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葉亮,賀唐唐,楊晨茜,3,趙玉榮,閔文,4,董潔,王裔惟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省中醫(yī)外用藥開發(fā)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23;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3.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學院·整合醫(yī)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4.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馬勃是傳統(tǒng)菌類中藥,2020版《中國藥典(一部)》規(guī)定馬勃為灰包科真菌脫皮馬勃LasiosphaerafenzliiReich.、大馬勃Calvatia gigantea (Batsch ex Pres.) Lloyd或紫色馬勃CalvatiaLilacina(Mont. Et Berk.) Lloyd的干燥子實體。但從應用歷史看,我國古代馬勃藥用品種長期采用紫色馬勃(又稱為紫色禿馬勃)(圖1)作為主要的藥用基原,自宋代以后才逐漸擴大到脫皮馬勃和大馬勃,并且藥用部位、適應癥也有明顯差異[1]。為了更合理地開發(fā)紫色馬勃的藥用資源,本文對其應用歷史、生長情況、活性成分以及藥效學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tǒng)綜述,并展望了其研究開發(fā)前景。
圖1 紫色馬勃照片F(xiàn)ig.1 Photos of Calvatia Lilacina
馬勃始載于漢末《名醫(yī)別錄》[2],已有兩千多年的應用歷史。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經(jīng)集注》[3]對馬勃進行了詳細記載“味辛,平,無毒。主治惡瘡馬疥。一名馬庀。生園中久腐處。世人呼為馬屁勃,紫色虛軟,狀如狗肺,彈之粉出,敷諸瘡用之,甚良也?!睆淖仙撥浀拿枋隹芍?當時主要采用紫色馬勃入藥,并且取粉(即孢子粉)用于治療,陶弘景“敷諸瘡甚良”的記載被歷代醫(yī)家所采用。
五代十國后蜀的《蜀本草》[4]記載“此馬庀菌也。虛軟如紫絮,彈之紫塵出。生濕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可見,仍然是采用紫色馬勃孢子粉入藥。
宋代《本草衍義》[5]記載“此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并蓄”者也。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調,呷,治喉閉咽痛?!睆拇笕缍氛叩拿枋隹梢姶篑R勃和脫皮馬勃已經(jīng)開始藥用,并且用途從“敷諸瘡”擴展到“治喉閉咽痛”。
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本草綱目》等沿用了《名醫(yī)別錄》《本草衍義》等的記載,仍然以紫色馬勃為主,并且對用法進一步加以細化。例如《本草綱目》[6]記載“時珍曰:凡用以生布張開,將馬勃于上摩擦,下以盤承,取末用?!薄办’彶粩?蔥鹽湯洗凈拭干,以馬屁勃末敷之,即愈。(仇遠《稗史》)”
清代《本草備要》[7]記載“(馬勃)輕,解熱,外用敷瘡。辛平輕虛。清肺解熱(東垣普濟消毒飲中用之),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吹喉中良,或加白礬,或硝掃喉,取吐痰愈),鼻衄失音,外用敷諸瘡良。生濕地朽木上。狀如肺肝,紫色虛軟,彈之粉出,取粉用。”
清代《本草從新》[8]記載“外用敷諸瘡良(每見用寒涼藥敷瘡者,雖愈而熱毒內攻,變生他病,為害不小,此藥辛平而散,甚為穩(wěn)妥)。生濕地朽木上,狀如肺肝,紫色虛軟,彈之粉出,取粉?!碧貏e強調了馬勃辛平而散并且外用敷瘡不會像寒涼藥那樣導致機體陰陽失衡。
現(xiàn)代《中華本草》[9]記載“紫色禿馬勃產(chǎn)于河北、江蘇、安徽、福建、湖北、廣西、廣東、新疆、四川等地”,“體輕泡,有彈性,用手捻后有大量孢子飛揚”,可“用于諸瘡潰瘍難愈”。
可見,從歷史溯源來看,漢末以來,藥用馬勃以紫色馬勃為主,最早用于諸瘡,自宋代開始其品種逐漸擴展到大馬勃等其他馬勃品種,但仍以紫色馬勃為主,治療范圍擴大到喉閉咽痛。馬勃辛平而散,無毒,主要是“彈之粉出,取粉用”,即主要是采用孢子粉外用敷瘡,這與當前馬勃孢子粉外用治療慢性創(chuàng)面臨床療效顯著的報道[10]是相符的。
有報道[11]指出,自古以來,馬勃即以馬勃粉(實際上是馬勃孢子粉)入藥,并且紫色馬勃成熟后,孢體即成粉末狀,根本無法剪塊,因此藥典記載的將紫色馬勃子實體剪塊入藥的方式是不合理的,建議予以修訂。
紫色馬勃Calvatialilacina(Mont.& Berk.) Lloyd.,又名紫色禿馬勃,為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蘑菇綱Agaricomycetes蘑菇目Agaricales蘑菇科Agaricaceae禿馬勃屬Calvatia真菌。紫色馬勃均為野生,未見人工栽培的報道。
清代《本草述鉤元》記載[12]“五六月中,濕地及腐木上卒然而發(fā),紫褐虛浮,彈之塵出,大如斗者,重不過錢許,夏秋采之。”說明紫色馬勃野生于濕地和朽木,并且生長迅速,密度很小,夏秋采收。明代《本草品匯精要》認為紫色馬勃以“色紫”“大而虛軟者為佳”。
紫色馬勃分布很廣,例如吉林省對馬勃的資源普查發(fā)現(xiàn)了9種馬勃,其中就包括紫色馬勃(采于長春市雙陽區(qū)草坪)[13]。當前紫色馬勃的主要產(chǎn)地分布于兩廣地區(qū)[1]。
由于紫色馬勃的野生資源比較稀少,因此有研究考察了其菌絲的體外最佳培養(yǎng)條件,結果表明最佳碳源為葡萄糖、最佳氮源為酵母粉、最佳微量元素為MgSO4,最適合紫色禿馬勃菌絲生長的培養(yǎng)基配方為葡萄糖濃度2%、酵母粉濃度1%、MgSO4濃度0.1%,最適初始pH值6.5,最適培養(yǎng)溫度30 ℃,從而為紫色馬勃的進一步開發(fā)提供了培養(yǎng)條件[14]。
馬勃普遍含有甾體化合物,對吉林省16種不同類型的馬勃類真菌進行含量測定,結果發(fā)現(xiàn)均含有麥角甾醇和麥角甾酮,除大禿馬勃外,包括紫色馬勃在內的其他馬勃中含有的麥角甾醇含量均高于麥角甾酮含量,紫色馬勃中所含麥角甾酮和甾醇含量分別為65.29、171.58 μg·g-1,總結發(fā)現(xiàn):麥角甾醇在馬勃類藥材菌絲和由菌絲體扭結而成的外皮中含量較高,麥角甾酮在成熟的孢子和孢絲中含量較高[15]。Kawahara等從紫色馬勃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離了2種新的甾酮[16]:①cyathiserone,即(22E,24R)-ergosta-7,22-diene-3,6-dione,麥角甾-7,22-二烯-3,6-二酮;②cyathiserol,即8β-hydroxyergosta-4,6,22-trien-3-one,8β-羥基麥角甾-4,6,22-三烯-3-酮,以上2種甾酮結構參見圖2。
圖2 紫色馬勃中含有的3種麥角甾酮類成分化學結構Fig.2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ree ergosterone compounds contained in Calvatia Lilacina
紫色馬勃甾酮成分還具有抗腫瘤活性。將紫色馬勃采用95%乙醇提取后再用不同溶劑(石油醚、乙酸乙酯、水)萃取,得到不同提取部位,對MDA-MB-231、A549等腫瘤細胞都有抗腫瘤活性,并以石油醚部位作用最強。將石油醚部位再采用薄層色譜分為7個亞部位,發(fā)現(xiàn)其中活性最強的亞部位主要含有甾酮成分,即ergosta-7,22-diene-3-one,麥角甾-7,22-二烯-3-酮(圖2)[17]。此外,紫色馬勃的蛋白質類成分也被發(fā)現(xiàn)具有抗腫瘤活性[18]。
馬勃中含有無機元素,并且與品種相關。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測定不同品種馬勃中無機元素的含量,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品種馬勃14種無機元素中K、P、Fe含量較為豐富,脫皮馬勃中K、Ca、Zn平均含量較高,大馬勃中Mg、Mn、Fe平均含量較高,紫色馬勃中P、Cr、Se平均含量較高[19]。
紫色馬勃含有揮發(fā)性成分,采用有機溶劑(乙酸乙酯或乙醚)超聲提取后GC-MS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乙酸乙酯超聲提取紫色馬勃揮發(fā)性成分,共分離出9個峰,鑒定出5個化學成分,占揮發(fā)油總量的85.237%,其中主要成分為3,4-二甲基苯胺(24.05%)、Racemosol(25.45%);乙醚超聲提取紫色馬勃揮發(fā)性成分,紫色馬勃共分離出5個峰,鑒定出3個化學成分,占揮發(fā)油總量96.013%,主要成分為4-苯乙炔基苯乙酮(45.05%),2,2′-亞甲基雙-(4-甲基-6-叔丁基苯酚)(49.11%)[20]。
紫色馬勃含有多糖類成分。將10 g紫色馬勃用水在90 ℃浸提,最終濃縮到50 mL,采用苯酚-硫酸法測定總多糖含量為8.84 mg·mL-1,即相當于紫色馬勃總多糖含量為4.42%[21]。
創(chuàng)面難愈是老齡化背景下的難點問題,而馬勃(主要是紫色馬勃)有悠久的創(chuàng)面促愈應用歷史。陶弘景認為紫色馬勃孢子粉效果最佳,即“紫色虛軟,狀如狗肺,彈之粉出,敷諸瘡用之,甚良也?!盵3]
清代《張山雷醫(yī)集》進一步指出“蓋既能散毒,又能燥濕,以療濕瘡,固得其宜,故弘景亦謂敷諸瘡甚良”,“瀕湖(即李時珍,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謂清肺,散血熱,解毒。內服外敷,均有捷驗,誠不可以微賤之品而忽之。”[22]《中華本草》則記載[9],馬勃可用于諸瘡潰瘍難愈,外敷凍瘡、褥瘡、臁瘡不斂等均可單用本品。
與創(chuàng)面促愈相關的機制研究有:①促增殖作用:馬勃具有促進大鼠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膠原生成的作用,并且主要活性部位是80%乙醇的提取部位[23]。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馬勃醇提物具有促進小鼠皮膚成纖維細胞增殖、遷移、分泌Ⅰ型和Ⅲ型膠原蛋白的作用,且孢子粉功效顯著優(yōu)于子實體[24]。②抗氧化作用:紫色馬勃總多糖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21]。③抗菌作用:各類馬勃水煎液(相當于生藥1 g·mL-1)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中紫色馬勃水煎液能夠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濃度為1∶20[25]。④抗炎作用:馬勃油膏可通過干預NLRP3/Caspase-1炎癥通路降低兔大腸桿菌感染性創(chuàng)面的炎癥因子表達,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其療用與紫草生肌搽劑相當[26];⑤促血管生成作用:將馬勃孢子粉用于糖尿病大鼠潰瘍創(chuàng)面,結果發(fā)現(xiàn)能夠激活Akt/Nrf2通路促進抗氧化基因下調,同時顯著促進血管新生和膠原生成[27]。
將紫色馬勃采用95%乙醇提取干燥后制成醇提物,再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提取制成不同部位,結果發(fā)現(xiàn)石油醚部位對人乳腺癌細胞MDA-MB-231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其機制為能夠增加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從而導致線粒體功能失調,繼而增加了細胞色素C在胞漿中的釋放,細胞色素C與Apaf-1蛋白結合從而導致細胞凋亡[17]。
紫色馬勃蛋白提取物能夠通過谷胱甘肽耗竭而不是調控ROS誘導人結腸癌細胞RS480凋亡[18],提示紫色馬勃的不同成分可能通過不同機制發(fā)揮協(xié)同抗腫瘤作用。
馬勃素(Calvacin)是馬勃中含有的一種蛋白,研究發(fā)現(xiàn)馬勃素能夠抑制人胃癌細胞SGC-7901增殖,2種方法(MTT和SRB)測定的IC50值分別為29.74和27.77 μg·mL-1,其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拓撲異構酶I的活性[28]。
紫色馬勃發(fā)酵產(chǎn)物具有預防應激性胃潰瘍和酒精性肝損傷的作用[29]。采用束縛水浸致小鼠應激性胃潰瘍實驗結果表明,口服紫色馬勃發(fā)酵產(chǎn)物能夠降低胃組織中MDA水平和胃蛋白酶活性,升高胃組織SOD和NO水平,降低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并下調NLRP3、Capase-1、ASC和IL-1β蛋白的水平。在預防酒精致小鼠急性肝損傷實驗中發(fā)現(xiàn),紫色馬勃發(fā)酵產(chǎn)物降低了血清中AST和ALT水平,降低了肝臟組織中MDA、TB水平和炎癥因子IL-18、IL-1β、TNF-α水平,降低了肝臟組織中SOD水平。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麥角甾酮具有預防酒精致小鼠急性肝損傷活性,研究表明,口服麥角甾酮(30、60 mg·kg-1)可顯著減低小鼠血清中AST、γ-GT和肝組織中ALT、MDA的水平,顯著升高肝組織中PA和SOD的水平,并可調節(jié)酒精引起的腸道菌群中門水平和屬水平菌群豐富度的變化,從而發(fā)揮預防酒精誘導的急性肝損傷作用[30]。
紫色馬勃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現(xiàn)代研究也有積極進展,但還存在以下問題亟需引起重視:①缺少不同品種之間馬勃的作用比較研究。2020版《中國藥典(一部)》收載了3種馬勃,但從歷史溯源看,紫色馬勃與其他2種馬勃(大馬勃、脫皮馬勃)的適應癥和應用方法有明顯不同,其用于創(chuàng)面促愈可能更具備開發(fā)價值,但當前的馬勃促愈研究往往忽視品種的影響,部分研究[23,26-27]雖然報道有效但對于所用馬勃屬于何種類型語焉不詳,這應該引起足夠重視,以規(guī)范臨床用藥。②缺少效應物質研究。馬勃雖然有效,但效應物質研究卻很不充分,以創(chuàng)面促愈研究為例[31],雖然證實了抑菌、促增殖、抗炎、抗氧化、促血管生成等機制,但缺乏相對應的效應物質研究,導致難以控制紫色馬勃的質量。紫色馬勃當前以野生為主,主要靠人工采摘,效應物質不明確直接導致質量控制困難,繼而影響了臨床療效的可控性。③缺少紫色馬勃孢子粉創(chuàng)面促愈研究。從歷史溯源看,歷代典籍都記載“彈之粉出”“取粉用”,即紫色馬勃主要采用孢子粉應用于創(chuàng)面,而2020版《中國藥典(一部)》規(guī)定馬勃(包括紫色馬勃)采用子實體給藥,主要用于“清肺利咽,止血。用于風熱郁肺咽痛,音啞,咳嗽;外治鼻衄,創(chuàng)傷出血”,與紫色馬勃孢子粉“敷諸瘡甚良”的用法有明顯出入。考慮到老齡化社會背景下,慢性創(chuàng)面(如褥瘡、糖尿病足等)缺乏有效治療藥物,紫色馬勃孢子粉創(chuàng)面促愈值得深入研究,并根據(jù)研究結果對藥典進行適當修訂。
紫色馬勃的研究不僅要尊重歷代典籍記載的制備方法,還需要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開展以指導臨床應用與研究開發(fā)。例如李時珍指出其“散血熱,解毒”[22],提示紫色馬勃可能更適合應用于證屬濕熱毒盛的糖尿病足,這也符合其“既能散毒,又能燥濕,以療濕瘡,固得其宜”[22]作用的記載。因此,開展紫色馬勃創(chuàng)面促愈的現(xiàn)代研究,還要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結合辨證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