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君良
在男高音聲型中,除了常規(guī)男高音之外,尚有閹人歌手(Castrato)、假聲男高音(Falsetto)、高男高音(Counter Tenor),世人對這三種特殊男高音的唱法在概念上、認識上、辨別上存在很大的爭議。其實,這三種聲型的男高音是有所區(qū)別的, 不可混為一談。
高男高音一詞,中文翻譯很不統(tǒng)一,也很難譯準?,F(xiàn)有的翻譯,有“超男高音”“假聲男高音”“上男高音”“次男高音”“特高男高音”“小生男高音”“太監(jiān)男高音”“男聲中音”“假女低音”“高次中音”“小女低音”“男聲女低音”“反男高音”等,不一而足。我取“高男高音”。
當閹人歌手從歌劇舞臺銷聲匿跡時,英國高男高音也處于沒落狀況,但從未完全消失。二戰(zhàn)后, 高男高音得以借復古之勢重現(xiàn)舞臺,這要歸功于英國男高音戴勒(A. Deller)率先倡導這一歌唱藝術(shù)。戴勒之后,國際樂壇先后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的高男音后起之秀,其中法囯高男高音菲利普· 雅洛斯基(Philippe Jaroussky,1978-)的崛起最為出色,他那天籟之聲,震撼人心,被譽為“法囯國寶”。
2023 年3 月3 日,雅洛斯基(場刊稱為“假聲男高音”)應邀首次到香港,參與第51 屆香港藝術(shù)節(jié)演出。我慕名前去觀賞,果然名不虛傳,他的現(xiàn)場演唱比他灌錄的CD 更為精彩,唱得自然、聽得舒服。他高男高音的音域超過正常音域,在高聲區(qū)采用一種頭聲區(qū)發(fā)聲法——這是一種有氣息支持及共鳴效果的歌唱方法,聲音結(jié)實有力、甜美明亮, 幾乎具備樂器般純凈、清脆的音色,聲響特殊。
雅洛斯基聯(lián)同匈牙利新秀女高音艾莫克· 芭拉特(Emoke Barath),以音樂會版形式演唱了《奧菲歐的故事》(The story of Orfeo )。此劇選取自蒙特威爾第(C. Monteverdi)、薩托利奧(A. Sartorio)、羅西(L. Rossi)三個截然不同的歌劇版本,和卡瓦利(P. Cavalli)、馬利尼(B. Marini)、卡斯泰洛(P. Castello)的器樂作品組成,共22 首曲子。該劇的音樂編排平衡、銜接自然,旋律朗朗上口,聽來耳目一新。
因為是音樂會版,舞臺沒有舞美、場景、服裝、道具、調(diào)度,簡約至上。雅洛斯基唱奧菲歐。他的聲音條件太好了,那宛如天籟般的嗓音及天生過人的音樂表現(xiàn)力,魅力無窮,縈人心懷。他很會用聲, 很會用腦,唱來古色古香、惟妙惟肖。如蒙特威爾第《奧菲歐》第一幕“天上的玫瑰”、蒙特威爾第《奧菲歐》第二幕“你還記得嗎,陰涼的小樹林?”、羅西《奧菲歐》第三幕“眼淚,你往哪里去了?”、薩托里奧《奧菲歐》第三幕“優(yōu)麗狄茜已死”、蒙特威爾第《奧菲歐》第三幕“偉大的神靈”、羅西《奧菲歐》第三幕“放棄冥界”等,形神俱似,縷縷情思, 殷殷懷念,古風盎然,促人生憐。
艾莫克·芭拉特飾唱優(yōu)麗狄茜。她唱的羅西《奧菲歐》第二幕“我的摯愛,與你一起的苦楚”、羅西《奧菲歐》第二幕“誰能抗拒愛情的力量”、薩托里奧《奧菲歐》第二幕“嗚呼!眾神們,我已死去”、薩托里奧《奧菲歐》第三幕“奧菲歐,你睡著了嗎?” (優(yōu)麗狄茜的影子)等,圓潤、純真、溫柔、多情。
芭拉特與雅洛斯基唱出的優(yōu)麗狄茜與奧菲歐二重唱,如薩托里奧《奧菲歐》第一幕“一縷珍貴的情絲”、羅西《奧菲歐》第一幕“堅定得如此甜蜜”、羅西《奧菲歐》第一幕“你愛我嗎?若然愛情早已注定”、薩托里奧《奧菲歐》第三幕“眾神,我看到了什么?不要回頭”等,協(xié)調(diào)、投入、動人。
在臺上伴奏的阿特西斯樂團是支古樂團,由12 人組成(小提琴,中提琴,豎琴,魯特琴,七弦琴及吉他,古提琴,低音提琴,古鍵琴,木管號,敲擊樂器等)。古樂團所奏出的“托卡塔”(蒙特威爾第曲)、三首古序曲(分別由薩托里奧和卡瓦利作曲)、四聲部帕薩卡利亞舞曲(馬利尼曲)、地獄交響曲(蒙特威爾第曲)、四聲部奏鳴曲(卡斯泰洛曲)等8 首純器樂曲子,不設指揮,能跟善帶,合作自如,相輔相成,色調(diào)古雅,音色清澄, 演奏熱情,有著室內(nèi)樂式的柔和聲響,也有著古樂的純正之美。樂團在烘托故事的情景、描述角色的心態(tài)上,均頗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