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佳
“天哥”的名號響亮,他不只在成都羽毛球圈內(nèi)鼎鼎大名,更因為天性熱情、古道熱腸,在國羽隊伍中也是人緣頗好。
天哥的本名叫李明,因為家里人和朋友都叫他天天,所以比他小的球友都叫他天哥。自二字頭的尾巴,他才開始接觸羽毛球,從戶外打“壩壩球”到隨專業(yè)隊集訓,一晃十幾年,他對這項運動依然熱愛如初。
球場上,李明笑稱自己腦子好用,所以多變的線路讓他在前半場如魚得水,每拿一分,總不忘去觀察一下隔網(wǎng)的對手;球場下,李明爽朗幽默,有他在的地方就充滿歡聲笑語。也因為他靠譜又熱心,朋友間都習慣喊他“天哥”。
李明做事堅持。愛上羽毛球后,他業(yè)余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圍繞著羽毛球進行,平時訓練、健身、按摩、理療都是為了羽毛球,就連開車等紅綠燈之際,他都會隨手拿起握力器練上一組。李明做事靠譜且心腸極暖,這讓許多他在打球時認識的朋友后來都處成了生活中的伙伴。最初,他跟著四川隊的楊曦學打羽毛球,不成想,這為他和國羽球員們搭起了友誼的橋梁。
李明從小好動,屬于閑不住的類型。小學時,每逢暑假都會被父母送到離家不遠的陳龍燦乒乓球學校練上兩個月的乒乓球。在他的記憶中,乒乓球的樂趣有點難以捉摸,隨著學業(yè)的增加,他也沒再堅持練下去。不過,或許正是因為那幾年乒乓球訓練打下的底子,他一站上羽毛球場,馬上就能打得頗有點意思。
起初,李明跟著朋友們一起打“壩壩球”(戶外打野球)。玩了幾次后,戶外的環(huán)境就不能滿足他對羽毛球的渴望了。走進球館,和高手過招,便成了他業(yè)余生活中新的樂趣。他還記得,當初第一次參加比賽時,內(nèi)心交織著興奮與緊張,上場前還盤算著線路變化,可一上場就被人家打得找不到方向。自那次比賽之后,他意識到自己既然對羽毛球如此喜歡,那不如跟著專業(yè)人士從基礎學起。
因為父母家就在成都雙流,那里不只有聞名遐邇的雙流美食兔頭和肥腸,更有國字號的雙流羽毛球訓練基地。憑借著自己得天獨厚的雙流“土著”優(yōu)勢,他時常會到基地和球友們比賽過招。時間一長,本就善談的他和在雙流基地內(nèi)訓練的四川隊也打成一片。那時候,四川隊的楊曦總會在課后教他練上一會兒,有了專業(yè)人士的指點,他在羽毛球上的進步也甚是明顯。
但說起真正讓他感到脫胎換骨的,還是2016那年前往安化跟著湖南隊訓練的那個月。那是一次偶然契機,李明被邀請隨隊體驗真正的運動員生活。出于對羽毛球的執(zhí)著,他義無反顧地跟著隊伍從早到晚操練了起來。
“每次想起在安化集訓的一個月,都有種人生不堪回首的感覺?!崩蠲髅刻彀粗牭挠柧氂媱澗?,看著周圍都是不到20歲的年輕人,那會兒剛滿36歲的他也憑著一股子不服輸?shù)膭蓬^,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每個周末,李明都要到按摩店去理療兩三個小時,才能讓那緊張的肌肉松弛下來?!翱赡芪业纳眢w從沒像這樣處于高強度的運動狀態(tài),即使隊醫(yī)幫著按摩了,依然會感到渾身酸痛到不行。”正是有了那段時間的潛心修煉,李明不僅身體能力有所提升,場上的一致性也在日復一日雖枯燥但行之有效的集訓加持下頗有成效。
恰是這份對于羽毛球的執(zhí)著與認真,李明在近些年的國內(nèi)各大業(yè)余賽事中始終霸占著35歲以上年齡段的混雙、男雙冠軍。
聊起當初和國羽相識的點滴,李明說:“其實,最早楊曦常常教我打球,和她關系很好的王曉理也與我很投脾氣,慢慢地就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且,王曉理個性爽快,和她認識就等于認識了大半個國家隊?!闭f到這里,李明笑了起來。
在熱愛羽毛球的十余年中,李明是當之無愧的成都接待辦站長?!暗舱l遇到問題,不論是冠軍也好,還是小隊員,他總會挺身而出,為大家解決實際問題?!边@句話出自李明的“忘年交”——前國家羽毛球隊隊醫(yī)劉翠萍。
去年,劉醫(yī)在等待國羽集訓隊集合前從海南趕到成都。那段時間,她盤算著可以先將牙齒弄好,再回北京與兒子團聚。起初,在成都的三天,劉醫(yī)按照規(guī)定獨自隔離。當時正值酷夏,她借住在朋友家,朋友家在頂樓,因為朋友出國在外,家里許久沒有人住了,房間里的空調壞了,室內(nèi)就像一個桑拿房,打開自來水龍頭,流出來的都是熱水。
在自我隔離結束后,李明有一天去看劉醫(yī),看到當時房間的狀況,他不由分說將劉醫(yī)接回自己家住。那段時間,因為長時間隔離,劉醫(yī)的情緒有些低落。為了讓她開心起來,李明約來了左鄰右舍到家中陪她談天說地。他說:“我的樓上有位和劉醫(yī)年紀相仿的‘名媛,她們在一起聊得可好了。還有一個妹妹,是和劉醫(yī)工作性質相近的同行。那時,家里每天都會有許多人,大家湊在一起就有說不完的話??鋸垥r,大家還會排隊等著劉醫(yī)給扎個針、治治病呢。”
在李明家里住了16天,劉醫(yī)感受到了久違的家的溫暖。過往的二十年中,她每天一早就鉆進球館,一天三頓飯全靠食堂解決。這次在成都,一日三餐,她負責洗菜切菜、李明負責下廚掌勺。對烹飪的審美與把握,李明有來自他那位在路邊開了二三十年川菜館的外婆真?zhèn)??!翱此趺醋ト獯a料,那種手法完全靠感覺,每次抖鹽瓶的動作,你就知道這菜差不多可以了?!彼?,經(jīng)他料理的每頓飯都深受劉醫(yī)贊許。
那時候,他們每兩天就會有兩小時的外出采購時間,踩著自行車,他們到太古里、武侯祠、望江亭、天府廣場……因為路上沒什么人,那種逛風景的體會也是特別過癮。有時候,為了給劉醫(yī)取藥,不能開車出入的李明,就得全憑腳力蹬車到中醫(yī)館定期拿藥。
細數(shù)起這些大大小小瑣碎的故事,劉醫(yī)說:“天天是個無私奉獻的孩子。我記得,那時隊伍在歐洲比賽,他半夜三更爬起來守直播,自己跟那兒研究球。偶爾會給隊員們發(fā)個消息,給他們鼓鼓勁、加個油。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出于他對羽毛球的真與誠、熱與愛。”
經(jīng)歷了這次封閉后,劉醫(yī)和李明的感情越發(fā)牢固。本來很害怕麻煩別人的劉醫(yī),也會帶著高崚到李明家蹭飯。起初,高崚和劉醫(yī)嘀咕:“咱們是不是去別人家吃飯不太方便呀?”但是,一頓飽餐過后,同樣性情爽朗的高崚便對李明說:“天哥,以后吃飯記得叫我。”
李明坦言,自己的整個業(yè)余生活都圍繞著羽毛球。除了會和朋友們一起旅行,到各地打交流賽,也會追著比賽到香港、澳門、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國內(nèi)比賽只要有時間也會趕去觀戰(zhàn)。
李明說:“基本上,我大多數(shù)的朋友都和羽毛球有關。如果硬讓我的生活中沒有羽毛球,可能至少失去了70%的樂趣。而且,我想羽毛球帶給我的最大快樂,就是擁有了這群寶藏般的老友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