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葉夢
小學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在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一直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忽視了對他們學習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小學數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需要各方面的綜合作用,其在教師是其關鍵。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環(huán)節(jié)三個層面的五個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就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一、巧設懸念
強烈的好奇心,是引發(fā)興趣的重要來源,它將緊緊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緒中增積極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內涵。因此,在數學教學之中,教師應根據授課內容巧設問題,讓一個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而導入時設置帶有懸念的問題,為上好整堂數學課做好了鋪墊。
二、以生活實踐為例
數學知識從日常生活中來,服務于日常生活。 在小學數學教 學中引入生活中的實物或情景,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更 易掌握新知識。所以,很有必要導入貼近生活的事例,更好的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和距離感。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一課時,老師可 以通過一個實際的鬧鐘進行解說,運用實物讓學生更好的區(qū)分時 針、分針和秒針,并且分清它們的長短,再利用鐘面引入時間的概 念。因為鬧鐘是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物,如此一來,就能讓學生感到 親切,短時間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效果是黑板畫圖不可比擬的。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甭撓瞪顚嶋H就是注重數學的實用性,讓數學貼近生活,突出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fā)的運用能力。要把握教學內容“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從現實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由問題的刺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學生帶著這種感受進入新課的學習活動。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這個特點,盡量聯系實際,利用身邊的例子、生活中的例子和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數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讓學生明白數學并不神秘,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體現數學的實用性。
三、激勵式教學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獲得認同感主要來自外界對他的評價,其行為取向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外界的認同。兒童對某一件事的正確與否并沒有清晰的概念,多來自于教師、父母等的教導,因此,教師也可利用兒童這一獨特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采用激勵式教學。教師在采用激勵式教學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發(fā)掘學生的積極因素,要采用具有針對性的評價話語,鼓勵學生克服自己的不良行為和習慣,不斷提高自己。我們老師也可以在平時教學的時候,弄一個競賽什么的,競賽內容和數學相關,但是不要太難,主要用于激起學生們的求知欲,當他們想贏的時候,他們就會努力學習。
總之,數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要因材施教,靈活多變,把握學生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有意識地給教學注入一些興奮劑,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