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
《論語·子罕篇》中有一段孔子評價子路的話。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不以素衣陋食為恥,不以貧富動其心,孔子用“不忮不求”給予稱贊和鼓勵。
“忮”為形聲字,從心,支聲。本義是違逆、不聽從、固執(zhí)、強悍,引申指嫉妒、羨慕、忌害?!安烩宀磺蟆币鉃椴欢始?,不貪求。“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詩經·邶風·雄雉》,這是一位妻子寫給仕宦在外的丈夫的詩。婦人叮囑丈夫道:“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說,做人如果沒有廉恥,沒有道德,則為人痛恨。若是能做到不忌恨他人,不貪求財物,那有什么事做不好呢?
“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張仲景在《傷寒論》序講到,世人共同的病不是傷寒,而是追名逐利?!案傊饦s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如此“馳競浮華,不固根本”,這樣的結果只能是“華其外,而悴其內”。
《圍爐夜話》有言:“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yǎng)功夫。”由安貧知足、與世無爭、不存心陷害別人、不貪求錢財?shù)膽B(tài)度,可以看到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境。不忮不求,是薛宣“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的開闊心胸,是范仲淹“此樂不尋常,何苦事浮榮”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高遠境界。
不忮不求是一個人樸素情操的表現(xiàn),不羨虛華才能求得人生善美。白居易在《續(xù)座右銘》中寫道:“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何如,貴賤安足云?!边@句話告訴我們,不要羨慕富貴,也不要憂慮貧賤,應當問問自己的道德品質怎么樣,貴賤是不值一提的。不忮不妒,就能心胸寬廣;不求不貪,就會去除貪心,無患得患失之虞,便有仁心道義。如果人人都有不忮不求的心態(tài)和胸懷,事業(yè)就會興旺發(fā)達,社會就會和諧美好。
不忮不求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原則。古語云:“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不居其華。”真正有智慧有思想有品德的人,立身都會選擇淳厚,舍棄輕薄,心存樸實而不崇尚虛華,不以自身物質條件差為恥,去羨慕別人的富貴,更不會因此而追求不當?shù)睦??!扳宀蝗?,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污?!痹鴩诩視袑懴隆垛迩笤姸住纷鳛榧矣?,要求家人戒除忮與求,做到“心地干凈”。
做到不忮不求,需要人們正確認識名位財富與個人信仰的關系。不羨浮名,心朗氣清。能做到內心坦蕩,不嫉妒、不貪求,靠的是平時的所作所為從道義出發(fā),時時自省,守心克己,努力保持思想與行為的統(tǒng)一。如果黨員干部都把不羨浮華、不慕虛榮作為一種本色,一種素質,一種行動自覺,內心深處的情懷、良知和信念就會“撥云見日”,心胸自然開闊,志趣自然高遠。
(馮忠方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23年3月31日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