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冰與湯紹恩的比較研究(上)

      2023-05-30 13:49:57汪毅
      文史雜志 2023年2期
      關鍵詞:都江堰

      汪毅

      摘 要:同為循吏(太守)的李冰與湯紹恩,其治水興水堪稱兩張不同凡響的名片。他們的“一入一出”,書寫了中國水利史的絢麗篇章。其中,李冰入蜀為四川治水興水,創(chuàng)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譽為“天府之國恩人”;湯紹恩出蜀為紹興治水興水,創(chuàng)建了著名水利工程三江閘,被譽為“紹興恩公”。雖然他們所處時代不同(分別為戰(zhàn)國時期秦國與明代),主持修筑的水利工程對象各異(一個筑堰,一個建閘),留存史籍資料的多寡不等,但在人物格局、創(chuàng)建水利工程、主要功績、后世紀念(榮譽)諸方面,仍不乏趨同性,可構成一個客觀的相對比較體系。

      關鍵詞:都江堰;三江閘;六代說;三代說

      一、人物格局比較

      李冰(生卒年不詳),或為山西人或為陜西人或為四川人,約公元前256年至前250年任蜀郡太守?!度A陽國志·蜀志》稱李冰“能知天文地理”。李冰識水脈,系戰(zhàn)國時期著名水利家。其在明代陳鎏《鐵牛記》和清代杭愛《復浚離堆碑》中,分別享有“嗣冰之功,纘禹之跡”“厥功不在禹下”贊譽。李冰甚至被奉為“川主”,為多地祭祀供奉,甚至包括安岳縣的鄉(xiāng)村。(據(jù)清康熙《安岳縣志·山川》記載,據(jù)縣城70里的二龍?zhí)渡弦灿欣畋鶑R。)

      李冰代表性杰作和主要貢獻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抖冀咧尽ご笫掠洝で厥袷乩畋鶆?chuàng)都江堰》對此有如此概述:“秦蜀守李冰率領民眾修筑分水堤,開鑿寶瓶口,布設溢洪壩,并開通柏條河、走馬河等河道,引水行舟溉田,分洪減災,立石人測水勢變化(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創(chuàng)建了都江堰”,實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跡。為此,該水利工程被清同治知成都府事黃云鵠譽為“川西第一奇功”。迄至當代,都江堰已成為一個城市的符號,今都江堰市行政區(qū)(原灌縣)即以“都江堰”命名。1994年,都江堰由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岷江治水代代賡續(xù),其肇始于大禹的“岷山導江”;繼禹千余年之后,又有古蜀王開明接武而至?!抖冀吖π鳌烽_篇記載,為治理水患,開明“決玉壘山以弭之。山在今灌縣”,這為400年之后的李冰治水都江堰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李冰“知天文地理”,治水審時度勢。其方略在于“疏”,具體表現(xiàn)在“分”(引),即首在岷江出山口度勢建都江堰渠首工程魚嘴(地址位于今魚嘴上游白沙郵),把岷江一分為二,形成內外江格局,并科學地通過石人作水尺測試水位變化,變水患為水益,實現(xiàn)了水利交通和良田灌溉雙贏,由此賦予了都江堰的特殊表達,實現(xiàn)了生態(tài)價值轉化。可見“疏”與“分”(引)是李冰治水的靈魂,也是他結合實際在總結前賢治水基礎上的一次偉大飛躍。

      至于“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法則,據(jù)清光緒《增修灌縣志·水利志》引用的元代《河渠志》記載,由李冰“所為也”。此六字真經,具有“心傳之妙”的意義,體現(xiàn)了李冰對自然的尊重,影響了后世治水,功在千秋。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隨李冰治水的還有一位被世人遺忘的堰功人物,即王叕?!抖冀吖π鳌酚涊d,王叕“與李冰同時人,《方氏通雅》作王?,謂與李冰同穿二江。其他無聞焉,或亦冰之良佐也”。

      在農耕時代,灌溉和濟運是頭等大事,歷來史家對循吏治水的記錄至為用心。在浩瀚史籍中,《史記》為正史二十四史之首,是距李冰生活時期和都江堰水利工程興起最近的一部權威典籍。然而,《史記》卻未把李冰納入“循吏列傳”范疇,更遑論上升至“世家”和“本紀”規(guī)格。其僅在介紹水利的著述《河渠書》中有約60字的評價,且未道姓,只是說“蜀守冰”。相反,同為古代治水名家的孫叔敖,卻有幸躋身于《史記·循吏列傳》,并被班固輯入《漢書· 循吏傳》。

      《河渠書》不僅開水利史先河,而且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水利通史。它記錄了大禹、漢武帝等治水人物及黃河、長江等18條江河和有關重大治水事件。其寫作體例和敘述結構影響了宋、金、元、明史《河渠志》和清史稿《河渠志》及民國、新中國所編的《水利志》。李冰和都江堰被記入《河渠書》,當然是一種殊榮。不過,令人困惑的是,《史記》作者司馬遷不僅遍覽內府藏書,而且考察過都江堰,即“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理應對李冰及其主持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精準判斷和高度評價;然而,卻到底未將李冰寫入《史記·循吏列傳》。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這個遺憾,或許是司馬遷對李冰及其都江堰認同的局限性所致,或許在一定意義上表明李冰的功績尚未達到《史記·循吏列傳》的入傳標準。

      湯紹恩(1499—1595),四川安岳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十四年(1535年)至二十年(1542年)任浙江紹興府知府,通天文,明地理,善辨水系,系明代著名水利家。對其評價有《湯神事實錄》《兩川間氣引》《廟堂雅量引》《功全禹跡引》《修明禮樂引》《振舉綱維引》《黌序春風引》《閭閻冬日引》《誠感商霖引》《三代遺才引》《冰蘗清操引》《南巡請封引》(又名《海濱耆士引》《請封湯神奏折》)《朱公再敘》《永思集記》等專文,贊譽有“公纘禹功”“功全禹跡”“禹稷同功”“纘禹之緒”“智侔神禹”“洞開纘禹緒”“功垂禹績侔”“一方之神禹”“公之恩澤,洵不在禹下”“夏后無雙”“澤留萬世”等。紹興博物館在3000余年的28件“紹興歷史大事記”中,于明代列有湯紹恩主持修建三江閘,堪稱紹興明代斷代史的“封面”。湯紹恩甚至還被奉為祀傳中的“浙海之神”(浙江海寧海神廟有其塑像),成為跨紹興地域而具有廣泛意義的海神。這在治水人物中似不多見。

      湯紹恩代表性杰作和主要貢獻在于三江閘的創(chuàng)建。所謂“三江”,即指曹娥江、錢清江和錢塘江,為同一水系,也是紹興的代表性水系。錢塘江大潮是我國第一大涌潮,也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潮汐形成的洶涌浪濤猶如萬馬奔騰,具有巨大破壞性。故擋潮工程難度非同小可,非治江河湖堰工程所能比擬;特別是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然而,三江閘便是這樣的一個外擋涌潮、內建河湖體系的惠民工程,其建筑難度和科學化程度可想而知。對此,介紹三江閘的水利文獻達數(shù)十種,尤其是明萬歷《紹興府志》首次展示的白描圖,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和解讀功效。

      鑒于三江閘以星宿名稱命名,故亦稱“三江應宿閘”。三江閘是中國古代唯一的大型擋潮排水閘,也是現(xiàn)存我國古代最大、最早的海濱大閘,亦堪稱世界水利史上一大奇跡。三江閘是一個系統(tǒng)水利工程,包括應宿閘(建于江海交匯處)及平水、涇溇、撞塘配套閘。

      三江閘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作水則碑,科學調節(jié)水量,具有哲學意義,即通過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形態(tài),闡釋了“天地人水”乃至萬物的相互聯(lián)系。其創(chuàng)意,在中國古代治水中獨樹一幟,具有特殊的運用價值。

      湯紹恩的治水方略,在于“分”,即以應宿閘把江海兩分,外抵御涌潮,內建河湖體系。其筑法,采取“令石與石牝牡相銜,膠以灰秣,底措于石,鑿榫于活石上,相與維系,灌以生鐵”方式,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除主持創(chuàng)建三江閘,湯紹恩的治水貢獻還包括開掘新塘,修筑海塘,改造南塘(鑒湖)部分湮沒和失效處,維修古纖道及調整運河水系,由此開拓了水滸通衢,在那個時代首次全面地體現(xiàn)了水利開發(fā)的綜合效應,成為賦能典范。

      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中,湯紹恩入《循吏列傳》,其介紹多達約600字,官書認同度高。

      比較結果:李冰與湯紹恩同為良牧循吏,一為太守,一為知府。兩人一個在蜀西,即約公元前278年前入川建功蜀郡;一個在浙東,即1480年前出川建功浙江紹興府,彼此連接了一條“治水人物”風景線。他們均系異地為官,任職時間為6至7年;一個為蜀地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封面人物”,一個為紹興明代的“封面人物”;一個關于生卒、籍貫、任職時間、早期治水等爭議較多且最初文獻記載較少,雖入《史記·河渠書》,但無人物傳;一個在生平和史跡上無爭議,且文獻較多,入《明史·循吏列傳》,正史認同度高;一個入川為蜀郡治水,將渠首工程魚嘴建于江洲中,并通過石人水尺測試水位變化,系戰(zhàn)國時期秦國著名水利家;一個出川為浙江紹興治水,把水利工程三江應宿閘建在江海中,使江海兩分,并通過“五行”水則碑測試水位以調節(jié)水量,證明了我國水利科學技術繼續(xù)領先世界,系明代著名水利家;一個有“嗣冰之功,纘禹之跡”“厥功不在禹下”“川主”“飲水思源”等贊譽,一個有“公纘禹功”“功全禹跡”“禹稷同功”“纘禹之緒”“智侔神禹”“洞開纘禹緒”“功垂禹績侔”“一方之神禹”“公之恩澤,洵不在禹下”“夏后無雙”“澤留萬世”等贊譽。

      二、創(chuàng)建水利工程比較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為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和寶瓶口溢洪道三大主體工程。其布局合理,既相互依存,又互為制約,協(xié)調自如,聯(lián)合發(fā)揮了引水、泄洪、排沙作用。其中,魚嘴分水堤為首渠工程,利用河心洲淤泥灘而建,以古代常見的無壩引水形制為特征,是三大主體工程中的決定性工程,具有引領意義。三大主體工程之外的輔助工程,有百丈堤、二王廟順水堤、人字堤、平水槽。

      李冰除修筑魚嘴外還率民眾在玉壘山末端礫巖嘴處,從巖嘴中鑿開一口子,形成倒梯形引水口,即“寶瓶口”。在那個沒有現(xiàn)代化器械的時代,打通寶瓶口無疑是一個充滿智慧和艱巨的工程。李冰利用熱脹冷縮“爆破”原理,采用了“火燒水激法”,創(chuàng)造了打通巖嘴的奇跡,為引水、控洪、排沙起到重要作用,為治水書寫了卓犖一筆。千百年來,寶瓶口位置不變、功能不變。至于鑿開后的礫巖嘴,稱“離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離堆和寶瓶口,均為1970年用鋼筋混凝土加固者。

      修建都江堰過程,無不體現(xiàn)了李冰充分尊重自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理念。他的優(yōu)秀在于所創(chuàng)意的“系統(tǒng)論”,即通過工程合理布局,以最小的工程量成功地解決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tǒng)治水理念,使都江堰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水利工程和生態(tài)水利工程的典范。

      都江堰之所以澤被后世,還得益于歷代“歲修制”與相沿修葺。據(jù)《都江堰志·堰功人物》記載,自李冰之后,堰功人物史不絕書,從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至當今(1988年),可列文翁、諸葛亮、丁寶楨、張建中等34位代表性堰功之臣。他們在2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如同滔滔岷江波瀾壯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治水興水故事。如諸葛亮重視都江堰管理維修,不僅專門派1200人組成護堰維修隊伍,而且設堰官管理。對此,李調元在《離堆》詩中發(fā)出“役夫千二百,誰繼武侯勛”的感慨。為紀念這些堰功人物,都江堰景區(qū)離堆公園于2000年11月建有堰功道,分別塑銅像12尊,道左為文翁、高儉、劉熙古、吉當普、施千祥、強望泰,道右為諸葛亮、章仇兼瓊、趙不、盧翊、阿爾泰、丁寶楨。

      古代歷朝都對都江堰進行過規(guī)模不等的維修,包括歲修、大修、特修、搶修等。新中國成立后,都江堰水利工程發(fā)生了質的飛躍,不僅改進了首渠工程(包括建新外江閘、工業(yè)引水擋閘、樞紐閘、節(jié)制閘、分水閘、進水閘、泄洪閘、連鎖閘、排洪道、水電站等一系列工程及加固魚嘴等),而且整治了河渠,擴大了灌區(qū),使都江堰水利煥發(fā)青春,創(chuàng)造了灌溉一千萬畝良田的記錄。對此,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94年4月特立“都江堰實灌一千萬畝碑”并記。更令人震撼的是,于今都江堰灌溉良田已達1300萬畝,重塑了“天下糧倉”的形象,并為成都、德陽、綿陽、眉山、樂山、資陽、遂寧7市40個縣(市區(qū))的2500萬人口提供了生活、生產環(huán)境及其他綜合用水。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安瀾橋,其知名度在景區(qū)頗高,使游客流連忘返,甚至為它負載的愛情故事不勝唏噓。安瀾橋又名夫妻橋,橫跨內外江,為清嘉慶八年(1803年)由何先德夫婦倡導,邑侯、邑人捐建,長約300米,寬約1.75米,高約22米(按換算后的數(shù)字)。建橋初衷,只是解決行人從玉壘山麓過往內外江的交通問題,即“兩岸行人狂瀾安渡”。其位置,在今之安瀾橋上游數(shù)10米處,即與魚嘴近乎直線的地方(1974年后拆除)。這座安瀾橋曾被國畫大師張大千繪入其巨作《長江萬里圖》中。今天,我們因旅游而沉浸式地體驗的安瀾橋,其實為1974年新建,并非屬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范疇。

      對李冰主持創(chuàng)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世評介不絕于書。其中,首推《史記· 河渠書》。該書為漢代第一部水利通史,有“于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shù)也”的記載。這是史籍對都江堰的第一次記載,不僅介紹了李冰治水,而且表述了李冰功績,并傳遞了都江堰功能當時是以“行舟”之利為主的信息。其“穿”,使成都平原的灌溉和水運交通得到保障,為成都的富庶開辟了廣闊前景,使“天府糧倉”實至名歸。

      繼《史記·河渠書》之后,堪稱漢代第二部水利通史的《漢書·溝洫志》對李冰及都江堰也有記載,但卻是對《史記·河渠書》原封不動地復制。

      較之《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東晉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對李冰及其治水興水情況作了長達約600字的介紹,具有權威意義和重要價值。其中,既有“壅江作堋”關于修筑分水魚嘴的記錄,又有“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的記載,證明了當時渠首水利工程位置并非在今天的地方。此外,該志還記錄了李冰在今宜賓、樂山境內開鑿灘險、疏通航道,修建文井江、白木江、洛水(筑“朱李火堰”。又名“洛口堰”)、綿水等灌溉和航運工程,為四川地區(qū)的水利發(fā)展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其水利工程灌溉面積達300多萬畝,“蜀于是盛有養(yǎng)生之饒焉”。

      繼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江水》中寫道:“江水(指岷江)又歷都安縣(原灌縣,今都江堰市)……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俗謂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謂之金堤”,介紹了都江堰古稱謂“都安”,記述了李冰修筑“大堰”位置以及別稱。至今,在玉壘山“深淘灘,低作堰”墻石梯下處,還有后世所刻巨匾“金堤重鎮(zhèn)”。

      在治水過程中,相傳李冰有祈天神靈、立石人水中、沉石犀牛壓水精、操刀入水戰(zhàn)水神、降伏孽龍等作為,極富傳奇色彩。除《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對于“沉石犀牛”傳聞,岑參《石犀》有“向無爾石犀,安得有邑居”句,杜甫《石犀行》有“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本洌謩e褒揚李冰的智慧和能力。

      在22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囿于水流改道、河床改變、水系和地質變化、自然災害、排洪道修筑、水電站建設、水利功能調整、旅游開發(fā)等因素,都江堰水利工程經歷了若干演變,其中包括首渠魚嘴這一標志性工程。它的位置不僅在歷次治水中有變化,而且在宋末元初、明末清初時,曾出現(xiàn)兩度廢棄與重建情況。這些變化,符合自然界發(fā)展、變遷的客觀規(guī)律。

      鑒于岷江本身的變化,以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工程技術先進性為圭臬,參考《都江堰志·渠首工程》記載,筆者把以渠首魚嘴為代表的都江堰引水工程沿革大致劃分為“六代”(此未包括歷次一般性質的歲修完善性建設)。具體如下——

      第一代為李冰于公元前276年主持創(chuàng)建,即“冰乃壅江作堋”——修筑分水魚嘴,并立三石人在三水中分別為水則。在創(chuàng)建都江堰過程中,李冰就地取材,借鑒土法,繼承了前人的榪槎、竹籠、卵石、木樁、羊圈等傳統(tǒng)工程技術,采用了標志性的“竹籠壘砌法”(該傳統(tǒng)工程沿用千年),即用竹籠籠石沉江,于江洲堆壘出魚嘴,把岷江分為內、外二江;其中內江以引水灌溉為主,外江為岷江干流,功能主要是泄洪和排沙,構成“分四六,平潦旱”格局,頗具科學性。魚嘴位置時在古白沙郵下,即今魚嘴以上約1650米處;惜遺跡早已蕩然不存。

      第二代為元代吉當普于1355年主持創(chuàng)建,即采用了標志性的“鐵石修砌法”,建“鐵龜型魚嘴”,改變了第一代“竹籠壘砌法”結構,具有創(chuàng)造性,并影響了明代施千祥于1550年主持筑建規(guī)模更宏大的“鐵牛型魚嘴”;惜遺跡今不存。

      第三代為清代丁寶楨于1878年主持創(chuàng)建,即采用了標志性的“漿砌條石法”,被稱之為“丁公魚嘴”;惜遺跡今不存。

      第四代為民國四川省水利局于1936年主持創(chuàng)建,采用了標志性的“水泥漿砌條石法”,并以卵石混凝土澆砌成順水流線型的“新工魚嘴”,位置在今天的魚嘴處。其遺存以此“新工魚嘴”為標志。

      第五代為1974年,其標志為渠首主體工程的現(xiàn)代化,即興建新外江樞紐閘和加固“新工魚嘴”(包括1982年建成的與新外江樞紐閘配套的沙黑河閘)。新外江樞紐閘建筑物為3級,有8孔,全長104.4米,閘上橋寬7.5米,屬于渠首中樞工程,連接魚嘴;閘壩為鋼筋混凝土,閘門為平面鋼板,控水升降為開敞式雙吊點電動卷揚機。由此改變了兩千多年來調水舊貌,實現(xiàn)了都江堰的鳳凰涅槃,呈現(xiàn)出渠首引水工程的新格局。

      第六代為今貌,即我們觀光所見到的全部現(xiàn)代化水利工程及外江堤壩公路等。它們構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亮麗風景線。1982年,國務院批準都江堰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在古今眾多評價中,都江堰既有《史記》《漢書》《華陽國志》《水經注》等史籍記錄,又有杜甫、范成大、陸游、楊慎、丁寶楨等古代詩人吟贊,還有余秋雨“拜水都江堰”、李約瑟“將超自然、實用、理性和浪漫因素結合起來的,在這方面任何民族都不曾超過中國人”等的高度禮贊。盡管如此,對于李冰和都江堰詳盡介紹的文獻資料,卻要數(shù)清乾隆和民國本《灌縣志》《灌志文征》、清人錢茂編纂的《都江堰功小傳》(上下卷)和趙式銘撰的《灌縣堰工利弊書》等,尤其是《都江堰志》和《都江堰史》最為突出?!抖冀咧尽酚伤拇ㄊ〉胤街揪幾胛瘑T會編纂、1993年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是關于都江堰的水利專志。其上限自李冰創(chuàng)建都江堰起,下限斷至1990年,包括自然環(huán)境、渠首工程、灌區(qū)工程、管理、效益、科學技術等六篇,計595千字?!抖冀呤贰酚芍穼<易T徐明著,323千字,2009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關于都江堰的水利專史,梳理了“都江堰極富區(qū)域特點的工程技術、水管理、水神崇拜的淵源、發(fā)展脈絡和形態(tài)”。

      1982年,都江堰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都江堰還有“三遺”之譽,即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包括青城山)、2006年被選入“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一級文學創(chuàng)作

      猜你喜歡
      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華人時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20
      拜水都江堰
      延安文學(2021年6期)2021-02-24 00:23:01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記
      ——
      中國水利(2020年3期)2020-03-13 07:14:18
      李冰與都江堰
      千古奇觀——都江堰
      學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9
      四川都江堰川芎根莖真菌的分離與鑒定
      淺談“千年古堰”對都江堰灌區(qū)水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
      中國水利(2015年3期)2015-02-28 15:12:09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珠鑲玉嵌 蔚為大觀——讀《都江堰文獻集成·歷史文獻卷(近代卷)》
      都江堰安瀾橋
      晋中市| 卢龙县| 汶川县| 丰城市| 晋城| 嘉定区| 兴宁市| 开远市| 柳江县| 同仁县| 阿拉善盟| 金寨县| 资源县| 龙南县| 诸城市| 扬州市| 广灵县| 富平县| 蓝山县| 建德市| 桑日县| 鹤壁市| 长治市| 屏东市| 望城县| 平山县| 四会市| 酒泉市| 济宁市| 淮滨县| 昂仁县| 奉新县| 凌海市| 苍山县| 郯城县| 玉溪市| 星子县| 天镇县| 阳新县| 浪卡子县| 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