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洪
[摘 要]9∶3∶3∶1比例及其變式的應用,尤其是9∶3∶3∶1比例在致死問題中的應用是高中生物學遺傳部分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嫉闹R點。文章結合典型例題對9∶3∶3∶1比例及其變式的應用予以詳細分析,重在進行方法指導,旨在讓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地解答問題。
[關鍵詞]9∶3∶3∶1比例;變式;致死問題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2-0086-03
遺傳和變異是高中生物學中令學生頗感棘手和頭疼的內容。在解答遺傳和變異相關題目時,有的學生無從下手,有的學生即使最終能夠得出正確答案,但也是思路不清、連蒙帶猜。要想快速、準確地解答遺傳和變異問題,不僅需要掌握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還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其中9∶3∶3∶1比例及其變式就是常用的解題技巧之一。
一、應用9∶3∶3∶1比例的前提條件
9∶3∶3∶1是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中出現(xiàn)的一個常規(guī)比例,它的使用前提條件是在完全顯性的情況下,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且產生表現(xiàn)型比例為9∶3∶3∶1的直接親代(即F1)必須是兩對基因均為雜合的雜合子(類似AaBb)。
二、9∶3∶3∶1比例的來源及規(guī)律拓展
9∶3∶3∶1比例的來源用類似遺傳圖解的形式表述如下:
P ? ? ? ? ? ? ? AABB ? ? ? ? ?× ? ? ? ? ?aabb
(或AAbb) ? ? ? ↓ ? ? (或aaBB)
F1 ? ? ? ? ? ? ? ? ? ? ? ? ? ? ? AaBb
↓?
F2 ? ?9A_B_ ? ? ? ?3A_bb ? ? ? ?3aaB_ ? ?1aabb
↓進一步拓展如下
1AABB ? ? ? 1AAbb ? ? ? ?1aaBB ? ?1aabb
2AABb ? ? ? 2Aabb ? ? ? ? 2aaBb
2AaBb
4AaBb
從以上圖解的F2中總結出以下規(guī)律:①組合方式有16種,基因型有9種,表現(xiàn)型有4種;②在各種表現(xiàn)型中,純合體各為1份,其余均為雜合體;③一對基因純合,另一對基因雜合的各為2份(2AABb、2Aabb、2aaBb、2AaBB);④兩對基因均雜合的為4份(4AaBb);⑤兩顯性基因控制的表現(xiàn)型為9份(9A_B_),兩隱性基因控制的表現(xiàn)型為1份(1aabb),一顯性一隱性基因控制的表現(xiàn)型為6份(3A_bb和3aaB_);⑥親本型占10/16(親本為AABB×aabb)或6/16(親本為AAbb×aaBB),對應的重組型則占6/16或10/16。
三、9∶3∶3∶1比例及其變式的應用
在掌握了9∶3∶3∶1比例的應用前提條件和規(guī)律后,就可以利用它來解答靈活多變的遺傳問題了。
(一)9∶3∶3∶1比例的直接應用
此類問題的特點是后代的表現(xiàn)型及其比例完全符合9∶3∶3∶1,可根據(jù)某種類型的個體數(shù)或比例來求其他類型的個體數(shù)、比例或基因型等。
[典例1]一香豌豆中,當C、R兩顯性基因都存在時,花呈紅色。一株紅花香豌豆與基因為ccRr的植株雜交,子代中有3/8開紅花;若讓此株紅花親本自交,后代紅花中純合體占()。
A. 1/2B. 1/4C. 3/4D. 1/9
解析:依題意,C_R_×ccRr→3/8C_R_,F(xiàn)1有特定的比例3/8,說明其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所有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問題均可先拆分成一對一對基因來加以考慮,然后再進行組合,即F1中的3/8C_R_=1/2×3/4C_R_,由此可確定其親本中C_R_的基因型為CcRr。CcRr自交,按9∶3∶3∶1比例的相關規(guī)律,后代紅花C_R_應為9份,其中純合體為1份,故答案應為1/9,選D。
(二)9∶3∶3∶1比例的變式應用
此類問題的特點是后代的總份數(shù)仍為16份,但表現(xiàn)型及其比例不直接對應9∶3∶3∶1,而是進行了相應的合并或者拆分。解題的關鍵是先套用9∶3∶3∶1比例中的相關特點,表現(xiàn)型則依據(jù)題干所設定的條件而定。
1. ?9∶3∶3∶1比例的合并
此類問題是將9∶3∶3∶1比例中的某兩項或三項進行整體的合并,導致表現(xiàn)型只有3種或2種,但加起來還是16份。常見的比例有9∶6∶1、9∶3∶4、12∶3∶1、9∶7、13∶3、15∶1。實質上是通過不同基因間的相互作用來影響生物的性狀,即基因互作。
[典例2]一種觀賞植物,純合的藍色品種與純合的鮮紅色品種雜交,F(xiàn)1為藍色,F(xiàn)1自交,F(xiàn)2為9藍∶6紫∶1鮮紅,若將F2中的紫色植株用鮮紅色植株授粉,則后代表型及其比例是()。
A. 2鮮紅∶1藍B. 2紫∶1鮮紅
C. 1鮮紅∶1紫D. 3紫∶1藍
解析:依題意可知其屬于9∶6∶1比例。設控制相關性狀的基因為A/a、B/b,則F1藍色的基因型一定為AaBb,F(xiàn)2紫色的基因型及份數(shù)為1AAbb、2Aabb、1aaBB、2aaBb,鮮紅色的基因型為aabb。若將F2中的紫色植株用鮮紅色植株授粉,后代會出現(xiàn)紫色和鮮紅色兩種表現(xiàn)型,其中只有2/6Aabb和2/6aaBb與aabb雜交(測交),后代才會出現(xiàn)鮮紅色,其余均為紫色,故其后代表型及其比例是2紫∶1鮮紅。答案選B。
[典例3]已知某植物籽粒的顏色分為紅色和白色兩種?,F(xiàn)將一紅色籽粒的植株A進行測交,子代出現(xiàn)紅色籽粒與白色籽粒的比是1∶3,下列推測最有可能的是()。
A. 紅、白色籽粒是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
B. 植株A自交,后代表現(xiàn)型比為9∶7
C. 子代植株中白色籽粒的基因型有兩種
D. 植株A產生兩種配子,比例是1∶1
解析:此題初看不涉及9∶3∶3∶1比例,但實質上仍與之相關。依據(jù)“現(xiàn)將一紅色籽粒的植株A進行測交,子代出現(xiàn)紅色籽粒與白色籽粒的比是1∶3”可知,此紅色植株A產生了4種配子,其基因型一定是雙雜合的,如AaBb,且只有基因型A_B_表現(xiàn)為紅色,其余基因型均表現(xiàn)為白色,故植株A(AaBb)自交,后代表現(xiàn)型比為紅色∶白色=9∶7。答案選B。
2. 9∶3∶3∶1比例的拆分
和前面的合并剛好相反,此類問題是將9∶3∶3∶1比例中的某些項進行拆分并重新合并,以致表現(xiàn)型多于4種,但加起來還是16份。涉及雙雜合的個體自交,后代表現(xiàn)型多于4種,但未說明比例的題目,也屬于此類拆分問題。
[典例4]某植物莖的高度受兩對基因的控制,若AABB高10 cm,aabb高4 cm,每一顯性基因使植物增高1.5 cm,今有AaBb × AaBb,其后代高7 cm的約占()。
A. 1/2B. 1/4C. 1/8D. 3/8
解析:依題意可知,每一個顯性基因控制株高2.5 cm,每一個隱性基因控制株高1 cm,AaBb ×AaBb的后代含4個、3個、2個、1個、0個顯性基因的比例依次為1∶4∶6∶4∶1。株高7 cm的應為含2個顯性基因、2個隱性基因的個體,占后代的6/16。答案選D。
[典例5]花農培育了一種兩性花觀賞植物,該植物有紅花、黃花、白花、粉紅花和紫花五種表現(xiàn)型。若該植物花色由基因A/a、B/b控制,A基因(位于Ⅰ號染色體)控制合成某種酶,能產生紅色色素,使花呈現(xiàn)出紅色,A基因純合時,花色轉化為紫色,B基因(位于Ⅱ號染色體)控制產生的酶能使紅色色素轉化為黃色、使紫色色素轉化為粉紅色,其他情況無色素產生,花為白色。請回答有關問題:
(1)某植株自交能產生五種花色,該植株的花色為_______________,其自交后代中黃花∶白花∶粉紅花∶紅花∶紫花= _______________。
(2)現(xiàn)有不同花色的植株若干,請設計通過最佳的一次雜交實驗來確定某白花植株的基因型。(要求:寫出實驗思路、預期實驗結果、相應實驗結論)
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期的實驗結果及相應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某植株自交能產生五種花色,則該植株的基因型一定為AaBb,為黃色,按照9∶3∶3∶1比例拓展中的各種份額,并對應以上的表現(xiàn)型,可知其自交后代中黃花∶白花∶粉紅花∶紅花∶紫花=6∶4∶3∶2∶1。(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三種,想通過最佳的一次雜交實驗來確定某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則最好是選用純合體來與之雜交,并使三種雜交組合的后代出現(xiàn)不同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而題中正好有AAbb紫色可供選擇。
答案:(1)黃花;6∶4∶3∶2∶1。(2)實驗思路: 將該白花植株與(純合)紫花植株雜交,觀察子代的性狀表現(xiàn)及比例。預期的實驗結果及相應實驗結論: 如果子代全為黃花,則該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如果子代出現(xiàn)紅花和黃花(或紅花∶黃花=1∶1),則該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如果子代全為紅花,則該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
(三)9∶3∶3∶1比例在致死問題中的應用
出現(xiàn)致死現(xiàn)象后,后代比例就不是那么有規(guī)律了。致死問題是相對較難的一類遺傳問題。此類問題的特點是在基因的分離與組合上依然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后代之間的表現(xiàn)型也具有一定的比例,但總份數(shù)不足16份。解題的關鍵是先套用9∶3∶3∶1比例中的相關特點,再結合題干信息探尋其中比例與9∶3∶3∶1比例不相符的原因。
1.基因純合致死
[典例6]黃色卷尾鼠彼此雜交,子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6/12黃色卷尾、2/12黃色正常尾、3/12鼠色卷尾、1/12鼠色正常尾。導致上述遺傳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B.控制黃色性狀的基因純合致死
C.卷尾性狀由顯性基因控制
D.鼠色性狀由隱性基因控制
解析:依題意可知,黃色卷尾鼠彼此雜交,子代黃色卷尾∶黃色正常尾∶鼠色卷尾∶鼠色正常尾=6∶2∶3∶1,與9∶3∶3∶1比例相比,發(fā)現(xiàn)子代黃色卷尾少了3份、黃色正常尾少了1份,結合9∶3∶3∶1比例拓展中的規(guī)律,推測應該是控制黃色性狀的基因純合致死。也可以先將自由組合定律問題分解成分離定律問題,再一對一對基因予以考慮,即將6∶2∶3∶1拆分為(2∶1)×(3∶1),從而推導出一對顯性基因純合致死,在此基礎上結合相應的性狀表現(xiàn),就可以確定具體致死的基因了。答案選B。
2.某種基因型致死
[典例7]果蠅的灰身和黑身、剛毛和截毛為兩對相對性狀,分別受基因A、a和D、d控制。某科研小組用一對表現(xiàn)型都是灰色剛毛的雌雄果蠅進行多次雜交實驗,F(xiàn)1表現(xiàn)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 灰身剛毛 灰身截毛 黑身剛毛 黑身截毛 ♂ 3/15 3/15 1/15 1/15 ♀ 5/15 0 2/15 0 ]
(1)果蠅中控制剛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體上,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遵循 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親本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進行多次雜交實驗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出現(xiàn)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不吻合的情況,原因可能是F1表現(xiàn)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個體有致死現(xiàn)象發(fā)生,該個體的基因型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依據(jù)實驗結果可知,F(xiàn)1中雄果蠅有剛毛和截毛,雌果蠅沒有出現(xiàn)截毛,雌雄在這對相對性狀表現(xiàn)上有區(qū)別,說明控制這對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而在雄性后代中灰身∶黑身=3∶1,說明控制這對性狀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所以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其親本的基因型為AaXDXd×AaXDY。在遺傳實驗中必須獲得較多的后代,才能排除實驗結果的偶然性。觀察發(fā)現(xiàn)F1后代總份數(shù)為15份,且雌性灰身剛毛∶黑身剛毛=5∶2,若加上1份灰身剛毛,則符合灰身∶黑身=3∶1的比例,則說明F1中基因型為AAXDXD或AAXDXd的個體致死。
答案:(1)X;基因的自由組合;[AaXDXd×AaXDY]。(2)獲得足夠多的子代,防止實驗結果的偶然性。(3)灰身剛毛;AAXDXD或AAXDXd。
3.配子致死
[典例8]某種植物的花色同時受A、a與B、b兩對基因控制,基因型為A_bb的植株開藍花,基因型為aaB_的植株開黃花。將藍花植株與黃花植株雜交,取F1紅花植株自交得F2。F2的表現(xiàn)型及其比例為紅花∶黃花∶藍花∶白花=7∶3∶1∶1。下列分析中正確的是()。
A.F2中基因型為Aa的雜合子致死
B.F1產生的配子中某種雌雄配子同時致死
C.親本藍花植株和F1藍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為AAbb
D.F1產生的配子中Ab雌配子或Ab雄配子致死
解析:依題意可知,F(xiàn)1紅花植株自交,F(xiàn)2的表現(xiàn)型及其比例為紅花∶黃花∶藍花∶白花=7∶3∶1∶1。套用9∶3∶3∶1比例,發(fā)現(xiàn)紅花(A_B_)少了2份、藍花(A_bb)少了2份,若藍花中是2Aabb少了,則不論是某基因型致死,還是某基因純合致死都解釋不通,所以應該是基因型AAbb和Aabb各少了1份,即Ab的配子致死,這也正好解釋了紅花(A_B_)少了2份。配子致死最好用棋盤格法進行確定,若某種基因組成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則后代共少4份,若某種基因組成的雌、雄配子均致死,則后代共減少7份。以基因型為AaBb個體的自交為例,按自由組合定律,結果如下表所示:
因此,答案選D。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楊業(yè)華.普通遺傳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4.
[2] ?佟向軍,張博,戴灼華.遺傳學學習指導與題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