包括用藥方案、復查時間、用眼習慣及生活方式4個方面,共8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角膜移植術后治療依從性越好。
1.4.2 自我護理能力
采取自我護理能力測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ESCA)[6]來評估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ESCA量表的內容包括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概念、自我責任感以及康復知識水平4個維度,共43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0~4分五級評分法,合計172分,評分越高代表自我護理能力越強。
1.4.3 排斥反應發(fā)生情況
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排斥反應發(fā)生率。
1.4.4 患者滿意度
采用本研究組制訂的術后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兩組患者的滿意度評價,分為不滿意、一般以及滿意3項,滿意度=(滿意+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上述指標中患者滿意度在延續(xù)性護理干預30天后收集,其余指標在干預后90天時收集。
干預組治療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干預組ESC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干預組的角膜移植排斥反應發(fā)生率為26.00%(13/50), 低于對照組的52.00%(26/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組滿意度為96.00%(48/50),高于對照組78.00%(39/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角膜移植術后患者在剛出院階段其實處于恢復早期,缺乏對自身狀況的了解、疾病術后護理知識及技能的掌控,因此,迫切需求醫(yī)護人員為其提供出院后延續(xù)性護理服務[7-9]。現(xiàn)在微信已成為人們主要的溝通交流手段,彌補了傳統(tǒng)書信、短信、電話等方法的不足,可將文字、圖片、語音以及視頻作為通訊交流的主要載體, 兼具迅捷性、實時性、交互性等多種優(yōu)勢[10]。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模式還可對患者作相關知識宣教,增強患者的依從性,提高術后康復療效,改善生活質量[11-12]。
微信干預模式中,我們采取組建居家護理多學科團隊,保障服務的全面性。角膜??谱o士組建微信群,并負責在微信群里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傳播健康知識、督促正確的健康行為,對于患者遇到的困難和院外護理時的疑點和難點,及時向護士長及主管醫(yī)生反饋,共同商討解決方案。通過結果發(fā)現(xiàn),該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治療依從性和滿意度,并減少排斥反應。本研究開發(fā)了微信小程序,使得患者可以隨時查看或收聽各類宣教視頻、音頻等疾病相關知識,不斷獲取居家護理知識與技能,提高患者主動學習意愿,變被動為主動,大大提高治療依從性及自我護理能力。文案專員通過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和更新各類科普知識,不斷提升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及治療依從性。
由于角膜病發(fā)生后患者視力呈現(xiàn)持續(xù)下降特點,視物困難導致患者喪失自理能力,這類患者多伴有焦慮與恐懼。因此,在本研究延續(xù)性護理模式中,我們不僅注重患者疾病的康復,更關注患者心理狀況。護士通過微信電話主動詢問溝通,了解患者的疾病恢復情況和心理狀況,及時給予疏導。對于心理負擔重者,我們還通過微信視頻電話進行溝通或面診;對于行動不便、視力低下等特殊情況患者,無法到院復查的,可以通過微信預約進行上門隨訪,節(jié)約患者時間和精力,大大提高患者滿意度。
隨著患者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出院不再是醫(yī)療護理服務的終結,本研究通過成立專門的延續(xù)性護理團隊,分工合作,運用微信群、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微信電話等多元化的形式開展角膜移植術后患者延續(xù)性護理,使得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依從性及術后滿意度更高,移植后排斥反應下降,總體來說,護理效果更加有效。
綜上所述,微信延續(xù)干預模式能大大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自我護理能力,降低排斥反應發(fā)生率及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