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
實體科技館館藏豐富、類型多樣,一直以來在科普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捷程度、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制約,并非所有人都能輕松享受到實體科技館帶來的科普服務。對許多偏遠地區(qū)來說,科學教育資源仍然是“稀缺品”。為解決基層科普設施短缺,城鄉(xiāng)、區(qū)域間科普工作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流動科普應運而生。
載著豐富展品的科普大篷車,極大彌補了基層科普設施的不足。以流動科技館為例,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流動科技館共配發(fā)流動科技展覽資源658套,每套展覽包含約50件科普互動展品。AR數字科技館、VR眼鏡、機器人表演,日常在電視里才能看見的前沿科技近在咫尺;電磁現象、手搖發(fā)電、聽話的小球等互動展品,讓光學、電磁學、力學等領域的基礎知識變得可知可感。流動科普把一座座小型科技館送到群眾“家門口”,參觀者不僅可以觀看科學表演,還可以親身參與科學實驗,近距離感受科學的奧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
從來自天南地北的青少年同上“天宮課堂”太空課,到流動科技館走進山東東營的農村大集,再到科普大篷車在云南組織專家團為果農開展種植獼猴桃、枇杷等培訓……近年來,我國流動科普工作覆蓋群體日漸廣泛,涉及內容更加豐富。一輪輪巡展、一次次出車,讓變化悄然發(fā)生。可見、可聽、可感、可觸碰的科學知識充分激發(fā)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讓越來越多青少年愛上科學。農業(yè)知識科普讓農民嘗到了科學的“甘甜”,學科學、用科學正成為越來越多農民的共識?;鶎尤罕娍茖W素質不斷提升,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人們對知識的渴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科學素質的逐步提升,人們對科普工作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有鑒于此,流動科普向基層提供了“菜單式”的定制服務,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選擇更感興趣、更為需要的科普項目,以便更好滿足不同群體的科普需求。順應人民群眾對科普資源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及時結合社會熱點和國家重大科技成果開展活動、聯合各地有關部門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優(yōu)化技術提升展覽質量,流動科普才能持續(xù)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科學教育服務,助力全民科學素質再上臺階。
穿行在祖國的遼闊土地之上,流動科普把科學的種子播撒在城市街道、田壟阡陌,播撒在戈壁高原、偏遠山區(qū),提升著人們對科學的熱情,激發(fā)著人們對知識的渴望。相信隨著流動科普的進一步發(fā)展,科學之花將會在更多地方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