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戎
《狂飆》中,警察安欣給魚販子高啟強開了一個書單,高啟強很聽話地買了、讀了,可能還用了,其中就有《孫子兵法》。據(jù)說這個情節(jié)導(dǎo)致《孫子兵法》的銷量和閱讀量飆升,大家可能以為,《孫子兵法》是一個魚販子崛起的“秘籍”?!秾O子兵法》確實該讀,它里面有深刻的智慧和辯證法思想,在安欣推薦前我們都該讀一讀。其實即使沒有通讀過,也不等于對它一無所知,因為它已經(jīng)滲透到了我們的文化之中,像“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窮寇勿迫”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p>
《孫子兵法》教人們怎么在對抗中取勝,最重要的是靠謀略、用計,有謀略的話即使處于弱勢,也可能取勝,比如一個普通的魚販子如何對付一個有幫兇、敢隨便殺人的大老板。在孫子那里,計貫穿于戰(zhàn)爭全過程,“兵者,詭道也”。
孫子的謀略包括“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就是制造假象、偽裝。還有“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李零教授說這段話很容易讓人想起毛主席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趁敵不備,不斷騷擾他。你不留神,我就來;你一注意,我就跑。來回來去,溜你涮你,讓你疲于奔命?!肮テ錈o備,出其不意”,也是名言。它的特點,就是處處跟敵人擰著來,變著法兒讓對方不痛快。打仗這件事,就是成心跟敵人找別扭,敵人怎么難受怎么干,專門在他預(yù)料不到的地方,專門在他預(yù)料不到的時間,使勁收拾他。
要知道,孫臏演示過“田忌賽馬”等計謀,但他也曾經(jīng)受過被剔去膝蓋骨的挫折,說明“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寫了兵法的人都不一定每次能用好兵法,“兵法的特點就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秾O子兵法》只有6000字,但言簡意賅,一個魚販子即使馬上把它背得滾瓜爛熟,他能馬上領(lǐng)會“將有五?!眴幔俊氨厮?,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他的用詐可能只是因為本能,他的“壯大”可能只是因為對別人有用。他上大學(xué)的弟弟是真能用計,知道如何利用地形,如何預(yù)判警察的行動。
馮友蘭先生寫《中國哲學(xué)史》的時候,認為兵法類的著作不屬于哲學(xué),他的弟子馮契寫《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邏輯發(fā)展》時,專門寫了《孫子兵法》中的軍事辯證法:孫子說:“勝可為也?!彼^“可為”,即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敵人暴露弱點,以決定進攻的時機。這就需要高度地發(fā)揮能動性,靈活用兵。孫子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彼^神,即將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到了神妙的地步。孫子說,“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死與生、強與弱這些矛盾都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
英國作家霍奇金森在《裝腔指南》中說:“參加商務(wù)談判的時候,把你的那本《孫子兵法》帶去,放在身前的桌子上。這會讓你的對手忐忑起來——這就已經(jīng)很像《孫子兵法》里的某個策略了……它的直白和無情的語調(diào)很能取悅我們心里藏著的那個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