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甫
在中國龐大的歷史地名家族中,政區(qū)地名是大宗,而有些政區(qū)地名則昭示著歷代的興衰。封建統(tǒng)治者都希望自己統(tǒng)治長治久安、政權(quán)興旺發(fā)達,所以歷史上會產(chǎn)生像東安、西寧、平順、長治等愿望地名。當?shù)弁醯囊庵净虺⒁鈭D以“國號”與地名緊緊相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時,便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寄寓地名。這種寄寓地名是帝王心境或者是統(tǒng)治集團愿望的折射。
歷史上第一個表示王朝昌盛的縣名,便是東漢章帝年間改置的漢昌縣。此后便有另一個漢昌縣在東漢永元年誕生了。順帝陽嘉二年改青衣縣為漢嘉縣,永和元年析置漢寧縣。靈帝中平年間又析置了漢平縣。獻帝興平二年析置了第二個漢寧縣,建安八年析置漢興縣。上述七縣加上東漢末年所置的漢安縣、漢壽縣、第三個漢昌縣和漢昌郡,東漢表示王朝昌盛安寧的郡、縣名稱共有11個。實際上,東漢社會并不穩(wěn)定,遠不如西漢那樣長治久安,這11個政區(qū)名稱流露出來的只是統(tǒng)治者的美好愿望而已。
而后,三國鼎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鑒于漢以“許”失天下,魏將“許”改為許昌,并改東漢第一個漢昌縣為魏昌縣,又新置了魏興郡。劉氏蜀漢自號為“漢”,以興復(fù)漢室自居,置漢復(fù)縣以昭示天下,在地不及東漢漢平縣、漢壽縣的情況下,設(shè)置了第二個漢平縣和第二個漢壽縣,又新置了漢嘉郡、漢豐縣和漢德縣?!凹巍薄柏S”“德”都是美好的用字。
孫吳據(jù)有東南之地。一方面,將東漢漢平縣改吳平縣,漢寧縣改吳寧縣,漢興縣改為吳興縣,漢壽縣改吳壽縣,第三個漢昌縣改為吳昌縣;另一方面,又析置了吳興郡(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和吳安縣(治所在今廣西橫縣西)。如此看來,魏、蜀、吳三國都希望自己昌盛、興旺、安寧,而最后都被統(tǒng)一在司馬氏的政權(quán)之下。
司馬氏西晉、東晉和相繼而立的南朝,政局日趨混亂。反映國運昌盛、興隆、安寧的政區(qū)名稱也越來越多。晉朝一共設(shè)置了6個晉興、5個晉昌、3個晉安、2個晉寧、 2個晉壽以及晉康郡、晉豐縣、晉平縣、廣晉縣、興晉縣各1個,共23個政區(qū)地名。
宋、齊、梁、陳均僅有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半壁江山,以“宋”字搭配了“平、安、寧、昌、興、隆、康、泰、壽、廣”等字的郡縣有19個,以“齊”字帶有“安、寧、昌、興、康、樂、熙”諸字的郡縣也有19個,以“梁”字后綴“安、寧、興、壽、泰、廣、樂、化、信、德”字的郡縣多達27個。但在陳朝,這樣的地名一個也沒有。宋、齊、梁這65個政區(qū)有許多是異地同名,就像狂風(fēng)一般,在南朝時代隨著社會的日益動蕩而愈演愈烈。
北朝似乎沒有刮起這股風(fēng)。北魏、東魏、西魏設(shè)置了6個國號帶“安、寧、昌、興、平、德”等字眼的郡、縣。北齊改置了一對齊昌郡、縣和一個齊興郡,十六國之一的石趙曾置趙安縣,后燕曾筑燕昌城,總數(shù)均不多。從北朝系統(tǒng)脫離出來的隋朝,一方面改掉帶有分裂朝代特征的政區(qū)地名,如今河南延津縣東北15千米原有燕縣,因與鮮卑慕容氏有關(guān),西晉改名東燕縣,隋文帝如是說:“今天下一統(tǒng),何‘東燕之有?”于是改為胙城縣;另一方面,在隋朝統(tǒng)一全國前后建置了隋化、隋興、隋安、隋昌、隋建、隋康6個縣。
李唐王朝是我國古代存在時間最長的封建王朝,有7個唐興縣、2個唐昌縣、一對唐安郡、縣和唐固縣、唐隆縣、唐年縣、唐福縣各一個,以及興唐縣、盛唐縣、福唐縣、延唐縣各一個,這類地名共有19個。若以唐朝存在290年計,則平均15.3年才設(shè)置這樣一個縣,比起隋朝平均6年就設(shè)置一個縣來,相對少得多。武則天是歷史上的女皇帝,篡唐后建立武周政權(quán)。她稱帝的22年中,有27個表示武周昌盛興隆的地名,平均每年超過一個,達到這類地名建置的高峰。當時,凡是帶“唐”字的地名一律被她換成了“武”字,又命定了一批帶“武”字的地名。武則天大量更改地名的背后,可能隱藏著炫耀武周政權(quán)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