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廬氏
撲滿,存錢的器具。古代,常見的撲滿以陶制作,有罐形或匣形,頂端開有狹縫,錢只有入口,沒有出口。劉歆在《西京雜記》中寫道:“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其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褚人獲《堅瓠集》:“撲滿……以土為之,畜錢之具,可入不可出,滿則撲之。有聚而不能散者,致有撲滿之敗。”古人以此約束花錢,積少成多,所謂“日有贏余,輒投撲滿”。
撲滿對人有大用。然而,就其自身來說,卻是“悲劇”——錢盛滿了,便要被敲破,粉身碎骨,撲滿何辜?
然而,若以撲滿的“欲望”和“做派”來看,卻又不值同情,蓋因其“有入竅而無出竅”“聚而不能散”。
《西京雜記》卷五載:“公孫弘以元光五年為國士所推,上為賢良,國人鄒長倩……贈以撲滿一枚,書題遺之曰:‘……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士有聚斂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可不戒歟!”這是喻誡不要貪婪,招至“滿則之敗”。公孫弘沒有辜負,位極人臣而始終勤儉。薪給所余,不是“入竅”蓄藏,而是隨時“出竅”,用來營建東閣館、招納賢才、共商國是,或舉薦給皇帝。清廉自守、潔身自好,使其廣受尊崇,頤養(yǎng)天年,壽終正寢,薨于任上,謚號獻。公孫弘不是撲滿,于是,他圓滿。
公孫弘追慕前賢,或者說,像他那樣的古之賢者,代不乏人。
范蠡輔佐勾踐打敗夫差后,急流勇退,改名換姓,輾轉齊國,墾荒耕作,經(jīng)商營業(yè),積累了萬貫家產(chǎn)。此后,他仗義疏財,施善鄉(xiāng)梓。齊王賞識其賢明能干,拜為相國;才三年,范蠡再次急流勇退,歸還相印,散盡家財。他不做撲滿,于是,圓滿。
“撲滿之敗”,在于一味聚斂,如此“德性”,怎么可能禍不及身?詩僧齊己《撲滿子》詩作“只愛滿我腹,爭知滿害身,到頭須撲破,卻散與他人”,寫盡了撲滿的慘局。
然而,自古以降,許許多多的人還是想不開、參不透,總是欲壑難填、貪得無厭,撈到腦滿腸肥,結果是,“滿則被撲之”。典型如清朝大貪和珅,鯨吞虎噬,擄掠“20億兩有奇”,結果家財被抄沒,府邸被剝奪,獲賜白綾自盡。
現(xiàn)今許多大大小小的撲滿,也是“只愛滿我腹”,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撈錢,結果“爭知滿害身”。雖不至“白綾一條”,終究也是鐵窗度日,巨貪者更是嗚呼哀哉。
陸游《醉眠》詩因此有句云:“癡人如撲滿,多藏作身祟。”《堅瓠集》也云:“元艾性夫有《撲滿吟》云:‘區(qū)區(qū)小器安足憐,黃金塞塢臍亦燃。宋景濓有《撲滿說》,意皆誚此?!逼渲小包S金塞塢臍亦燃”指董卓被殺后,“卓尸肥胖,看尸軍士以火置其臍中為燈,膏流滿地。百姓過者,莫不手擲其頭,足踐其尸”。
如此“撲滿之敗”,乃是咎由自取。
所以,不要學撲滿、做撲滿。應懂得聚斂致禍的道理,簡素過日。
這自然還是“底線”要求,更應效法的是像方志敏這樣的革命先輩。他被捕時,國民黨士兵以為在這個“大人物身上”能“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鐲金戒指一類的東西”,結果,“從上身摸到下身,從襖領捏到襪底,除了一只懷表和一支自來水筆之外,一個銅板都沒有搜出”。
方志敏決不做撲滿,全緣于抱持有“矜持不茍,舍己為公”這一“共產(chǎn)黨員具備的美德”,而這種“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這一境界,較之范蠡、公孫弘的圓滿,有霄壤之別。
如是,不僅圓滿,還更弘闊、美麗!
圖:陸小弟?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