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倫理道德與藝術情趣的精神特征與審美意象,此即為審美倫理的特性。從小篆之源流與發(fā)展歷程而言,它成于秦、興于唐、盛于清,幾經(jīng)沉浮,呈現(xiàn)出相承相異的審美倫理特質。左宗棠的篆書正是在綜合前代篆書的基礎上,集古出新自成“左篆”。作為書法藝術遺存,左篆具有豐富的審美倫理旨趣,富含“以理節(jié)情、情理融通”的審美倫理精神,“剛柔相濟、中和有度”的審美倫理規(guī)范,以及“文質兼?zhèn)洹⒚郎坪弦弧钡膶徝纻惱砭辰?。作為現(xiàn)實藝術載體,左篆具有展現(xiàn)湖湘精神特質、凸顯美德倫理品質和宣示教育倫理效應的當代價值。作為審美倫理典范,左篆彰顯了中國篆書藝術“知行合一、書品載道”的倫理價值與倫理神韻。
[關鍵詞] 左篆;審美倫理;倫理旨趣;湖湘精神;美德倫理
[中圖分類號] ?B83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3)02-0134-09
The Aesthetic Ethics of Zuo Zongtangs
Seal Script Is Weak
YI ?Xue-ya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Design and Ar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410076,China)
Abstract:Xiao Zhuan reflects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im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emphasizes ethics and morality and artistic taste 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esthetic ethics.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Xiao Zhuan, it came into being in the Qin Dynasty, xing in the Tang Dynasty, sheng in the Qing Dynasty, after several ups and downs, it showed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Zuo Zongtangs seal scrip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calligrapher, the ancient new “l(fā)eft seal character”. As a relic of calligraphy art, Zuo Zhuan has rich aesthetic ethics, rich in the aesthetic ethical spirit of “harmony with reason and reason”, the aesthetic ethical norms of “combining hardness and softness, moderate and moderate”, and the aesthetic ethical realm of “both literary quality and unity of beauty and good”. As the carrier of realistic art, Zuo Zhuan ha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showing the spirit of Hunan, highlighting the moral quality of virtue and declaring the effect of educational ethics. As a model of aesthetic ethics, Zuo Zhuan highlights the ethical value and ethical charm of Chinese seal script art,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calligraphy and Taoism”.
Key words: Zuo Zhuan; aesthetic ethics; ethical purport; Hunan spirit; virtue ethics
書法是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xiàn)情感意象的藝術,“情”的抒發(fā),主體內在情感的審美價值追求既是中國書法的審美本質所在,也是中國書法獨具風妍的審美性所在。中國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寄情于點畫之間,以書寫意。意既包含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審美觀念,也包孕著書家的道德修養(yǎng)、審美趣味和價值理想。因而中國書法藝術有著豐富的審美倫理旨趣,它包括書法的“倫理旨歸”和書法的“審美意趣”兩個方面。其中,書法的“倫理旨歸”追求的是理性與善,書法的“審美意趣”追求的是情感與美。書法“審美倫理旨趣”的核心原則就是“美善相樂”,即追求書法之技的藝術之美和書法之道的藝術之善?!皶ㄖ嫉乃囆g之美強調的是內在的情感體驗,書法之道的藝術之善強調的是外在的理性規(guī)范?!盵1]83書法藝術正是通過技藝載道與情理交融,從而達到美善合一的審美倫理境界。
中國書法藝術是一種高度人格化的藝術形式,其實質是人格的投射和生命的靈附,彰顯了中國人在書法藝術層面的倫理精神和價值理想。中國書法四大基本要素筆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經(jīng)過歷代書家的不斷闡發(fā)增益,被賦予豐富的審美倫理內涵,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精神。作為文字之祖、書體之宗的篆書,它上承文字之源甲骨文,下入隸楷與行草,是書法藝術發(fā)生的源頭,在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篆書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它與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書體一樣,注重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倫理道德與藝術情趣的精神特征與審美意象,此即為審美倫理的特性。
一篆書的審美倫理特質流變
關于篆書的分類,學界一般以秦統(tǒng)一六國為界,把秦統(tǒng)一六國以前的篆書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文字等;把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的官方篆書稱為“小篆”(本文所論“篆書”特指“小篆”)。小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觀念支配和文化精神的熏陶,中國文化重視倫理的特點鮮明地反映在小篆藝術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思想貫穿于書法基本原理筆法、字法和章法以及書家評品、書作品鑒等各個方面,小篆藝術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精神的一種審美化形式。從小篆藝術之源流與發(fā)展歷程而言,它主要經(jīng)歷了初創(chuàng)、中興、繁盛三個階段,并呈現(xiàn)出相承相異、“集古出新”的審美倫理特質。
(一)宣導“威嚴氣勢”的秦篆審美倫理特質
秦始皇掃六合、履至尊之后,推行“書同文”政策。所謂的“同”就是標準化改造,即在秦國“大篆”的基礎上,參照六國文字,將正體字整理為“小篆”,又稱“秦篆”。
秦篆的審美倫理特質是“尚勢”。它在注重規(guī)整、秩序和理性之美的基礎上,增損大篆,異同籀文,揚棄金文那種“凝重”之象而表現(xiàn)出“飛動”之勢,并含雄放、秀逸、駿發(fā)以及沉厚、勁健于一體。秦篆所抒發(fā)的情感宏深豐富,展露的是秦國橫掃六合、并吞八荒、成就一統(tǒng)大業(yè)的恢宏氣勢,體現(xiàn)的是剛強之力、雄健之姿、威嚴之勢、王霸之風,具有正大磅礴、威風凜凜的氣勢。
作為“秦篆鼻祖”的李斯始開秦篆的正大氣象,其書風端莊威嚴、雍容樸厚,其字體寬博大度、氣勢開張,彰顯了大秦帝國氣吞山河的雄風威儀。正如唐代張懷瓘所言,李斯小篆“畫如鐵石,字若飛動”[2]159,“或鏤纖屈盤,或懸針狀貌。鱗羽參差而互進,珪璧錯落以爭明。其勢飛騰,其形端儼”[2]212。綜觀泰山、嶧山、會稽諸刻石,正是這樣,無論筆法、字法、章法都堪為“傳國之偉寶”“篆書之上儀”。這些刻石以它們略帶縱勢的結體,勻圓勁挺的線條,筆勢俊逸、體態(tài)典雅寬舒的裝飾之美,開創(chuàng)了中國篆書史上的一代新風。
《泰山刻石》(如圖1)是李斯小篆的典范之作,它上承兩周籀文之遺緒,下開漢篆之新風,歷來習小篆者莫不奉為圭臬。在筆法上,《泰山刻石》筆畫瘦勁有力而又輕靈飛舞,筆勢縱橫馳騁而又婀娜飄逸。雖法度嚴謹,但不失威嚴雄奇之風采,山岳廟堂之氣象。以橫勢穩(wěn)健、縱勢豪逸之體態(tài),展現(xiàn)“長風萬里,鸞鳳于飛”之勢,呈現(xiàn)“紓體放尾,長翅短身”之美。在字法上,《泰山刻石》中的字在結體特征上穩(wěn)定對稱,完美運用了中軸分割的方法,以中軸為核心,左右對稱呼應,既保證了字的中心穩(wěn)定,又使左右和諧一致,相得益彰,不偏不倚,充分體現(xiàn)了“中和”的美學思想。在章法上,《泰山刻石》嚴謹渾厚、平穩(wěn)端寧,空間層次以相距的對應關系,示人以嚴格的規(guī)則,給人以美,又示人以莊嚴。
(二)尊崇“古法理性”的唐篆審美倫理特質
漢代篆書是以小篆為基本形體,以隸法對其結體和點畫形態(tài)加以巧妙變形后的結果,格調高古,意趣盎然。魏晉以降,篆書一體逐漸陷入沉寂,擅長篆書的書家寥若晨星。至唐李陽冰出,始“篆籀中興”。
宋陳槱《負暄野錄·篆法總論》云:“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陽冰擅其妙”。[2]376《宣和書譜·篆書敘論》亦稱:“自漢、魏以及唐室,千載間寥寥相望,而終唐室三百年間。又得一李陽冰,篆跡殊絕”。[2]870李陽冰一生“志于古篆”,“以淳古為務,以文明為理”,其篆書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在于實現(xiàn)了“法”的重建。自魏晉至唐這段楷書、行書時代,篆法乖謬,字形散亂。李陽冰上承秦篆法度,使得淪為裝飾性紋樣的篆書回到“正脈”,使長期失去實用地位的篆書得以不絕于世,綿延傳襲。從唐代李陽冰開始,小篆進入了程式化的書寫階段。
李陽冰篆書的審美倫理特質是“尚法”。法可以理解為法則、規(guī)律、秩序,標志著人們對事物整體性、本質性的智慧把握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是人們豐富的、感性的、歷史經(jīng)驗的知性成果、理性結晶。書法藝術上的“尚法”指的是強調循規(guī)蹈矩的書寫法則與書寫規(guī)律,崇尚規(guī)范化、法度化、嚴謹化的書風,追求平衡之美、秩序之美和理性之美。李陽冰的篆書具備規(guī)則美感和理性法度,其篆法直接李斯秦篆,精勁圓密、婉轉流美,猶如“玉箸”,人稱“玉箸篆”,顯現(xiàn)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氣象。玉箸篆傳承古法精神,筆畫圓轉流麗,線條粗細一致。結體勻稱規(guī)整,清朗端嚴。章法字字規(guī)然,字間合度不差,字形修長纖細,“瘦細而偉勁,飛動若神”。在“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的基礎上,更加端莊整飭。
李陽冰篆書代表作品有《三墳記》(如圖2)、《般若臺記》等。《三墳記》承李斯《嶧山碑》玉筋筆法,以瘦勁取勝,結體修長,線條遒勁平整,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光滑潔凈,婉曲翩然。清孫承澤云:“篆書自秦、漢以后,推李陽冰為第一手。今觀《三墳記》,運筆命格,矩法森森,誠不易及?!?/p>
(三)尋繹“質樸自然”的清篆審美倫理特質
唐代“篆籀中興”之后,篆書一體歷宋、元、明而極衰,而沉寂。期間雖有徐鉉、僧夢英、趙孟兆頁、吾丘衍、吳叡、趙宦光等篆書家出現(xiàn),但基本上都是沿襲玉箸篆的帖學規(guī)范,并無實質性創(chuàng)新。直至清代,伴隨著金石學、考據(jù)學的興起,篆書藝術才重新迎來繁盛時期。清代篆書創(chuàng)作,根據(jù)其取法和風格的不同,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清代前期的小篆,依然宗承玉箸篆的審美格調,如王澍、錢玷之輩莫不如此。直到乾嘉年間鄧石如出,才一掃當時篆書界呆板纖弱、單調雷同的積習,別開生面。
鄧石如是清代第一篆書大家,其篆書的審美倫理特質是“尚質”。質與妍是相對應的一對范疇,竇蒙《述書賦語例字格》云:“自少妖妍曰質?!盵2]268具體來說,質既包括古質、勁質等,又包括質樸、拙質等。鄧石如的篆書藝術體現(xiàn)的是一種“出水芙蓉”的質樸自然之美。在筆法上,鄧石如篆書以“二李”為宗,同時又在此基礎上吸收秦漢瓦當和碑額磚款。其縱橫之妙在于“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3]264,故其線條方圓兼用而樸實厚重,筆法“書從印入”而質樸自然,具有蒼茫渾厚的金石之氣。這種樸實無華的用筆方法摒棄“鋪錦列繡”的人為矯飾,追求瀟灑飄逸的自然意趣,可謂“絕去時俗,同符古初”。在結體上,鄧石如篆書平正中見錯落,緊密中見疏放,參差與整肅,相互映襯。字形縱長,凝然有姿態(tài)。但又基本上延續(xù)了“篆尚婉而通”這一基本的審美形態(tài),給人以質樸自然之美。另外,鄧石如在章法上也別具匠心,他把“計白當黑”、相對相生的章法原則發(fā)揮到了極致,他的篆書“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2]641
鄧石如篆書代表作品有《安樂窩》《廬山草堂記》(如圖3)等。《廬山草堂記》在筆法上巧妙自然融入漢隸、北魏碑書風格,改變了“玉箸篆”婉轉圓媚的字形姿態(tài)及均勻書寫的筆畫線條。在結體上打破對稱求均衡,筆劃線質舒暢凝練、挺拔俊朗。在章法上通篇布局合理,自然天成,質樸典雅。
鄧石如篆書突破了千年來“玉箸篆”的帖學規(guī)范,繼承和開啟了“二王”以后所絕跡的碑版書風,堪稱集篆書之大成。康有為說:“篆法之有鄧石如,猶儒家之有孟子?!盵2]790鄧石如在清代書壇享有極高的聲譽,后世篆書家如吳熙載、楊沂孫、趙之謙、何紹基等人無不受其影響。影響所及,蔚為風氣。作為近代湖湘書法家優(yōu)秀代表的左宗棠,其篆書筆法的重要取法對象便是鄧石如。對此,康有為說道:“左文襄筆法如董宣強項,雖為令長,故自不凡。近人多為完白之書,然得其姿媚靡靡之態(tài),鮮有學其茂密古樸之神?!盵2]791左宗棠雖然在篆書筆法上取法鄧石如,但又吸收“二李”篆藝,上承古篆精神。他曾說:“篆書在心書之上,真能于冰、斯外別樹一幟,蓋浩氣所流露,不可掩也”。[4]330正是通過融匯“二李”和鄧石如篆書的審美倫理風格,左宗棠才在篆書藝術上化古出古而自成“左篆”。
二左篆審美倫理旨趣的內涵闡發(fā)
“藝以道精,道以藝著?!盵5]154左宗棠對于書法藝術成就之所以能超出同時代其他中興名臣,只因其書道玄妙,“與大道不殊”。左宗棠是以篆書名世的書家,其篆書骨力雄健,古樸莊重,具有鮮明的書法藝術特色,在當時即被稱為“左篆”。左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現(xiàn)實價值,左宗棠將其廣泛用于楹聯(lián)、碑刻和題詞中,現(xiàn)今仍有大量的左篆作品流傳于世。從遺存的左篆作品來看,左宗棠是將自己的審美倫理旨趣置于點畫、用墨、結字和布局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其作品體現(xiàn)了他對書法之技與書法之道的深刻理解,反映了他對藝術之美和藝術之善的價值追求,彰顯了他所崇尚的審美倫理精神、所遵循的審美倫理規(guī)范和所追求的審美倫理境界。
(一)左篆藝術富含“以理節(jié)情、情理融通”的審美倫理精神
書法既是具體的造型藝術,通過點畫的組合而構成千變萬化的圖像,又是抽象的表意藝術,憑著線條的流動而展現(xiàn)書家的情感心緒。從中國書法的審美內容和審美形式來看,情感表現(xiàn)一直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主流。中國古代書論家將書法之形質和書家之性情結合起來作了具體分析,在他們看來,“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2]667,“書有性情,即筋力之屬也;言乎形質,即標格之類也”[2]526,“曲直在性情而達于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于性情”[2]668。對此,西漢揚雄特別在《法言·問神》中提出了“心畫”說:“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6]110這是首次從理論上涉及書法之形質和書家之性情之間的關系,指出書法具有表意抒情的性質,后世書論家往往繼承這一觀點。
東漢蔡邕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盵2]5蔡邕以為書家性情散淡、神意舒緩,然后才能使作品“風神蕭散”、獨具風妍。南朝齊書論家王僧虔在《書賦》中指出,書法是“情憑虛而測有,思沿想而圖空”[7]19的書寫藝術,書藝是憑借情感和想象,并且將其轉化為紙上可見的書法形象。唐代孫過庭則認為書家宜“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2]126(《書譜》)。元朝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進一步闡明了書法與情感之間的對應關系。他說:“喜怒哀樂,各有分數(shù)。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盵2]490由此可見,人的情感對于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影響,人在不同情感的主導下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書法作品藝術風格是不一樣的。對此,清代劉熙載特別在《書概》中言道:“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2]715在他看來,筆性墨情,根之于人之情感,只有將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寄情于點畫之間,以書寫意,才算是“入其門”“窺其奧”。
通過中國古代書論家對書法之形質和書家之性情的分析,可以知道,在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上,情為本。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書家在進行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時可以完全“任情恣性”,還需要在書寫中遵循理性規(guī)范??梢哉f,中國古代書論家“重視的是情、理結合,以理節(jié)情的平衡,是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滿足”[8]53。他們提出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建立在一種真情實感的基礎之上,同時又強調書家對情感進行理性節(jié)制,要求書家的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符合情感“中道”的理念,符合“情理融通”的審美倫理精神,符合“溫柔敦厚”的審美倫理原則。
綜觀左宗棠的篆書作品,同樣富含“情理融通”的審美倫理精神。從筆法上看,左篆筆法具有樸茂雄渾的正大氣勢,彰顯物我合一的精神氣度,體現(xiàn)剛正倔強的狂者氣象。但是左宗棠也懂得收斂,在行筆時注重快慢自如、輕重有度、一氣呵成。他說:“篆當速作,不俟蟹肥。但恐郁勃之氣,從指爪間沸出,遂乖圓靜之則耳?!盵4]336-337從墨法上看,左篆隨感情的起伏而致墨彩在濃淡干枯之間呈現(xiàn)千變萬化,但左宗棠懂得運用理性精神對墨的濃淡干枯進行靈活控制,使其“凝重飽滿、干濕有度”。從字法上看,左篆一反秦篆擘窠,結體謹嚴之余而不失寬綽自在,柔韌靜逸的線條中飽含英威倔強之氣。誠如章炳麟所言:“宗棠篆書遒勁?!盵9]576左篆字法韻律古拙、遒勁質樸,其字體端正和方正之勢體現(xiàn)出寬博雄強的正大氣象。這得益于左宗棠對字形與線形的理性規(guī)范,使其“直曲相宜、渾化無跡”。從章法上看,左篆在書寫時順任情感,不刻意尋求字形、線形的粗細一致,其整章作品中字的可辨識感強烈,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氣息極為連貫。在題款時左宗棠特別把“左”字字形寫得比“宗”“棠”二字的字形大,從而打破了三個字的均勻感,增加了題款行氣上的參差變化。但是,左篆字形、線形的這種大小參差又并不過度,而是錯落有致、整齊均勻,從中透漏出一種理性精神。
(二)左篆藝術體現(xiàn)“剛柔相濟、中和有度”的審美倫理規(guī)范
人之性情,剛柔殊稟,反映在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中便會產(chǎn)生陽剛和陰柔兩種不同審美風格。從書法藝術的審美風格上講,若偏執(zhí)于剛,則純骨無媚;若偏執(zhí)于柔,則純肉無力,必須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乃得佳”。對此,明代項穆言道:“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xié)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此中行之書也?!盵2]516依項穆之意,書要兼?zhèn)潢庩?、“剛柔互濟”,方可稱之為“中行之書”,若“偏有所著,即非中和?!薄爸泻汀笔侨寮宜瞥绲膫惱碛^念和審美思想,它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價值追求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中國書法從筆法、墨法、字法到章法,無一不受到儒家“中和”思想的規(guī)范與教化。儒家的“中和”觀念具體到書法作品上就是要求書法的筆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等形式因素“得其中道”,使作品具有韻律美、和諧美和理性美。
篆法之妙,全在運筆?!肮P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側。側豎令平,平峻使側,捷則須利,徐則須利,如此則其大較矣。”[2]276從筆法而言,篆書藝術的“中和”觀念講究平與側、提與按、疾與澀等的和諧有度??v觀左篆的筆法,正是如此。在行筆手法上,左篆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研,“常令筆鋒在點畫中行”。一畫之中,上陽下陰;一豎之內,左陽右陰;用鋒不偏于陽亦不偏于陰,陰陽得宜,會于中和。在行筆動作上,左篆權衡輕重,提按有度。在行筆速度上,相較于玉箸篆的疾澀均勻,左篆有緩有急,“緩以效古,急以出奇”,快慢變化更為自在,也更自然豐富。他效仿北碑顏楷的拙澀感行筆,其書寫出的筆畫的線質的厚重感、前后筆畫的呼應感、筆斷意連感更強??梢哉f,左篆的筆法體現(xiàn)了陰陽協(xié)和、輕重有度、快慢自如的中和之道。
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墨法有淡、濃、潤、枯幾種表現(xiàn)形式,每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有不同的意境。淡墨輕盈,呈現(xiàn)清雅淡遠的溫潤感;濃墨厚重,給人以厚重樸茂的雄壯感;潤墨鮮活,增強朦朧虛幻的趣味感;枯墨飛白,給人以干勁有力的畫面感。用墨之法,亦要遵循中和之道?!澳珴鈩t筆滯,燥則筆枯”[2]389,“濃欲其活,淡欲其華”[2]720,“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2]98。從墨法而言,篆書藝術的“中和”觀念注重濃與淡、枯與潤等的和諧有度。左篆在墨法上非常講究中和之道。左篆用墨以濃厚為主,起筆處偶有漲墨,行筆、收筆處多見枯筆飛白。濃墨墨色濃郁,線形線質顯得更為厚重古樸;飛白相間,打破了用墨上的均勻感與平面感,使線條看起來更有立體感、前后空間感與層次感。這種漲墨有度、枯筆飛白的用墨體現(xiàn)了左篆中和有度的經(jīng)權之道。
字法是以點畫搭鉤成字的方法,它貴在周正得宜。字之形勢講求“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2]98。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此中行之書也?!盵2]516從字法而言,篆書藝術的“中和”觀念強調肥與瘦、松與緊、方與圓等的和諧有度。綜觀左篆的字法,亦有此價值傾向。在字形上,不同的左篆作品雖有不同的取法,有時以古雅為要,字形偏向于修長;有時以端穩(wěn)為要,字形寬綽周正;有時以自然妙趣為要,字形樸茂圓融。但總體而言都有外形端莊謹嚴而又有外松內緊、參差有致的特點。在線形上,左篆以圓起圓收的秦篆和玉箸篆為基礎,吸收鄧石如、何紹基等人篆書的線形特點,偶爾參以方切起筆,使篆書的線性方圓互成、骨豐肉潤。
章法是安排布置書法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系的方法,其基本特點是“變而貫”。清代劉熙載在《書概》中言道:“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wěn),章法要變而貫?!盵2]712書法的章法既要追求形式的變化多樣,又要在多樣的變化形式中服膺于整體風格,這即是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所主張的“違而不犯,和而不同”[2]130。可以說,致中極和是書法章法所崇尚的價值目標。從章法而言,篆書藝術的“中和”觀念追求黑與白、虛與實、疏與密等的和諧有度。左宗棠在章法上非常講究作品整體上的空間布白自然均衡,正文、題款、鈐印的位置、面積大小、疏密恰到好處,計白當黑,妙造自然,看似無意處,可窺見其經(jīng)營之巧妙。章法總體上大氣雄渾,疏朗而不松散,參差有度,均衡而不刻板,賞心悅目。
質言之,左篆無論是從筆法、墨法、字法還是章法上看,都體現(xiàn)“中和有度”的審美倫理規(guī)范。明朝項穆說:“會于中和,斯為美善?!盵2]526在他看來,書家的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能夠會通中和之道,也就進入了“文質兼?zhèn)?、美善合一”的審美倫理境界?/p>
(三)左篆藝術崇尚“文質兼?zhèn)?、美善合一”的審美倫理境?/p>
藝術是形式美與內容善的辯證統(tǒng)一,它既需要一定的形式美借以表達其內容善,也需要通過其內容善來顯現(xiàn)其形式美。《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盵10]78孔子特別強調“文質兼?zhèn)洹保J為只有文與質和諧統(tǒng)一,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藝術境界?!墩撜Z·八佾》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盵10]42主張對藝術的評價,既要有藝術標準,又要有道德標準,把道德價值觀注入藝術領域。荀子對孔子“盡善盡美”的觀念進一步發(fā)展,提出了“美善相樂”的思想。他說:“樂行而倫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盵11]382這即是主張以道德之善來規(guī)范藝術之美,使藝術美善結合,相得益彰。
就書法之技的藝術之美而言,左篆體現(xiàn)了筆法的形質美、墨法的韻律美、字法的勻稱美、章法的典雅美等。從筆法上看,左篆是將人的生命意義注入書法線條之中,使線條的偃仰、開合、起伏、避就、跌宕等具有一種生命的律動,使原本看似簡單的墨象留痕具有血肉筋骨,從而給人以樸茂雄渾、氣韻生動的形質之美。從墨法上看,左篆用墨濃淡相宜,干濕有度,其墨色變化所形成的蒼厚潤逸的韻律之美躍然紙上。從字法上看,左篆以玉箸篆為基礎,吸收了同時期鄧石如、何紹基等人篆書的線形特點,其線形粗細起伏變化豐富、圓融挺拔,其字形謹嚴寬綽、收放有致,具有端莊謹嚴的勻稱之美。從章法上看,左篆在勻稱合度的基礎上,因字形結構與筆畫多少不一,順其自然書寫,不刻意雕飾字形、線形大小的一致;其正文布白上下文的字距緊湊,左右行距往往略大于字距,這樣便使作品整體上有典雅之美。
就書法之道的藝術之善而言,作為一代篆書名家,左宗棠是將自身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熔鑄于篆書實踐中,并通過篆書藝術作品的內容呈現(xiàn)出來。試觀“正直居中皇極貴,危微知儆道心尊”(如圖4a)這幅書法作品,正是左篆藝術之善的集中體現(xiàn)。
質言之,左宗棠的篆書作品是他對書法之技與書法之道的理解與體現(xiàn),反映了他對藝術之美和藝術之善的價值追求,體現(xiàn)了他所崇尚的審美倫理精神、所遵循的審美倫理規(guī)范和所追求的審美倫理境界。
三左篆審美倫理旨趣的價值彰顯
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2]740-741在朱和羹看來,人品與書品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書家的道德與學識涵養(yǎng)一寓于書。學書者須先“立品”,全面修養(yǎng),美情操,高風節(jié),潛心風騷,勤以功德,這是達到中國書法美的先決條件。當然,歷代亦多有書法藝術成就極高而道德事功不足稱道者。典型的如北宋的蔡京、明代的嚴嵩,二人書法均已瑧化境,但都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八嗡募摇碧K黃米蔡,據(jù)說當時其中“蔡”原指“蔡京”,只因其名聲不堪,后人代之以蔡襄。至于左宗棠則是近代中國杰出的民族愛國英雄,“知行合一”的倫理典范,因而實學背景下左篆作為現(xiàn)實藝術載體具有展現(xiàn)湖湘精神特質、凸顯美德倫理品質和宣示教育倫理效應的當代價值。
(一)展現(xiàn)湖湘精神特質
湘人精神的傳承是湘人精神血脈的延續(xù),這種精神血脈不僅要存在于歷史的文化典籍中,而且要顯現(xiàn)于現(xiàn)實的生活氣息中,更要成為人們建筑自身的精神養(yǎng)料。[12]47左篆作為左宗棠書法個性的藝術呈現(xiàn)和湖湘文化的藝術成果,彰顯了左宗棠超拔卓異的精神氣質和道德品格,展現(xiàn)了湖湘精神特質。通過品鑒左篆的渾厚技功、美學特色和藝術風格,探析左篆藝術中的審美倫理精神、審美倫理品質與審美倫理境界,可以砥礪湖湘后人品味左宗棠篆書藝術的風致與情韻,領略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
其一,透過左篆可以領略左宗棠上下求索的原道精神?!霸笔翘剿鳌⒆匪?,“道”是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思考和探索“自然之道”。左宗棠的篆書藝術創(chuàng)作有很強的原道精神,綜觀左篆,無論是創(chuàng)作技法、創(chuàng)作內容,還是其所表現(xiàn)的意境都遵循了“自然之道”。
其二,透過左篆可以領略左宗棠心憂天下的愛國精神。心憂天下的愛國精神是湖湘文化的光榮傳統(tǒng)。自屈原貶謫沅湘、懷沙投江以來,心憂天下的愛國精神就在湖湘大地上奔騰不息,成為湘人愛國的精神源泉。所謂“楚人悲屈原,千載猶未歇”,正是湖湘文化繼承屈子精神的真實寫照。作為“鐵肩擔道義”的湖湘硬漢,左宗棠也繼承了湘楚先賢心憂天下的愛國精神。在年少時,他撰聯(lián)明志:“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盵13]382在國難之時,他憤然表示:“何敢自惜殘生,置身事外!”[14]371其在篆書作品也灌注了這種心憂天下的愛國精神,“仁哲己興為國幹輔,云雨大會與君笑言”(圖4b)一聯(lián),便是左宗棠心憂天下的愛國精神的真實寫照。
其三,透過左篆可以領略左宗棠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左宗棠從十二歲開始留意書法,艱苦磨礪,不斷尋求道德的至善境界和藝術的至美境界,“學書四十年”,最終領悟書法之道,可謂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終身踐行了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拔茨芤蝗展堰^,恨不十年讀書”(如圖4c)這幅書法作品,便突出體現(xiàn)了左宗棠對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的高度強調。
其四,透過左篆可以領略左宗棠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湖湘文化的基本傾向和主要施為看,求變趨新是其重要精神特質和價值追求。湖南人素以“敢為天下先”著稱,至近代尤甚,楊毓麟曾把這種精神稱為“特別獨立之根性”[15]33。無論是治學還是用世,湖湘士人都有一種戛戛獨造、自辟蹊徑、敢于突破各種藩籬的變革氣魄和創(chuàng)新精神。左宗棠繼承了湖湘士人這種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并將其運用于篆書藝術實踐中。他在取法“二李”和鄧石如篆書藝術的基礎上,化古出新自成“左篆”,實現(xiàn)了篆書藝術的創(chuàng)新。
(二)凸顯美德倫理品質
左宗棠把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視為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重要方式。他說道:“暇時臨池寫書,亦可養(yǎng)靜?!盵4]84“篆好則真書斷不致俗,且亦可養(yǎng)心也?!盵4]67在“實有諸己、情理化通”的書法實踐中,左宗棠將道德觀念、道德理想、道德原則和思想感情熔鑄于篆書的筆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等各個方面,并通過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其篆書作品彰顯了其美德倫理品質。
其一,左篆凸顯左宗棠“崇正義”的道德觀念。左篆筆力雄健,風格豪邁,表面上字形瘦硬峭勁、嚴謹古拙,實則富含雄強遒勁、含弘光大的正大氣象。從點畫、結字、章法來看,左篆行筆挺拔直質,藏收脈絡清晰,點畫灑脫,鉤挑率意,構字穩(wěn)健,疏密平和,線條堅實而富彈性,可以說是嚴謹中不乏豪邁之氣,雄健中又有秀美之風,用筆厚重,精神宏博,給人以凜冽難犯之浩然正氣?!俺缯x”是左篆書法審美倫理的整體價值導向,在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左宗棠都會用篆書來書寫“崇正義”的道德觀念。如左宗棠給山西喬家大院百壽圖的題詞“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就是對喬家慷慨德性的宣揚(如圖4d),贊頌喬家在國難當頭之時識大體,以義制利,以國事為重。又如左宗棠親筆書寫的《蘭州飲和池記》,以篆書、分四通屏紙本寫就,高124公分,橫198公分(如圖4e),折射出左公尊崇正義和體恤民情的高尚品德。
其二,左篆凸顯左宗棠“尚和合”的道德理想。追求一種綜合而和諧的中庸之美是左宗棠的藝術理想,左篆在審美風格和審美布局上都崇尚和合之道。從審美風格來看,左篆對不同的風格采取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融合各種風格而兼取其長。因此,它既有挺拔剛健之風格,也能得妍媚逸麗之美。從審美布局來看,在點畫結合上,左篆通過點畫的布置和連貫,形成黑白交錯的虛實相生感,使黑與白的空間分布達到理想的均衡狀態(tài)。在字體結構上,左篆注重“停勻”“合度”的結構要求,著意字體上下左右的比例和偏旁與筆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力求一種均衡之美。在章法結構上,左篆注重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相承起復”,并通過有序的排列而顯現(xiàn)為節(jié)奏化的生命整體。
其三,左篆凸顯左宗棠“遵法度”的道德原則。書法創(chuàng)作是一個從無到有、由構思到表現(xiàn)的過程,因而既要依仗才情與天賦,又要遵循某些法則和常理?!稌x》云:“跡乘規(guī)而騁勢,志循檢而懷放?!盵7]20作書不妨馳騁才情,然也需要合乎法度,遵守體式。法度是作書的根本,是不可須臾背離的。對此,庾元威曾提出“得法”“得體”“得宜”的要求。他說:“一者學書得法,二者作字得體,三者輕重得宜?!盵7]22綜觀左宗棠的篆書遺存作品,亦可領略到左宗棠“遵法度”的道德原則。譬如,他對創(chuàng)作情感的理性節(jié)制,對字形與線形的理性規(guī)范,對筆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等形式因素的“得其中道”,等等,都集中體現(xiàn)了其“遵法度”的一面。左宗棠巨幅篆書《同治元年》拓片(如圖4f),無論是從筆法、墨法、字法,還是從章法而言,都謹遵法度、合乎中道。
(三)宣示教育倫理效應
書法作為傳統(tǒng)藝術不但訓練了中國人的形式美感,而且在傳承中國文化藝術的過程中體現(xiàn)和承載著中國倫理精神,成為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歷代書家鮮明地指出了書法的道德教化價值。唐代張懷瓘認為賢達之士應兼通書藝,指出書法雖為“小道”,卻也可以通于大道。他說:“紀綱人倫,顯明君父,尊嚴分別而愛敬盡禮,長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闡《典》《墳》之大猷,成國家之盛業(yè)者,莫近乎書?!盵2]208-209在張懷瓘看來,書道玄妙,可以與圣人的經(jīng)文相表里,為“不朽之盛業(yè)”。他以為書法可以超越時代與空間,溝通古今,聯(lián)系四方。他說:“若乃思賢哲于千載,覽陳跡于縑簡,謀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及夫身處一方,含情萬里,摽拔志氣,黼藻情靈,披封睹跡,欣如會面,又可樂也?!盵2]154在他看來,書法可以使后人得以窺見百代之前的賢哲,也可令身隔萬里的人們交流感情,開視所書,則欣然猶如見面。明代項穆亦強調書法道德教化的社會功用。他說:“故書之為功,同流天地,翼衛(wèi)教經(jīng)者也。”[2]512“法書仙手,致中極和,可以發(fā)天地之玄微,宣道義之蘊奧,繼往圣之絕學,開后覺之良心。”[2]530
書法除了道德教化的社會功用之外,還有藝術教化的審美價值。書法作為一種玄妙而富于魅力的審美藝術,具有“寓教于樂”的作用,能給人以靜的樂趣,使人學之愈久而好之愈篤。正如蘇子美所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盵2]307此外,古人常運用書法藝術點綴堂室,以此深化建筑意境,提升建筑的藝術人文品位。在對建筑的藝術裝飾上,書法以屈伸飛動的生命意象,濃郁醇厚的文化氣息,呈現(xiàn)于建筑之內,如題詞在門庭之上的楹聯(lián)、匾額和懸掛于廳堂之內的屏條、字幅等,既豐富了建筑的藝術感染力,又深化了建筑的文化意境,使建筑綻放出人文的生命光彩,彰顯出藝術教化的審美價值。
古人云“學書先學篆”,小篆上承文字之源甲骨文,下入隸楷與行草,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扮演著重要角色。篆書自身的特點,為啟蒙書者的心智與認知文字的源頭奠定原初基礎,學習篆書不僅能讓人學會基本的寫字技巧,更可以從文字的角度了解傳統(tǒng),認知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
左篆正好是一個篆書基礎教育的經(jīng)典案例,它充分彰顯了實用理性的倫理價值和美善一體的儒家倫理,在傳習篆書技法的同時可以發(fā)揮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左篆具有古意質樸美、法度理性美和人格境界美的三大教育優(yōu)勢(如圖5《篆書綱紀八屏》)。左篆的古意質樸美可以激勵學書者對藝術之美的價值追求;左篆的法度理性美可以引導學書者遵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德倫理;左篆的人格境界美可以砥礪學書者增進道德與學識涵養(yǎng)。
四余論
晚清以降,湖湘人才輩出,出現(xiàn)了“中興將相,十九湖湘”的政治局面,構成了近代湖湘文武交輝的書法景觀。作為湘軍將帥書法的優(yōu)秀代表,左宗棠是一代篆書名家,其篆書不乖古時、不隨流俗,自成風格,所取得的成就及藝術價值值得我們深入學習與研究。為什么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中只有左偏好研習篆書,且只有左以篆書名世。其因在于曾、李、胡均年輕得志,應酬與公務繁多,無暇研習篆書,且篆書并非通行文字,往來公文、書信、奏折等日常交流之作不便用篆書撰寫,同時篆書本色質樸高古,與左狂狷個性吻合。
作為審美倫理典范,左篆具有不為人熟知的倫理旨趣和倫理精義,彰顯了中國篆書藝術“知行合一、書品載道”的倫理價值與倫理神韻。通過對左篆審美倫理旨趣的探究與闡釋,既可以砥礪湖湘后人品鑒左篆藝術的風致與情韻,領略左篆的道德教化價值與藝術審美價值,又可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感悟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篆書藝術之美,為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自信與歷史自信提供可鑒之資。
[參考文獻]
[1]易學堯.左宗棠書法藝術倫理的生發(fā)探源[J].云夢學刊,2022(4):83-92.
[2]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3]鐘明善.中國書法史[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4]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10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9.
[5]何紹基.湯海秋詩集敘[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一五二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韓敬.法言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7]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
[8]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9]秦翰才.左宗棠全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0]楊伯峻,楊逢彬.論語[M].長沙:岳麓書社,2018.
[11]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2]李桂梅,張翠蓮.新時代湘人精神的價值意蘊及培育路徑[J].云夢學刊,2021(6):42-48.
[13]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15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9.
[14]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5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9.
[15]楊毓麟.楊毓麟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8.
DOI:10.16339/j.cnki.hdxbskb.2023.02.018
[收稿日期] 2022-08-10
[基金項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湖湘建筑倫理精神傳統(tǒng)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21YBA075)
[作者簡介] 易學堯(1976—),男,湖南湘陰人,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藝術倫理與建筑倫理、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