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尼斯·米勒·特雷德
你是否好奇過,要是當初自己選擇了另一條發(fā)展路徑,那么今時今日會身處何地?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在《未選擇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一詩中吟詠了這類內心的糾結。我當初要是上了另一所差點就進的大學會怎樣?如果我和初戀步入婚姻殿堂會怎樣,或者沒和初戀牽手又會如何?在工作中,也不乏這種假設,要是選了排名第二但和第一相差無幾的候選人會怎樣?
反思生命中的一些重大決策,設想另一種可能,這是非常自然的情緒。假如覺得自己曾經的選擇可能是個錯誤,心里難免后悔。
但是我的研究發(fā)現后悔有令人驚訝的一面: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面對諸多選擇,如果決策關系重大,那么事后就容易有悔不當初的深深遺憾;但如果抉擇之時所掌握的信息更加全面,懊悔情緒就容易煙消云散。
我與丹尼爾·法伊勒(Daniel Feiler)在合作撰寫的論文中提出了一個關鍵論點:我們通常沒有掌握足夠多的信息,來對最終選擇和放棄的選項做充分的對比。尤其是在面對復雜的決策事項時(真正重要的事情往往都很復雜),我們往往不得不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出選擇。
對于眼前的選項,無論是挑中的,還是舍棄的,我們在認知了解過程中容易厚此薄彼,我們對這種失衡所造成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我們發(fā)現正是這種失衡導致了后悔。因此,任何后悔可能并不是和被舍棄選項的所謂優(yōu)點有關,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們自身對未知事物的神秘性質容易有不切實際的判斷。
我們不妨拆解一下人才招聘、商學院報考等人生重大決策的制定過程。首先,我們會大致瀏覽一下所有候選項的情況。然后,在時間和信息都不充分的情況下,我們會盡量把范圍縮小到有限的幾個。最后一錘定音,做出取舍,這一刻心中明白所做選擇在未來意義重大。
有意思的是,在選擇過程開始后不久,我們可能會高估排位靠前的選項的優(yōu)點,這樣的傾向會一直保持到我們做出最后決策的那一刻。在決策時刻,某些選項會因為優(yōu)點被放大而多了幾分勝算,其他選項則因為優(yōu)點被低估而落選,這樣的篩選方式再正常不過。
人們放大某些選項的優(yōu)點,結果不僅是在做取舍時有了偏向性,而且在不知不覺中,人們的心理期待被抬高,一旦選項的真實價值未達到心理預期,那么感到失望就在所難免。
我的合作者法伊勒之前所做的四個專項研究顯示,人們一旦對某個選項過于樂觀,有三個相互關聯的因素會將這種樂觀情緒引入歧途:
1.同時存在許多選項;
2.其他選項的價值更難判斷;
3.選項的真實價值相差不大。
例如,某位企業(yè)高管面試了許多優(yōu)秀的應聘者,但他最終選擇的候選人可能只是運氣更好,在最后一次面試中,問他的問題他碰巧做了充足準備。這類巧合會使得招聘單位高估一些候選人的崗位勝任度,而如果他們入職后的實際工作表現低于預期,那么之前的期待有多高,后來的失望就有多大。
在敲定了入職人選后,人們可以在接下來的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的時間里觀察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的實際表現,優(yōu)點缺點一覽無余。但是人們看不到排名第二的候選人在同樣崗位上的工作表現。因此,無論人們對落選的第二名有怎樣不切實際的期待,但心中所想畢竟無法經過現實的檢驗。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看到了入職候選人的缺點,因此在想到錯過選擇第二名候選人的機會時,就會感到后悔。但感到后悔就意味著選擇失誤嗎?其實也未必。因為即使重做選擇,人們還是只能看到新人的缺陷,放棄掉的候選人有何不足,其實無從得知。這就是招聘中的第22條軍規(guī):如果人們對兩個入圍候選人的能力有了不切實際的估計,那么最后不管選了誰,選中之人會得到實踐的檢驗,但落選之人無法得到實踐檢驗。這正是人們過度后悔的原因。
在21世紀,人們的生活里充斥了各種社交媒體信息,那么是否可以關注落選者發(fā)布的個人動態(tài)來獲取信息平衡呢?別忘了,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個人信息時,總是呈現出自己最佳的一面。由于內容經過了編輯、過濾和選擇性的發(fā)布,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存在系統性的偏差。因此,如果人們想通過社交媒體來了解當初選了另一人會怎樣,很有可能就像火上澆油,反而悔恨加重。
現在回到我們所做的研究。我們準備通過研究證明人們對失之交臂的選項了解越少,他們心里的后悔感覺就越強烈。我們的證據來自四個專項研究,一共有幾百位參與者在對照環(huán)境下回答了受訪問題。
具體來說,我們要求實驗的參與者設想自己是公司的招聘負責人。他們要從10個應聘者中挑選一位候選人。為了做到十里挑一,實驗的參與者可以看到10個應聘者的面試和筆試得分,但我們同時會提醒他們,面試和筆試得分并不能完美體現候選人未來在工作崗位上的真實能力。
在我們的實驗中,每一位參與者可以先挑選出2個候選人,最后再完成二選一。但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我們的設計場景和現實招聘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招聘人選確定后,我們會對一部分參與者交個底,不僅告訴他們最后入職者的真實能力情況,落選的第二名能力如何我們也和盤托出。這樣一來,我們把一般情況下決策之后的信息不對稱給消除了。
通過仔細地詢問我們還發(fā)現,當有關候選人的信息不對稱被消除后,實驗參與者反映,他們的后悔感大為降低。通過所做的四個專項研究,我們認為有了足夠的證據來得出如下結論:對“失之交臂”的人多些了解可以減少日后的遺憾。
減少后悔情緒有意義嗎?當然有,因為人們發(fā)現過度后悔通常導致壓抑和焦慮。如果對導致后悔的原因沒有充分了解,就容易產生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企業(yè)管理者在工作中需要打造團隊,如果他們一直存在印象,認為落選的應聘者要優(yōu)于入職的員工,這樣的比較勢必會造成不公平,不利于團隊保持工作積極性。當然這屬于過度后悔情緒的后續(xù)影響,可以在未來做進一步研究。
我們的研究工作還有一層意義,非常微妙但頗具影響力。人們有一種非常強大的適應能力,可以根據情況的不同做出調整,并吸收新的信息。但要記住的是,我們工作中依靠的感覺和印象通常并不完美,容易出錯。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掌握全面信息。但我們會盡力去學習,并不斷前進。這是人類精神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
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到,我們的判斷可能會出錯。批判性思維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所謂“失之交臂”的那個人可能也有缺陷,套用一句俗語,就是山那邊的草不見得更綠。這些認識對我們很有幫助,可以免去不少憂慮,不再牽掛那個神秘的假設條件,而是更好地利用現有條件安心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