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你可以當(dāng)它是人性的放大鏡,生活里一個小小的變量帶倒多米諾。
叔本華說,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獨。電影《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中的兩位昔日好友,一位突然選擇拒絕庸俗,另一位努力拒絕孤獨,一份形如破鏡的友誼,最終演變成兩相傷害的利器。
看得出劇本原為舞臺劇而生,導(dǎo)演馬丁·麥克多納早前一系列話劇作品《因希曼島的瘸子》《麗南山的美人》等,名字都是這個調(diào)調(diào)。所幸憑借《三塊廣告牌》橫掃全球電影節(jié)的馬丁·麥克多納有了更多選擇,不必再像當(dāng)初舞臺劇時期花五六年文火慢燉。
故事的伊始放到孩童世界,就是兩小無猜過家家,一個突然說,我不跟你玩了,另一個非纏著他玩,于是莫名干了起來。孩子沒幾天又和好如初,成人世界則不??茽柲吠蝗恍寂c好友帕德里克割席,像極了昨夜還卿卿我我的夫妻,一覺醒來一方毫無征兆宣布離婚,另一方怎么可能消化得了?夫妻間的割裂往往以死相逼,科爾姆的割席則以自斷其指來要挾。
1923年前后的愛爾蘭,剛擺脫獨立戰(zhàn)爭的英國又陷入內(nèi)戰(zhàn)糾葛,遠處的島外正炮聲隆隆,伊尼舍林則像個世外桃源,人們享受著人文風(fēng)光片中才有的美景。然而美景之下,是伊尼舍林單調(diào)、乏味、脆弱且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人際生態(tài)。相依為命的姐弟倆,弟弟帕德里克和好友科爾姆每天“例行約會”去酒館小酌,姐姐西沃恩偶爾和古怪老太聊上一會,而多米尼克被老爹家暴已不是“新聞”,連神父聽取懺悔都豎著“八卦”之耳……
馬丁·麥克多納的鏡頭唯美而詩意,路上干凈得只有馬車的車轍??茽柲返姆孔?,更是面朝大海,詩意棲息。擁有一線海景房的科爾姆,以往雖有好友帕德里克抱團取暖,排解寂寞,卻寫不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傳世詩句,厭棄庸俗的他,突然想遁入孤獨,創(chuàng)作可以傳世的音樂,于是毅然選擇與帕德里克割席。想起我認識的一位導(dǎo)演,有一天叨著煙走在橫店街頭,突然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手上都叨著一根煙,這個俗不可耐的景象讓他陡然厭惡,他揮一揮衣袖,世上從此少了一個煙民。不同的是,帕德里克并非煙頭,不能說丟就丟。他的生活除了劈柴、喂驢,周游小島,就是和科爾姆小酌一杯的快樂時光。
劇本秉承英國三幕劇的傳統(tǒng),上來就用科爾姆的割席打破孤島生活的平靜。面對科爾姆的割席,帕德里克從一開始的不信不解,到糾纏反目,最后演繹出“你不仁我不義”的悲情。這個過程,既是個體選擇被尊重或被踐踏的過程,也是善良被隨手遺棄以及一點點掏空的過程。這里頭沒有誰對誰錯,只有急剎車和慣性使然的車禍現(xiàn)場,以及宿命般綿綿不絕的孤獨與絕望。
這個故事好就好在它可以無限解讀。你可以當(dāng)它是人性的放大鏡,生活里一個小小的變量帶倒多米諾;你也可以看作是雅與俗的不可調(diào)和,有夢想的人想改變自己靜心創(chuàng)作,行動的前提是將俗不可耐的干擾擋在防火墻外。你還可以將此看成小小人際社會對愛爾蘭內(nèi)戰(zhàn)的投射,莫名其妙的割席,莫名其妙的戰(zhàn)爭,形同兒戲的賭氣,代價是自斷其指的自殘自戮。
當(dāng)然,你也可以簡單地認為,這是一部孤獨而絕望的反桃花源記,有夢想的人被逼走,善良的人被逼瘋,有才華的人要么庸俗茍且要么付出血的代價,而軟弱的傻子唯死路一條,他們最后淪為鄉(xiāng)村“新聞”的一部分,繼續(xù)喪眉搭眼地“滋養(yǎng)”著那片孤獨而絕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