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樣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比金子還寶貴,能讓人坐得端、行得正、走得直,這樣東西就是家風。家風,一般指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并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guī)范家庭成員言行的風尚和作風。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心靈,塑造我們的人格。”隨著張杰老師的開場白,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qū)第五小學五(2)班的“好家風,伴我行”主題班會課開始了。張老師先是以“父母最常對你說的話是什么”提問,引起同學們的討論興趣;接下來,張老師給大家播放了一個名為“新春走基層·家風家訓”的視頻。聽到那些農民工和基層工作人員淳樸溫暖的回答,同學們的臉上也洋溢著笑容??赐暌曨l后,大家積極發(fā)言,講述自己家的家風家規(guī)。
張子豪:我家的家風是勤奮。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人只要勤奮、努力,就會收獲屬于自己的果實。爸爸一直告誡我,學習要勤奮,不能偷懶,勤能補拙。我沒有超高的智商,沒有過人的天賦,我能取得好成績全靠我平日里勤奮地學習。勤奮能夠督促人不斷進步,不斷成長,我會一直謹記勤奮的家風!
胡仁杰:有一首歌里唱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家的家風是愛國。我的爺爺常常對我說,愛國就是愛家。愛國其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可以很具體,在不同年代表現不一。比如,在戰(zhàn)爭年代,像那些偉大的戰(zhàn)士一樣,上陣殺敵,保家衛(wèi)國;在和平年代,立足本職崗位,努力學習、工作,做出貢獻。
尹子涵: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爸爸也告訴我不愛學習的人永遠跟不上這個時代。所以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好學。就拿我爸爸來說吧,他雖然已經工作多年,但是依然堅持每天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是他的口頭禪。在我的理解里,只有努力學習知識,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去創(chuàng)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張子璇:我家的家風是勤儉節(jié)約。爸爸媽媽從小就教育我要勤儉節(jié)約,生活中要節(jié)約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粒米……有一次,我到一個同學家做客,吃飯的過程中我沒有掉出一粒米飯,吃完以后飯碗干干凈凈的。同學和她的爸爸媽媽都很吃驚。我告訴他們,在我家,吃飯是不允許浪費一粒米飯的。雖然很多同學會背李紳的《憫農》,但在生活中能做到不浪費一粒米飯的人卻很少。有句諺語說得好,“一粒米度三關,三粒米爬過山”,這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富裕了,但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不能丟。
孫一康:我的父母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告訴了我什么叫“百善孝為先”。我的爺爺因病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只能躺在床上。爸爸媽媽每天都要給爺爺喂水喂飯、清洗衣物,他們不怕臟,不嫌累。爸爸告訴我,爺爺年輕時為了養(yǎng)育兒女吃了很多苦,現在他老了則輪到兒女來孝敬他。這一切,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我會秉承“百善孝為先”的家風,做個孝順的孩子。
劉一彤:誠實守信是我家的家風。記得有一次,我考試沒有考好,怕媽媽知道成績后會批評我,我就模仿媽媽的筆跡在試卷上簽了一個“閱”字。這件事情后來被媽媽知道了,她語重心長地告訴我:“成績很重要,但并不能代表一切,一次成績的好壞不足以說明什么,但弄虛作假、欺騙大人的行為讓我感到痛心?!睆哪且院螅以僖膊蝗鲋e了,我要用誠信取得大家的信任。
張杰老師: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指出:“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在我的理解中,好的家風如清泉匯聚的河流,穿梭于過去、現在、未來,把祖先和子孫后代連接起來,激勵子孫后代樹正念、揚正氣。好的家風滲透在家庭成員的血液中,支撐著家庭的興旺發(fā)達,護佑著子孫后代長久地安康祥和。希望同學們銘記好家風,傳承好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