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著瞧旅行
斑駁的騎樓、老舊的廠街、嘈雜的市場,《狂飆》的取景地正是在“中國第一僑鄉(xiāng)”的江門。
而最近,憑借著高啟強最愛的豬腳面,江門也登上了熱搜,大家這才發(fā)現(xiàn),這座小城不止有美景,更有著吃不盡的美食。
這是一座腳踩歷史,淌過歲月的文化之城。
江門,保留了深厚的廣府文化,曾經(jīng)400多萬的僑胞生活的痕跡清晰可見。江門的“三十三廢墟”、“太平路”把老街的“慢”演繹得淋漓盡致。在開平,碉樓古村落里那“1833座碉樓”更是西洋文化與嶺南傳統(tǒng)的完美相融。而1932年建成的“梅家大院”,也以四面騎樓的獨特建筑群成為影視劇取景圣地。
這是一座滿街都散落著各種小吃和便宜海貨,卻不張揚的美食之城。廣東最好吃的燒鵝,在江門。
江門的鵝實在是太多了,馬崗鵝的鵝肉細(xì)膩爽滑,古井燒鵝用的是源于南宋的秘方,五味鵝的余味令人百轉(zhuǎn)千尋,還有專門用荔枝木來燒制的鵝,層層遞進(jìn)的香味更濃。
廣東最多元的的家常味,在江門。
江門別稱“五邑”,所以源自江門的特色美食,就被稱為了“五邑菜”。被蔡瀾狂推的黃鱔飯,被列為非遺的瀨粉,還有用陳皮作為“菜引”做的陳皮宴,外香里軟的上南燒肉,款款經(jīng)典,道道都難以復(fù)制。
廣東最悠閑的生活,在江門。
江門的步調(diào)很慢,但市井煙火味極濃,是一座超適合逛吃的小城。走進(jìn)阡陌縱橫的巷子,就能找到遍地開花的外海面店、腸粉店和早茶店和賣爐底糍的小攤,嗦粉、飲茶,聊天,時光在這里變得很慢,也變得更美好。
廣東性價比最高的海鮮,在江門。
江門曾是巴金先生口中的“小島天堂”,曾經(jīng)擁有繁盛的港口貿(mào)易,如今也有很多本地人“靠海吃海”,這里的海鮮市場從開市到下午,5塊錢的鮑魚、超大的生蠔,還有新鮮打撈上來的蝦和蟹,真的是海鮮控們的福音之地。
一定要找時間來江門逛逛啊,去看百年騎樓和碉樓,去三十三廢墟拍復(fù)古大片,去喝全國第一家喜茶的限定款,去走街串巷,把遍地的小吃都吃個盡興。
01
廣東最會吃鵝和雞的城市一日不可缺的美味
如果要跟一個江門人聊鵝,恐怕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這里有太多名震四海的鵝了,以馬崗鵝為首,還有百年傳承古井燒鵝、香氣四溢的五味鵝等,妥妥的廣東TOP1。連江門的雞也征服了一眾老饕,鶴山的沙姜焗雞,還有獨有的茶山水浸雞,吃起來那是既鮮嫩又回味無窮。
/開平馬崗鵝/
要論廣東燒鵝之首,馬崗鵝絕對是當(dāng)之無愧的“鵝中之王”,而且在江門,還有個“鵝城”,可見鵝的知名度有多高。
這里的鵝,脂肪少、肉質(zhì)纖細(xì)、鵝肉味濃郁,吃起來卻絲毫沒有腥膻之味。無論是白斬、還是燒鵝、或者煲湯,都能保留鵝肉的純鮮的本味。
馬崗的“狗仔鵝”也很出名,吃起來很香,因為在烹飪的時候,加了南乳等調(diào)料,然后用了燜狗肉的方法來烹飪,故而得名。
/古井燒鵝/
古井燒鵝是江門最老資格的一張美食名片,它源自江門新會區(qū),也是粵菜的金字招牌。
據(jù)傳,江門的燒鵝用的是南宋宮廷秘方制作,選用的也必須是馬崗鵝,以皮脆汁美、肉香甘甜、入口香而不膩成為燒鵝里的王炸。除了料汁講究,整個燒制過程也很復(fù)雜,得經(jīng)過充氣、填肚、封腔、燙皮、上糖皮和烤制幾道工序,烤的時候,還會加入陳皮等香料。入口后,燒鵝的香就會在舌尖上炸裂開來,回味悠長。
/五味鵝/
出自臺山的五味鵝也是江門的經(jīng)典美味,還入選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只要過節(jié),五味鵝必然會出現(xiàn)在臺山的飯桌上。與古井燒鵝不同,五味鵝選用的是養(yǎng)殖90-100天黑鬃鵝,然后加入生抽、冰糖、米醋、米酒、鹽等佐料烹制而成。因為融合了調(diào)料中的“五味”,香味更加濃郁,細(xì)嫩的肉質(zhì),配上流轉(zhuǎn)在唇齒間的濃香,實在讓人難以忘卻。
/雙合沙姜雞/
江門的鵝占了廣東燒鵝的半邊天,但這里的雞,同樣擁有很高的地位。
源自江門鶴山的雙合沙姜雞,它是東江鹽焗雞的改良版。制作復(fù)雜、入口超絕,香味層層遞進(jìn),唇齒留香。
先得用沙姜、生鹽、味料腌制,然后干蒸10分鐘左右。再用麻油、豬油、雞精、胡椒來調(diào)味,入味之后,香氣直擊味蕾。
/茶山水浸雞/
江門美食一直都有一種平淡且耀眼的魔力,他們總能將食物的本味保留的同時,用最簡單的烹調(diào)來錦上添花。
制作的時候只需要兩種食材就夠了,一是本地的土雞,二是茶山樹仔頭(又被稱為“五爪金龍”)。出鍋時,湯色清澈,雞肉嫩而不柴,先喝湯再吃肉,鮮美入魂。
/恩平瀨粉/
每年中秋節(jié)時,恩平人除了吃月餅,還必須嗦一碗瀨粉,由此可見,瀨粉在恩平的地位。
瀨粉選的是高質(zhì)量的十月米,制作時,要將搓好的粘米粉粉團整齊的放在槽孔之上,然后往下擠壓,這樣粉條就從槽底“瀨”了出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瀨粉的制作工藝如今已被列為當(dāng)?shù)氐摹胺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
最開始,瀨粉是恩平人每天的果腹之物,后來湯底和配料都有改良,湯底也是經(jīng)過幾小時熬煮出來的豬骨湯或者馬崗鵝湯,像蓮藕龍骨瀨粉、牛腩瀨粉都是經(jīng)典款,吃的時候再撒上一些蔥花,一口下去非常鮮美。
/陳皮宴/
江門的新會區(qū)產(chǎn)出的陳皮,味道醇厚香濃,家家戶戶都會儲存不少,一般曬干或低溫干燥的橘皮存3年以上的才算是真正的陳皮,產(chǎn)自陳皮村的優(yōu)質(zhì)陳皮,通常會賣到上萬塊。
在做古井燒鵝、陳皮三寶雞、乳鴿、紅豆沙的時候,通常都會加上陳皮來提味。而且本地人拿陳皮作為“菜引”,做出的陳皮菜肴多達(dá)100多道,所以就形成了陳皮宴,這也是當(dāng)?shù)厝说摹凹已纭薄?/p>
經(jīng)過不斷改良,大廚又精選出18道左右,每道菜的制作手法不一樣,但加了陳皮后,都變得更加可口美味。
/上南燒肉/
上南燒肉是江門鶴山的一道傳統(tǒng)招牌菜,也是鶴山人的鄉(xiāng)愁。
傳統(tǒng)的上南燒肉,先得用五香粉、精鹽、白糖等佐料腌制豬肉,然后再使用柴爐來“燒豬”。從腌制、火候、爐溫,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步都有嚴(yán)苛的把控,這樣做出來的燒肉才香而不膩。
/碟仔排骨/
在江門的禮樂吃早茶的話,你會見到“僅限本地”才有的碟仔排骨。
其特點就是當(dāng)?shù)厝顺耘殴嵌际前吹嬎愕?,而且基本都是十碟十碟,甚至一打的點,當(dāng)然也可以只點一碟。
現(xiàn)蒸的排骨放在醬油碟大小的碟子里,一個人就能炫好幾碟,當(dāng)然還有豬脷、豬肝、豬粉腸等菜品可選,以前賣一元一碟,現(xiàn)在漲了些,不過好在口味沒怎么變。
02走街串巷尋味江門,本地人私藏的江門味道
在江門每天暴走2萬步來逛吃都覺得不夠,不然張頌文也不會連發(fā)30多條微博來一一記錄了。早晨起個早去飲早茶、逛人潮涌動的海鮮市場,中午就去吃外海面,下午還有腸粉和“中國華夫餅”可以炫,完全可以滿足吃貨們“從早吃到晚”的愿景。
/外海面/
外海面也叫“外海竹升面”,最早源于一個叫“外?!钡牡胤?,尤其在江海區(qū),遍地都能看到外海面店,走到那,就像進(jìn)入了一個“以面為王”的江湖。
它的手工制作技藝有著近百年歷史,制作時,需要用“竹升”彈壓面團以增加面的筋度,使得面條細(xì)長如絲,吃起來爽滑彈牙、不粘不坨。
當(dāng)然,吃外海面的最佳搭配就是皮薄餡厚的云吞,當(dāng)面條將高湯精華盡數(shù)吸收,每一口都能嘗盡鮮美。
/恩平布拉腸/
一張粉皮,包羅萬物,牛肉、滑蛋、鮮蝦全都融合在里面。尤其是恩平布拉腸,皮薄而爽,米漿味特別濃,吃起來還有大米的余味。
而且恩平的腸粉非常講究一個“滑”字,蒸好之后,綿滑而不膩,不管選什么餡兒,都要在上面撒滿花生碎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而且還要記得加醬油,不然腸粉就失去了靈魂。
/早茶/
江門人喜歡飲早茶,不全是為了那“一盅兩件”的美食,更是為了一場又一場的相聚。
“納福苑酒樓”他家的招牌豬雜粥用料超多,粥底也很濃稠,熱熱的喝下去,整個人都會暖起來。還有經(jīng)典的八珍炒濕面,加了魷魚、豬雜、蔬菜等,香而不膩。
而“外海八景酒家”則是一代江門人最深的記憶,五點多開門后,食客已經(jīng)絡(luò)繹不絕的前來。他家的蒸排骨、手造燒麥和粉包鮮得很。
/都斛海鮮街/
讓張頌文在拍攝期間去打卡發(fā)微博的海鮮街,正是都斛海鮮街了!
這條街已有20多年歷史,每天去的人都很多,可以說是江門最火爆的海鮮市場。
它臨近新會崖門和珠海斗門,出產(chǎn)的蝦和蟹質(zhì)量高,味道也特別鮮甜,生蠔也是現(xiàn)開的,整體價格很親民,像5塊錢的鮑魚、10元一份的海草湯,妥妥實現(xiàn)海鮮自由。
除了能買到漁民當(dāng)日打撈上來的海鮮外,附近還有不少海鮮大排檔,逛吃大半天都覺得不夠。
/爐底糍/
眾所周知,臺山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所以這里擁有很多中、西融合的美味,爐底糍就是其中之一。
它有著“中國華夫餅”之稱,制作不算復(fù)雜,在蜂窩煤爐上,將調(diào)好的粉漿加入配料,攪拌均勻,倒入平底鍋里,烤到表層金黃、香脆酥軟的程度就OK了。
口味可以選擇甜口或者咸口,一般是烤好之后加煉乳、白糖,咸蛋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