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乾隆南巡圖》再現了乾隆與太后自乾清宮啟鑾后,出正陽門經過廊房頭條,看到路旁“燈籠鋪”,這里曾被稱為“燈籠大街”。
《乾隆南巡圖》鋪面招幌中以牌樓式最為豪華?!叭f香樓”是出售燒香用品的香蠟店,旁邊藥店豎起的通天坐地招牌非常醒目。
筆者收藏的老照片、老物件立足于體現老北京人的生活,那些今日已消逝或巨變的古跡街巷、那些胡同消失的叫賣聲和四合院的鴿鳴、那些曾叱咤風云而終歸于冥漠的人物,林林總總的記憶定格于這零亂而迷離的歲月中,給人以握不住的蒼涼之感。筆者收藏有從民國至今的門牌26塊,這小小的門牌中,其實也藏著豐富的史料,同時反映著這座城市的變遷。
門牌為釘在大門外的牌子,上面標明地區(qū)、街道名稱和房子號碼等,它就像房子的身份證。從掛在門楣上,標注在地圖中,直至最后消失,門牌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特色。而門牌作為懸掛標識,其經歷了字號招牌招幌、戶口登記、紙質門牌、號碼門牌四個階段。
據《契丹國志》記載:“燕京析津府,戶口三十萬大內壯麗,有市,陸海百貨聚于其中……”到元代,大都(北京)已成為商業(yè)中心。其按“面朝背市”的原則設計,城內商業(yè)區(qū)主要集中在大內以北的城市中心部分,鐘鼓樓周圍及城西羊角市一帶,鐘鼓樓西南的海子是繁華的漕運碼頭,南來的貨船都停泊在這里。海子兩岸滿布歌樓酒肆,鐘鼓樓附近有米市、面市、緞子市、皮帽市等,這些集市中的商戶都有各自的名號招牌、招幌。
最初招牌的懸掛沒有統一要求,擺設也各有不同,分橫牌、豎牌、落地牌、墻牌等。其內容一般表達商業(yè)信息,有些字號以姓氏來表達,現在北京許多舊店鋪還保留著這一特點,如張一元茶莊、王麻子剪刀鋪。招幌大致可分為“ 形象幌”“ 標志幌”“文字幌”,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招牌和招幌的材質有木質、石質、鐵質、布質等,有的店鋪在建筑時,招牌用石板雕出字號名稱。早期的招牌和招幌主要展示商業(yè)信息,發(fā)揮廣告作用,其次才是門牌的作用,所以沒有地區(qū)街道和房屋號碼等信息。據《京師坊巷志稿卷》記載,清雍正五年(17 2 7年)命五城地界諸犬牙相錯者勘立界牌。雍正十二年(173 4年),又定設木牌之令。到了清乾隆年間,北京城街巷胡同口,都設有護門柵欄,有兵丁看守,夜晚定時關閉。有這些防盜措施,做到了夜不閉戶,今已無存,卻留下了“ 大柵欄”等地名。乾隆初年,規(guī)定“凡街衢寬者建石碑,其狹巷仍釘木牌”。清政府實施坊巷、胡同安裝標志的規(guī)范管理,為坊巷、胡同中店鋪商戶和居民戶懸掛招牌或門牌劃定范圍創(chuàng)造了條件。
從乾隆十六年(17 51年)創(chuàng)作的《乾隆南巡圖》中可以看到大柵欄街昔日的繁榮,廊房頭條的燈籠街、廊房二條的玉器街、珠寶市的珠寶和銀爐、門框胡同的小吃街、施家胡同的銀號街等為主題的產業(yè)聚集區(qū)。店鋪房屋懸掛招牌和招幌豐富多樣,唯獨沒有編號??梢姰敃r這些招牌和招幌作為房屋標記起到了門牌的作用。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小作坊和店鋪字號逐漸增多,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詔,戶部籍天下戶口,并置戶貼。登記的主要內容是籍貫、丁口、姓名、年齡等。明朝政府根據行業(yè)將鋪行劃分為13 2行,每一行推選出一人管理稱為“行主”。
這是一本明永樂元年(1403年)編造的黃冊,冊中登記了一戶洪姓家庭的丁口情況。明請政府征派賦役編造的戶口簿冊,每十年編訂一次,至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每五年編選“丁口增減冊”而停造“黃冊”。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將每一家鋪戶人丁財產登記戶冊,同時將所有居民戶按人口編入黃冊,標明戶別、人口、財產等情況。明朝的這些制度被清朝效仿,清軍入關之初北京宮闕多毀,戶部賦役冊籍頗有散佚,明朝天啟、崇禎時所用冊籍蕩然無存,只有萬歷舊冊尚在,清朝統治者為了清理田賦和丁稅,在丁稅方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徹查戶口。清文獻通考卷十九戶口考記載:在丁稅方面,順治三年(1646年)“定人戶以籍為定,及脫漏戶口律,凡軍、民、驛、灶、醫(yī)、卜、宮、樂、諸色人戶并以原報冊籍為定,若詐冒脫免避重就輕者杖八十,仍改正。”清政府在京設立都察院屬下的五城察院,每城察院有巡城御史滿、漢各一人負責京師稽查,辦理地方日常事務其中包括戶口登記,稽查來京官員有無“鉆營屬托”,以及遣逐非法潛居京師者。
截至清末,北京在戶口登記時,地址欄只登記胡同街巷名稱及方位,沒有統一編號。當時描述地址,確定方位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以內、外城街巷分段來定位。另一種形式是以東、南、西、北城街巷胡同名稱來定。
1918年拍攝的北京源興齋掛面莊,可看見源興齋牌匾右下方的門牌。
紙質門牌是政府在戶口登記的同時,為了便于管理發(fā)放給商戶和住戶的戶口憑證,相當于現在的戶口簿,形成不懸掛在門上的紙質門牌。清政府向商戶或居民發(fā)放戶口憑證,在全國各地形式不同,有的地區(qū)稱門牌,有的地區(qū)稱戶冊。
為了便于管理,清政府于光緒二十七年(19 0 1年)夏,仿照外國警察制度和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設立的殖民地警察模式,設立警察機構。光緒三十一年(19 0 5 年)開始將內、外城劃分警政區(qū),宣統元年(19 0 9年)成立派出所。京師外城以巡警總廳廳丞為總監(jiān)督;巡警分廳知事為監(jiān)督,先后舉行兩次戶口調查,調查統計截至1911年,外城左一至左五區(qū)共有正戶11842戶,附戶14786戶。
紙質門牌的出現和按戶調查登記的方式,為之后懸掛實物門牌標注地區(qū)或街道名稱和房子號碼奠定了基礎。
這份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北京郵政局發(fā)給“德順號”鋪東李維屏的大清郵政“代辦郵政分局執(zhí)照”,寫有:“將各城鎮(zhèn)劃分若干段每段各設立郵政所以便商民人等就近購買郵票發(fā)寄各色信件,茲北京城內、外第五段長安街德順字號鋪東?!?/p>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湖南瀏陽縣頒發(fā)的紙質門牌上顯示現居住地名;現系種田還是住屋;有無功名;家有男、女幾口人;寄居的男、女幾口人,如尚有未在家者或即本人或系伯叔兄弟、子侄某名現往何處,何事分別開載于后??梢姶藭r期的門牌登記非常詳細。
1913年內務部頒布《京師警察官廳組織令》成立京師警察廳,安裝號碼門牌作為戶籍管理的一項工作措施。警察部門為北京街巷商戶、住戶陸續(xù)安裝號碼門牌。按照時間順序將號碼門牌的變遷劃分為四代。
第一代蘇州碼門牌。美國人西德尼·戴維·甘博于1917年到1932年期間,三次旅居中國,自費擔任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和中國平民教育運動的研究干事,負責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調查。1918 年6月2 8日,他用相機記錄下北京石頭胡同一家妓院大門,門牌用蘇州碼和漢字組成。
第二代號碼門牌為搪瓷質地藍色白字,豎牌和橫牌兩種規(guī)格,豎牌保留部分紙質門牌登記項目,大多數還是阿拉伯數字和蘇州碼,在上個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初使用。門牌由阿拉伯數字、蘇州碼和漢字組成。
第三代阿拉伯數字門牌為搪瓷質地紅色白字,號碼為阿拉伯數字和漢字組成。
第四代為多規(guī)格號碼門牌。隨著北京商業(yè)大樓和中高檔住宅小區(qū)的出現,號碼門牌規(guī)格品種呈現多樣化,《北京市門牌、樓牌管理暫行辦法》中規(guī)定,新型多規(guī)格號碼門牌均采用仿宋體字,門牌為長方形紅底白字白邊鋁質牌。
第一代號碼門牌安裝無法考證。第二代號碼門牌則是從上個世紀3 0年代至1961年初開始使用的。安裝順序為東西街巷,由東向西,北側編雙號,南側編單號;南北街巷,由北向南,西側編雙號,東側編單號;東北、西南街巷,由東北向西南,西北、東南街巷,由西北向東南,偏北側編雙號,偏南側編單號;遇到院落為多個門的以甲、乙、丙、丁同一個號碼或旁門來區(qū)分。
第三代號碼門牌從19 61年1月開始,北京市公安局統一對全市舊門牌(第二代號碼門牌)進行了全部更換。門牌的安裝順序單、雙號也發(fā)生變化。安裝順序為:東西街巷,由東向西,北側編單號,南側編雙號;南北街巷,由北向南,西側編單號,東側編雙號;東北、西南街巷,由東北向西南,西北、東南街巷,由西北向東南,偏北側編單號,偏南側編雙號。19 6 5年,北京市政府對街巷進行了整頓,大部分街巷保留了原來名稱,有的街巷改了名;也有部分街巷合并取消;有的街巷分段命名,對無名街巷予以命名。這次整頓對門牌的安裝順序沒有改變。
第四代號碼門牌就是現在使用的門牌。隨著北京市政建設和危舊房改造,房屋拆遷導致胡同街巷變成樓房小區(qū)和大片綠地。平房院落門牌減少,樓門牌增多。為美化市容,方便群眾,實現首都門牌、樓牌標準化,1986年5月21日,北京市公安局頒布的《北京市門牌、樓牌管理暫行辦法》于同年7月1日開始實施,規(guī)定門牌、樓牌的設置,必須以市、區(qū)、縣地名主管部門頒布的標準地名為依據,并對門牌、樓牌的規(guī)格、式樣、顏色、編號及門牌、樓牌的安裝位置門牌、樓牌的管理提出具體要求。
第二代號碼門牌,豎牌標有區(qū)屬,戶主職業(yè);第幾保甲戶;男女幾口人。
外二區(qū)楊梅竹斜街甲24(〢×)門牌第二代號碼門牌。
外四區(qū)西夾道14(×)號 質地為鐵質烤瓷,顏色為深蘭色白字,制作精細。
校場頭條28號 第三代阿拉伯數字門牌。門牌質地為鐵質搪瓷12.4厘米×8.4厘米,顏色為大紅色白字。
小馬廠四巷1號第四代普通數字門牌。門牌質地為鋁質12.4厘米×8.4厘米,顏色為大紅色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