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婧
摘 要: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在民族地區(qū)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教育扶貧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文章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8個縣市2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qū)為調查點,對其語言生活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安置社區(qū)群眾語言使用以當?shù)貪h語方言、母語為主,國家通用語言為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率和水平與年齡、受教育程度、有無外出經歷等因素密切相關,安置社區(qū)群眾對自身的國家通用語言程度期待值較高,可以從營造良好的推廣環(huán)境、開展不同類型的專項培訓等方面入手,高效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關鍵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易地搬遷;安置社區(qū)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3)02 - 0143 - 10
關于民族地區(qū)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2011年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年)》首次提出了“在民族地區(qū)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1。2016年在《國家語言文字事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在農村和民族地區(qū)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大力提升農村地區(qū)普通話水平和加快民族地區(q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2。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強調要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深刻闡明了在民族地區(qū)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3易地扶貧搬遷是指將生活在缺乏生存條件地區(qū)的貧困農民,通過搬遷安置到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區(qū),幫助他們實現(xiàn)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脫貧、可致富。這是國家新時期實施的一項重大脫貧政策。貴州省作為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之一,“十三五”期間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人口188萬,其中80%為深度貧困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4作為貴州省脫貧攻堅重點區(qū)域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集中建設安置社區(qū)居民點59個,完成70 661戶共308 103人的整體搬遷。安置社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群眾來自不同鄉(xiāng)鎮(zhèn)甚至不同縣的偏遠落后地區(qū),受教育程度低,漢語能力弱,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礙。目前,對易地扶貧搬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實施和長效經濟扶貧機制,而對易地扶貧新安置點民族社區(qū)的語言生活鮮有關注。鑒于此,筆者通過對黔東南易地扶貧少數(shù)民族安置社區(qū)的個案調查,對這些安置社區(qū)的語言生活狀況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的相關實踐問題進行探討,為貴州進一步深入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供參考。
一、調查范圍和方法
(一)調查范圍
根據課題需要,2022年4月至8月,我們調查組8人先后深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8個縣(市)20個代表性的易地扶貧搬遷少數(shù)民族新安置社區(qū)點,對社區(qū)的語言生活進行了實地調研。這些新安置社區(qū)居民點包括:凱里市清泉社區(qū)、上馬石社區(qū),丹寨縣金泉社區(qū)、金揚社區(qū)、金湖社區(qū)、東湖社區(qū),雷山縣觀音閣社區(qū)小河點、觀音閣社區(qū)牛王寨點、城南社區(qū),鎮(zhèn)遠縣新城社區(qū)、東城社區(qū)、慢坡社區(qū),劍河縣思源社區(qū)、幸福社區(qū)、馨怡社區(qū),岑鞏縣同心社區(qū)、溫泉社區(qū),臺江縣北門灣社區(qū),三穗縣將軍府移民小區(qū)、塘邊社區(qū)。
(二)調查方法
此次調研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以無記名的方式填寫問卷,同時輔以訪談法、觀察法等。1
調查問卷主要參考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辦公室《貴州語言生活調查問卷》,并稍作修改。問卷共有兩種,一種是針對移民社區(qū)老年和小孩的紙質問卷,另一種是針對中青年的電子問卷。問卷結果都具同等有效性,可用于統(tǒng)計分析。
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五個部分:(1)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職業(yè)等;(2)調查對象的語言使用,家庭用語、公共場合、平時交流等;(3)調查對象的語言態(tài)度,對民族母語、國家通用語言的認同度等;(4)調查對象國家通用語言學習的情況、學習動機、學習途徑、學習困難;(5)調查對象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漢語拼音掌握情況,漢字認讀情況、漢字使用水平等。本次發(fā)放調查問卷近千份,最終收獲有效問卷627份。
為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調查組還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個案進行深度訪談,以此獲得第一手材料。訪談采取正式訪談和非正式訪問的形式開展,即根據問題大綱開展有目的訪談,或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隨機訪問。訪談對象包括社區(qū)工作人員、搬遷家長和隨遷子女等,共訪談了社區(qū)工作人員20人次,搬遷家長58人次,隨遷子女個體訪談77人次。
二、調查數(shù)據及其分析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1.性別和年齡分布
此次有效調查對象共627人,其中女性372人,占比59.33%,男性255人,占比40.67%;調查性別比例相差較小,女性略多于男性。女性因需要照顧老人、陪護小孩上學等大部分留在社區(qū),男性由于務工等原因不在社區(qū)的情況較多。
根據社會語言學調查對象年齡的基本劃分標準,筆者將調查對象年齡劃分為7個年齡階段,包括少年,青年,中青年,中年,中老年與老年人群。第一年齡段為18歲以下,第二年齡段為18 - 25歲,第三年齡段為26 - 30歲,第四階段為31 - 40歲,第五階段為41 - 50歲,第六階段是51 - 60歲,第七階段是60歲以上。樣本情況詳見表1所示。
2.民族分布
調查對象中,苗族有359人,占比為57.26%,侗族有208人,占比為33.17%,漢族占比為3.67%,水族占比為1.75%,布依族占比為0.8%,彝族占比為0.48%,其他民族占比1.91%。結合樣本總數(shù)來看,苗族和侗族占比較大。具體情況詳見圖1所示。
3.文化程度和職業(yè)分布
調查對象中,具有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02人,占比為48.17%;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62人,占比為25.84%;高中/中職文化程度的有89人,占比14.19%;大專有25人,占比為3.99%;本科有47人,占比為7.5%;研究生及以上有2人,占比0.32%。結合樣本總數(shù)來看,初中和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較大。在對搬遷社區(qū)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目前社區(qū)居住人群以老人、婦女和兒童占多數(shù),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文化水平不高。具體情況詳見圖2所示。
(二)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狀況數(shù)據分析
此次問卷內容設計分為五大部分,為充分了解語言生活狀況,問卷中的四部分都是圍繞語言使用及態(tài)度所設計,共25個題目。其中,第二部分由10個問題構成,主要了解社區(qū)民眾的國家通用語言使用現(xiàn)狀;第三部分由5個問題構成,主要了解社區(qū)民眾對待國家通用語言的態(tài)度;第四部分由7個問題構成,主要了解社區(qū)民眾國家通用語言學習的意愿;第五部分由3個問題構成,主要了解社區(qū)民眾國家通用語言能力水平。具體調查情況如下。
1.民族語言能力及使用狀況
本次調查主要對象為易地搬遷民族社區(qū)民眾,以少數(shù)民族占多數(shù)。在627個調查對象中,389名對象從小就接觸、學習本民族母語,188名對象從小學習的是當?shù)貪h語方言,僅有44人從小學習的是普通話,占總樣本數(shù)量的7.02%。具體情況見圖3。從訪談的情況來看,社區(qū)中民眾對母語持肯定態(tài)度,大多認為自己民族母語的親切程度和好聽程度最高。
2.國家通用語言水平
本調查參考了國家語委“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的評價標準,國家通用語言水平分為7個等級:1.能流利準確地使用;2.能熟練使用但有些音不準;3.能熟練使用但口音較重;4.基本能交談但不太熟練;5.能聽懂但不太會說;6.能聽懂一些但不會說;7.聽不懂也不會說。1
根據對國家通用語言程度自我評價的統(tǒng)計分析,第1等級的有137人,占樣本總量的21.86%;第2等級的117人,占樣本總量的18.66%;第3等級的有91人,占樣本總量的14.5%;第4等級的有124人,占樣本總量的19.87%;第5等級的有98人,占樣本總量的15.63%;第6等級的有46人,占樣本總量的7.34%;第7等級的有14人,占樣本總量的2.23%。
由于貴州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水平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我們將符合前四項指標的視為“具有”使用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符合后三項的則視為“不具有”國家通用語言能力。2實際調研情況顯示,符合第1 - 3等級的有345人,占比55.02%,視為國家通用語言水平高;第4等級視為水平中;第5 - 7等級有158人,占比25.2%,視為不會說。具體結果詳見圖4所示。
根據調研數(shù)據,我們將人口流動情況與國家通用語言自評水平進行交叉分析。這里的人口流動是指遷入本移民搬遷社區(qū)之前,在本縣外有居住過1年以上經歷。具體結果見圖5所示。
圖5表明,有流動經歷的民眾在第一、第二、第三這三個等級的占比明顯高于沒有流動經歷的民眾;而在第五和第六兩個等級的占比明顯低于沒有流動經歷的民眾。
根據調研數(shù)據,我們將受教育程度情況與國家通用語言自評水平進行交叉分析。具體結果見圖6所示。
圖6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研究生、本科、大專)的民眾在第一、第二、第三這三個等級的占比明顯高于受教育程度低(高中、初中、小學及一下)的民眾,而在第六和第七兩個等級的大多是教育程度較低或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民眾。
3.國家通用語言使用的情況
本調查將語言使用的場合分為家庭、工作或者會議、公共場合等不同的交際場合。國家通用語言使用具體結果見圖7所示。
結合圖7可以看出,國家通用語言是工作或者會議場合最主要的交際語言,在公共場合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占18.02%,超過50%的人會選擇視情況而定是否選擇使用國家通用語言,說明當前國家通用語言的使用頻率逐漸增加。
本調查為獲取影響社區(qū)群眾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因素,設置了相應的題目。具體結果見圖8所示。
結合圖8可以看出,“周圍的人都不說,說的機會少”共249名被調查者選擇此項,占比為39.71%;其次,選擇“受方言影響,不好改口音”共203名被調查者選擇此項,占比為32.38%;“說國家通用語言怕被別人笑話”與“找不到國家通用語言好的人教”這兩個選項的有36名與21名,分別占比5.74%與3.35%。從深入訪談得知,缺乏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和充裕的學習時間也是影響國家通用語言使用的重要因素。
(三)國家通用語言的學習情況
本部分共設計4個題目,包含國家通用語言學習的目的、學習的途徑以及對國家通用語言的期望值。
1.國家通用語言學習的目的
筆者以“您為什么要學國家通用語言(多選)”為題,對易地搬遷民族社區(qū)群眾進行調查,統(tǒng)計其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目的。具體統(tǒng)計結果見圖9所示。
從圖9數(shù)據結果來看,搬遷群眾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目的比較多元化,主要集中在 “民族間交往”“找更好的工作”“單位要求”3個選項。在深入訪談中,多數(shù)訪談對象表示,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是為了能更好地適應當?shù)氐墓ぷ骱蜕?,學會國家通用語言在找工作時有明顯優(yōu)勢。
2.國家通用語言學習的途徑
這一部分主要由“您學國家通用語言的主要途徑是什么”(多選) 獲取數(shù)據,設計了“學校學習、社會交往、看電視電影廣播、家里人影響、培訓班學習”五種學習途徑選項。具體結果詳見圖10所示。
調查數(shù)據(圖10)顯示,搬遷群眾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方式多樣,學校仍然是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重要途徑,選擇通過學校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占比約為44.82%?!秶艺Z言文字事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指出,“強化學校語言文字教育,堅持把學校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行普及的主陣地和主渠道”1。這一任務的提出,凸顯了學校在國家通用語言普及工作中的重要角色?!秶彝ㄓ谜Z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xiāng)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2的發(fā)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根據調研數(shù)據,我們將外出經歷與國家通用語言學習途徑進行交叉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2所示。
由上表可見,有外出經歷的選擇“社會交往”和“看電視聽廣播”作為國家通用語言學習途徑的最多。在訪談中,我們接觸過不少這樣的例子。例如,鎮(zhèn)遠縣東城社區(qū)38歲的陳一芝,她的普通話是結婚前在廣東肇慶市打工時學會的,她說“出到外面,漢族人多,大部分都講普通話,不會說普通話都干不成活,也無法和別人交流,后面聽得多了,就慢慢會了。”
3.對國家通用語言的期望值
此部分以“您希望您的國家通用語言達到什么程度”為題,對易地搬遷社區(qū)群眾進行調查,統(tǒng)計其對國家通用語言的期望值數(shù)據。設計了“能夠進行一般交際”“能熟練準確地使用”“能熟練使用”“沒什么要求”四個選項。調查結果詳見圖12所示。
通過對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期望調查統(tǒng)計,220人選擇“能夠進行一般交際”,占樣本總量的35.09%;194人選擇“能熟練準確地使用”,占樣本總量的22.04%;124人選擇“能熟練使用”共有,占樣本總量的25.07%;89人選擇“沒什么要求”,占樣本總量14.19%。總體來說,社區(qū)群眾對自己國家通用語言程度期望值較高。
根據調研數(shù)據,我們將外出經歷與國家通用語言學習期望進行交叉分析。具體結果見圖13所示。
從圖13中可以看出,“能流利準確地使用”者,有外出經歷的占比48.25% ,明顯高過無外出經歷的占比16.42% 。說明有外出經歷的群眾出于工作、學習、經商等現(xiàn)實需要,對自己的國家通用語言水平要求也較高。選擇“一般交際就行”、“沒什么要求”的主要是老人、婦女。這類人群基本是屬于養(yǎng)老、陪伴,對國家通用語言交際需求不大、語言學習的動力相對不足。
(四)漢語拼音和文字使用情況
漢語拼音和文字使用情況數(shù)據包括: “您會不會漢語拼音?”“您的漢字認讀水平怎么樣?”“您的漢字使用水平怎么樣?”
1.拼音使用情況
對調查對象就漢語拼音方案的掌握情況進行分析。具體如表15所示。
調查數(shù)據(圖14)顯示,會使用漢語拼音的有235人,占總樣本的37.48%;僅會一些拼音的有190人,占總樣本的30.3%;完全不會拼音的202人,占樣本總數(shù)的32.22%。
根據調研數(shù)據,我們將年齡大小與拼音方案掌握情況進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到年齡對拼音使用情況的影響。具體如圖15所示。
調查數(shù)據(圖15)顯示,漢語拼音的使用能力與年齡有很大聯(lián)系,即在18 - 60歲這個年齡中,受調查者年齡越大,漢語拼音的使用能力越差。結合深度訪談,搬遷社區(qū)群眾對拼音的還是略有些了解,漢語拼音的使用能力還與性別、職業(yè)和受教育程度相關。
2.文字掌握情況
在文字的掌握情況統(tǒng)計方面,筆者將其文字認讀能力分為五個等級。具體如圖16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選擇認讀“完全沒問題”“基本沒有問題”選項的,分別占樣本總數(shù)的31.26%、29.35%;選擇認讀“有一定困難”“很困難”“完全無法認讀”的,分別占樣本總數(shù)的29.35%、11.8%、6.06%;“基本沒問題”和“完全沒問題”在總樣本中占比60.61%,社區(qū)群眾的漢字識讀能力還有待提高。
根據調研數(shù)據,我們將年齡與文字掌握情況進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到年齡對文字使用情況的影響。具體如圖17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年齡小的文字識讀能力強,年齡越大則越困難。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年齡較小的民眾接受教育的總體情況,要優(yōu)于年齡大的接受教育情況。
3.漢字使用水平
在拼音、文字的掌握情況統(tǒng)計上,將其漢字使用水平分為五個等級。具體如表19所示。
調查數(shù)據顯示,選擇漢字使用“完全沒問題”“基本沒有問題”選項的,分別占樣本總數(shù)的20.57%、28.07%;選擇識讀“有一定困難”“很困難”“完全無法使用”的,分別占樣本總數(shù)的29.51%、15.31%、6.54%;“基本沒問題”和“完全沒問題”在總樣本中占比48.64%,社區(qū)群眾在漢字使用能力方面還存在一定困難。
根據調研數(shù)據,我們將年齡與文字使用水平進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到年齡對文字使用水平的影響。具體如圖19所示。
由上表可以得出,年齡對受訪對象漢字使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年齡越小,漢字使用能力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另外,通過數(shù)據我們還可以看出漢字使用能力與漢字識讀能力是一一對應的,即具有一定的漢字認讀的能力,則相應的漢字使用能力水平更強。
三、結論
民族地區(qū)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的基礎條件,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民族地區(qū)發(fā)展進步的必由之路。1本文以黔東南貴州省黔東南州8個縣(市)2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qū)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數(shù)據為基礎,重點分析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學習、態(tài)度的關系。從數(shù)據分析來看,生活環(huán)境和生產方式的改變,是加快國家通用語言普及率的重要因素,是社區(qū)少數(shù)民族群眾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重要動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搬遷少數(shù)民族群眾融入新環(huán)境的通行證,也是就業(yè)擇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敲門磚,2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其融入主流文化,融入現(xiàn)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有很大幫助。根據調研數(shù)據情況分析,對黔東南少數(shù)民族易地搬遷扶貧新社區(qū)居民點的語言生活狀況,可以做出如下幾點判斷結論。
語言使用情況。母語是家庭最主要的交際語言,在政府部門以及工作勞動場合,超過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會選擇用國家通用語言交流交往,說明國家通用語言的使用在不斷提升。
語言態(tài)度。社區(qū)群眾對國家通用語言的評價很高,絕大部分社區(qū)群眾認為國家通用語言有用程度和社會影響力程度均是最大的,對國家通用語言在教學方面的地位也予以肯定,贊成用普通話進行教學。
語言學習情況。社區(qū)群眾主要是通過學校學習、與漢族同伴交往和看電視聽廣播等途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語言交際環(huán)境的缺失、方音嚴重和“怕人笑話”等是社區(qū)國家通用語言推廣面臨的主要問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社區(qū)推廣任務還很艱巨。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情況。社區(qū)群眾的國家通用語言主要處于“能聽懂但不太會說”水平,說明國家通用語言能力有待提升。社區(qū)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普及度和國家通用語言水平與年齡、受教育程度等相關。表現(xiàn)為: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且無外出經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度和運用水平越低;反之則越高。
可見,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民族社區(qū)的普及率,是實現(xiàn)社區(qū)不同民族間良好語言溝通、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是擴大社區(qū)群眾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q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實踐層面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營造良好的普通話推廣環(huán)境。通過在社區(qū)張貼宣傳圖片、發(fā)放宣傳資料、播放公益廣告、舉辦培訓講座等豐富多樣的宣傳形式,提高國家語言文字方針政策在民族社區(qū)的知曉度,以促使社區(qū)更多的少數(shù)民族群眾親近、認同并愿意接受、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2.開展不同類型的普通話專項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漁”對社區(qū)群眾來說就是普通話的使用能力,只有掌握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方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術,擁有自己打“魚”的能力。一方面,著力開展青壯年勞動力普通話培訓,提升青壯年勞動力普通話水平,為其外出務工、自主創(chuàng)業(yè)等夯實語言基礎。另一方面,對不具備普通話溝通能力的外出務工人員、貧困群眾,重點培訓與生活、出行、應急等方面相關的內容,突出實用性。同時,抓好學齡兒童的語言習得,努力提高學校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四點半”課堂作用;構建“小手拉大手”的語言模式,營造孩子帶動家人一起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良好氛圍。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和推廣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易地扶貧搬遷社區(q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任重道遠,要立足安置社區(qū)的實際,構筑多元主體參與的新格局,充分發(fā)揮政府主導、社會協(xié)同、高校引領、社會支撐作用,激發(fā)社區(qū)群眾的內生動力,構建易地扶貧搬遷互嵌式社區(qū),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責任編輯:唐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