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尋找文學“故鄉(xiāng)”

      2023-07-06 05:51:05段愛松
      綠洲 2023年1期
      關鍵詞:邱華棟故鄉(xiāng)書寫

      段愛松

      作為20世紀90年代重要的新生代作家,出生于1969年的邱華棟,早在少年時就業(yè)已成名。迄今為止,更是寫下了1000多萬字的煌煌大作。但為什么依然沒有像莫言、賈平凹、劉震云、遲子建、阿來、畢飛宇等人,不但有著自己的文學故鄉(xiāng),而且借助故鄉(xiāng)形成了一系列鮮明的“傳統(tǒng)故鄉(xiāng)”寫作特色,而是一直“在路上”,苦苦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文學“故鄉(xiāng)”呢?又或者是說,邱華棟已另辟蹊徑,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傳統(tǒng)故鄉(xiāng)之外更大的文學“故鄉(xiāng)”,并完成著對這一文學“故鄉(xiāng)”的獨特書寫與營造?

      對于這種獨特書寫與營造,邱華棟有兩段話值得注意,一是:“我恍然大悟,劉心武老師點醒了我,我必須、也只能夠書寫當下生活、城市生活、內(nèi)心生活,我能迅速將正在發(fā)生的城市生活故事和意象、人物和場景都轉化成具有審美形式的小說作品。從此,‘與生命共時空的文字,就是我的書寫方式?!倍牵骸拔乙膊幌矚g被看成是一成不變的作家,不斷尋找新的寫作資源,對于我很重要。寫小說要非常具有創(chuàng)造性,我不喜歡重復,就經(jīng)常換換寫作的題材,左手寫了當代的,右手就寫歷史的,也許,以后還會寫寫科幻小說和寓言小說、烏托邦小說、奇幻小說。這能讓我一直保持寫作的興致,讀者也會感到新鮮?!鼻袢A棟甚至還曾坦言:“在文學的意義上,我是一個沒有‘故鄉(xiāng)的人。我不可能建立一個地域文化意義上的小說世界,就像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賈平凹的‘商州和‘秦嶺那樣的地域文學世界。”

      不過,他接著又道出了更為重要的觀點:“可我和他們不一樣。我很悲哀,也許吧。但也不一定。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也可能是我的長處,可以變成我的優(yōu)勢。我的‘故鄉(xiāng)在跟著我走,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文學的‘故鄉(xiāng)。我的文學‘故鄉(xiāng),就是我此刻所在之處?!苯Y合邱華棟的人生閱歷和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不難理解,其實他一直在尋找屬于自己的文學坐標,也就是他心目中真正的文學原鄉(xiāng)。

      從1984年,在新疆《昌吉報》上發(fā)表第一首詩歌,以及1985年發(fā)表在《昌吉報》的第一篇短小說《作家與小偷》(后收入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小說集《別了,十七歲》),到詩集《編織藍色星球的大?!罚ò倩ㄎ乃嚦霭嫔?021年3月出版)和小說集《鷹的陰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等,縱觀邱華棟37年多的寫作歷程,其心中真正的文學“故鄉(xiāng)”,似乎早已融合在他的眼中、心里和筆下,并通過一種“百科全書式”的“融合性寫作”,正創(chuàng)造著由無數(shù)個“文學小故鄉(xiāng)”組合而成的“文學大故鄉(xiāng)”。由于其創(chuàng)造性地持續(xù)書寫,邱華棟已經(jīng)在精神深廣的閱尋、體裁多面的探尋、城市題材的拓尋、人間群像的找尋、俠義精神的追尋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尋鄉(xiāng)”成果,并在更大的框架下,熔鑄建構著自己的文學“故鄉(xiāng)”。

      本文將以邱華棟“融合性寫作”為基礎,按照其藏書閱讀、多體裁創(chuàng)作、城市題材寫作、典型人物塑造、作品精神構建等方面進行一個簡單梳理,借以窺探邱華棟為文學“尋鄉(xiāng)”付諸的創(chuàng)造性寫作努力,以及更大的文本后續(xù)價值和寫作開拓。

      精神深廣的閱尋

      對于邱華棟龐大寫作體系建立的基礎,不得不讓我們首先把目光對準他那令人贊嘆的巨大閱讀量和藏書。作家朱山坡曾說過:“邱華棟就是一個視野開闊、重視寫作資源建設和題材陌生化的作家,他每一次寫作都試圖要找到更高的坐標系,展示他無與倫比的想象力和寫作天賦。鑒于此,他注定是當代中國小說作家中的一個異數(shù)。”在《從“賈奈達”看邱華棟的寫作資源》一文中,朱山坡提出了文學寫作的“視野”問題,認為中國作家不缺乏“角度”,但缺乏“視野”,而邱華棟廣闊視野醞釀的《中國屏風》系列:《賈奈達之城》《單筒望遠鏡》《騎飛魚的人》三部曲,引起了文學界的驚嘆,并在廣大讀者中間引起強烈反響。另外,長篇小說《正午的供詞》《花兒花》《夜晚的諾言》《城市戰(zhàn)車》《戴安娜的獵戶星》《白晝的躁動》等也展示了邱華棟寫作資源的豐富和把握題材的能力。當然,作為作家的評述文章,朱山坡只是把這個問題和現(xiàn)象提及了一下,尚未真正關聯(lián)起邱華棟具有如此“視野”背后的推動力,也就是其巨大閱讀量帶來的精神深廣資源,以綿綿不竭的力量,對其文學多樣化創(chuàng)作的噴涌塑型。

      《十月》執(zhí)行主編季亞婭也作過如下評價:“邱華棟不是那種福樓拜意義上的寫作者。他吞吐一切的當代心智胃口顧不上細嚼慢咽,享受激情與速度也不會與細節(jié)鏖戰(zhàn)到厭倦。和巴爾扎克一樣,他有比單篇作品寫得好更在意、更偉大的事。享受觀念、海量信息、龐雜與失控,這一篇的缺陷在另一篇打補丁就成了精品?!蹦芡掏乱磺校匀灰馕吨缚诰薮?,這需要底氣,這底氣從何而來?當然是邱華棟的長期浸淫書海的結果。此外,季亞婭在《遠行者必有風景:邱華棟的世界地理學》一文中,還定義了邱華棟是一位有著清晰問題意識、慣于“集束式”思考的作家。自然,所謂“集束式”,沒有強大的閱讀學識背景,恐怕也難以成立和踐行。

      對于邱華棟之所以成為今天這般火力十足、全面開花的重要作家,姜紅偉在其文章《邱華棟:華語文壇的梁棟》中,較為詳細地進行了尋根問底。他從“坐擁黃金屋”寫起:走進當今文壇最優(yōu)秀作家、詩人之一的邱華棟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除了書之外,還是書:客廳里的書,臥室里的書,書房里的書。在這片用兩萬冊各種版本書籍壘成的“江山”里,邱華棟儼然是一位坐擁黃金屋,手握顏如玉的“書皇帝”。邱華棟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讀得天昏地暗。書籍給予邱華棟豐厚的學養(yǎng)與儲備,以及寬闊的知識結構,此外,書屋的強大氣場,或許也將無形的能量加持在邱華棟身上。

      邱華棟的中學老師黃加震曾回憶:“小學時代的邱華棟,利用課余時間、節(jié)日假期勤工儉學,掙錢買書1000多本;升入中學后,他在州圖書館辦了借書證,只要有時間,他就鉆圖書館,一泡就是幾個小時,口誦筆錄,博覽群書,建立讀書卡片,收集文學信息,積累創(chuàng)作資料。他家的住房不到23平方米,住著兩代人,為了不干擾妹妹學習,他常常在深更半夜捧著心愛之書,悄悄地站到路燈下,鉆進他父親的辦公室里從中國的書讀到外國的書,從古代的書讀到當代的書,像一只永不知滿足的知識精靈,縱橫穿行在博大的知識海洋中,攝取、吸收、消化……”由此可見,邱華棟的童子功多么扎實,持續(xù)的閱讀與熱愛,也讓邱華棟身上聚集了足夠的“書卷之氣”和闊達思維。

      正是有了這樣的閱讀基礎,使得邱華棟中學時便發(fā)表作品,后來被武漢大學免試錄取。因為對外國文學,特別是20世紀文學的大量鉆研,邱華棟一度成為先鋒小說家,成為新生代作家的代表,造就了今天各體皆能的大體量作家。無怪乎劉震云也這樣評價他的閱讀量:“邱華棟是我讀書的指導老師。在當代中國作家、詩人中,像他那么博覽群書和博覽生活的人,特別是博覽新書和博覽新生活的人,還不多見。許多新書,我是從他手里接過來的;許多新生活,我是從他那里聽來的?!?/p>

      從今天有限的關于邱華棟閱讀藏書的研究文章中,還是只能看到一些表皮。另外,從一些訪談和印象記中,也能見到一鱗半爪的片段式記錄,比如:評論家羅四鸰《“老邱”是這樣煉成的》,從閱讀寫作帶來當時邱華棟從12年報人到雜志主編的身份轉變;張晴在《16歲的神童40歲仍在綻放——著名作家邱華棟側影》中記錄:“在寫作時,總是首先要準備材料,進行大量的閱讀,他每天除了要瀏覽大量的報刊和書籍外,還堅持看當代外國文學的原著,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吸收了豐盈的外國文學作品的營養(yǎng),他對卡爾維諾、索爾·貝婁、羅蘭·巴特等都頗有研究,他可以信手拈來許多優(yōu)秀的外國作家的作品,并指出他們的風格、特點、流派及優(yōu)劣。他認為在人類已經(jīng)進入到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今天,如果還不能以一個世界性的角度來觀照當代文學的話,那他的創(chuàng)作將毫無疑問會有極大的局限性。”;邱華棟、張英《所有優(yōu)秀作家都在共寫人類文學這本大書——邱華棟訪談錄》中,邱華棟說:“閱讀可以激發(fā)出創(chuàng)作的資源和能量,我覺得文學閱讀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一個作家必須讀書,一個好作家一定是讀大量書的人。我的創(chuàng)作靈感都是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上大學時,我就盡量讀翻譯過來的作品,到圖書館按照作家姓名的第一個字母,比如ABCD,把大師們的東西讀下來,比如這星期讀海明威的短篇,七八十篇短篇全看完,然后回宿舍模仿海明威,寫一篇短篇。下一星期讀博爾赫斯,讀完以后寫一個短篇小說出來。經(jīng)過兩三年的歷練,寫作的基本技能就這么模仿出來了。只有通過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才能在創(chuàng)作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寫作符號。我慢慢地找到了一種文學的形式感,從一開始的自發(fā)狀態(tài),就變成比較自覺的狀態(tài)?!闭且驗橛辛藰I(yè)內(nèi)公認的巨大閱讀量,邱華棟作為作家的精神深廣上的要求和追求必然不同凡響,從而促使其創(chuàng)作走向了另一種高標之地,以致對于文學故鄉(xiāng)的理解和追尋,也迥異于常人,他在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獨特的文學“故鄉(xiāng)”,“我現(xiàn)在是把地球當作了我的‘故鄉(xiāng),進行文學書寫。”或許只有這種全球視野的故鄉(xiāng),才能充分承載容納他寫作的巨大存在和無限可能。

      體裁多面的探尋

      邱華棟一開始是寫詩歌的,之后主要寫小說,但也仍然沒中斷詩歌的研究寫作,再加上非虛構寫作,評論隨筆,還有古典書籍版本研究等,其寫作成果可謂是琳瑯滿目、蔚為大觀。如果以體育賽事譬喻,說他是中國文學界的十項全能冠軍,似乎也不為過。

      且看何平和楊慶祥兩位評論家如何為其畫像。

      “邱華棟30余年的個人寫作史,中間發(fā)生了諸多轉折、延展和分叉,就像地圖上各種邊線蜿蜒描畫的大地風景。邱華棟不僅閱讀量驚人,寫作量在同時代作家中堪稱巨大,有近千萬字;更重要的是,如邱華棟在不同場合所說,他激情且善變,總是自己革自己文學的命——不為自己所局囿,不拘文學定式,過幾年就有自己未來的寫作計劃,且都能兌現(xiàn)。故而,他寫作面向和風格龐雜,很難簡單地被歸類和定義,也絕非一篇論文可以厘清、說明和澄清?!?/p>

      “在當代作家中,1969年出生的邱華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少年即有寫作的天賦,并以此獲得免試進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學習的機會,是當時具有新聞效應的少年作家。畢業(yè)后負笈北上,做過‘京漂寫手、編輯,后來又在作協(xié)擔任相關職務,集作家、文學活動家、文學組織者等多重身份于一體,最近一些年又醉心于古典圖書版本的收集和整理,儼然又有版本學家的氣質。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邱華棟早期以寫詩歌為主,后來又開始小說寫作,不僅寫了大量的中短篇,也出版數(shù)部長篇小說,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勤奮的讀者——在當代作家中,邱華棟以閱讀量的龐大龐雜而傲睨群雄——這些閱讀都被轉化成為了相關的隨筆評論,在這個意義上,邱華棟又是一位評論家或者隨筆家……對邱華棟來說,也因此存在著被誤讀或者被遮蔽的危險,正如有評論家指出的:‘我認為邱華棟的職業(yè)身份,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他的文學作品被客觀地認可……我們更喜歡像賈平凹那種,有一個文學原鄉(xiāng)的作家,而對于像邱華棟這種突破疆界的作家的研究和評價,是有一定難度的?!?/p>

      兩位評論家都指出了邱華棟作為當下十分重要的優(yōu)秀作家的特質,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對于這樣一位在創(chuàng)造文學大“故鄉(xiāng)”奇觀的作家,系統(tǒng)的跟蹤梳理仍比較缺乏,與之作品同步匹配的綜合性文學批評尚顯不夠。隨著邱華棟如此大體量多體裁寫作的持續(xù)爆發(fā),從時間和體裁上擇要梳理其創(chuàng)作,將成為研究他寫作的重要脈絡。按粗略統(tǒng)計,從邱華棟發(fā)表第一首詩歌開始,歷經(jīng)37年多,共出版文集4套共59部;長篇小說15部(其中1本計劃2023年出版);小說集41部;散文隨筆評論集21部(其中1本2023年出版);論著和非虛構21部(24本,其中1本計劃2023年出版);詩集13部(其中3本為自?。?;主編各類書籍8部(13本);翻譯到國外著作8部。邱華棟通過多能力大強度的創(chuàng)作,為自己“融合性寫作”創(chuàng)立了星系坐標,也為文學“故鄉(xiāng)”的找尋,提供了強有力的動能與支撐。

      城市題材的拓尋

      在現(xiàn)有關于邱華棟的研究中,談論最多的還是關于他的城市文學書寫,這恰恰同他的人生閱歷息息相關,更和他不停追尋自己的文學“故鄉(xiāng)”有關。

      “我父母親是1950年代的支邊青年,我出生在新疆,從小就是遷徙移民的后代。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1歲到2歲時我在西峽山溝里住過兩年,10歲的時候,又回到西峽住過1年,在老家河南一共居住過3年,形不成書寫河南故鄉(xiāng)的記憶資源。再說,周大新老師已經(jīng)建立了他的‘南陽伏牛山的地域文學書寫寶庫了。那么,我出生在新疆,能不能將新疆作為我的構建文學世界的‘故鄉(xiāng)呢?我想了想,也不行,因為我18歲就離開了新疆到內(nèi)地求學,大學畢業(yè)后又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有28年的時間了。我變成了一個新北京人,我對當代新疆也不很熟悉,只有一些少年時期的成長記憶,新疆生活構不成我的文學‘故鄉(xiāng)的書寫資源?!陛氜D漂泊的生活,成為邱華棟前半生的寫照,但是,就是在這種生活轉移中,城市生活占據(jù)了大頭,特別是在北京的生活,讓邱華棟得以置身于城市生活的最中央和最前端,得以接觸到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生活的人、事、物,同時也讓他獲得了廣闊而豐沛的城市生活寫作素材,而對于城市的書寫,也將注定成為邱華棟文學“故鄉(xiāng)”的重要支撐。

      “在相對的意義上而言,城市生活方式的異質性使文學的意義表現(xiàn)空間更為巨大,內(nèi)容更為多樣,在文學的豐富性上顯示出其存在的獨特意義。而交往方式的開放性,在文學對于人生的深度探尋上亦有其獨特的作用?!边@大概也是促使邱華棟懷著巨大的文學之心,著力于城市書寫的重要原因,他要為屬于他自己的“融合性寫作”建立一個龐大而牢固的根基。而針對邱華棟城市題材文學寫作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方向多樣,數(shù)量眾多。

      陳曉明《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寫作——略論邱華棟的城市書寫》,回顧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邱華棟絢麗和充滿了朝氣的小說,將北京作為新興的中產(chǎn)階層、藝術家和新興市民的生活背景,進行著持續(xù)的“與生命共時空”般的書寫。同時,也提出:“從我有限的閱讀來談點感受的話,邱華棟早年對城市生活的揭露還帶有90年代的某種成見,或者說他在小說敘事中還缺乏一以貫之的深刻性,城市到底在哪里出了問題?他沒有從城市的現(xiàn)實實際出發(fā)去考慮問題的癥結,而是單方面從人們的自我意識,從人們的精神狀況去思考……”這個論斷自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說明了邱華棟早期城市小說的拓展過程尚未來得及完全展開,不過,寫作的持續(xù)性定會有效解決這個缺口。當然,也可以換一種看法,那就是,多樣性的寫作切口,或許有時候也會讓其特性獲得一種執(zhí)拗的獨創(chuàng)性。

      李洱《邱華棟與他的小說》提到:“不消說,就當代城市書寫而言,邱華棟肯定是最有力的開拓者。在他這里,當代生活的全部秘密是從白晝的玻璃幕墻上反射過來的,是從夜晚酒店大堂的某個角落的浪笑和竊語中泄露出來的。隨著人物的活動,他相當真實地記錄了90年代以后中國都市的繁復變化,他一定感覺到自己對這些人物和場景負有文學責任。我想說,邱華棟的努力意義非凡,使人聯(lián)想到偉大的狄更斯對倫敦的貢獻……”李洱直指邱華棟城市小說的特別之處,也是邱華棟城市小說的獨特意義所在,只是,邱華棟對于城市小說書寫,更多的是以現(xiàn)代性的眼光打量和審視,這還是有別于狄更斯那個時代的現(xiàn)實主義書寫。

      李云雷《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及其世界圖景——讀邱華棟的小說新作》,回顧了邱華棟小說,提及到其小說的新變化:“邱華棟向來以書寫都市小說和新歷史小說著稱,他以旺盛的精力撰寫了十部長篇小說和大量中短篇小說,以‘北京時間和‘中國屏風兩個長篇系列,構建了一個獨特的藝術世界?!蓖瑫r,對于邱華棟最新的小說《唯有大海不悲傷》《鷹的陰影》《鱷魚獵人》《哈瓦那波浪》《圣保羅在下雨》《普羅旺斯晚霞》等,提出了邱華棟在新時代對城市小說進一步的拓展能力,也就是說,邱華棟已經(jīng)把眼光放眼全球了?!八男伦髋c這兩個系列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這些作品稱為‘中國人在海外系列。”李云雷在這里提及了邱華棟一個重要的新的寫作方向,那就是中國人在外國怎么寫?寫什么?中國人帶著故鄉(xiāng)情結或者說“鄉(xiāng)愁”傳統(tǒng),如何面對新的環(huán)境或者說是新的故鄉(xiāng)?文學“故鄉(xiāng)”的概念是否應該包含這些異域經(jīng)驗,等等,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分析判斷的重要指向涉及,也是邱華棟對文學故鄉(xiāng)拓展的新的有效行動。

      程光煒《讀邱華棟的小說——我對新作<唯有大海不悲傷>的一二印象》提到了邱華棟小說寫作方法以及思考方面的拓展:“這部中篇小說集《唯有大海不悲傷》,讓我對華棟小說有了一種新了解。在這些小說中,沒有了他過去城市題材小說里的巴爾扎克氣味,峻急的敘述,急于表達的姿態(tài)。也沒有過于密稠的人物動作,將讀者帶到豪華客廳和臥室的引導者。作品有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從容和松弛,那是遠距離的哀傷,也是遠距離的體諒?!背坦鉄樦赋龅奈膶W方法,自然是與邱華棟滾滾朝前的巨大寫作體量,以及變化創(chuàng)新精神相匹配的方式。邱華棟像一個武癡一樣,總想窮盡天下武術精華,構建自己龐大而獨特的文學寫作世界,所以才會有了對文學大“故鄉(xiāng)”的孜孜以求的探尋。

      李蔚超《邱華棟地圖上的中國與世界》也提出了近期邱華棟城市小說的有力開拓:“我們讀到的這三篇小說收于邱華棟的小說集《唯有大海不悲傷》,早于任何評論家和讀者,邱華棟已然將小說集清晰地定義為‘講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人的經(jīng)驗……如果加上十年前‘中國屏風系列中的‘海內(nèi)外國人,可以視為邱華棟在文學版圖上開疆擴土?!崩钗党吹搅饲袢A棟寫作的加速變化階段,這個加速變化建立在一種回旋前進的基礎之上,邱華棟成系列的寫作是深思熟慮的,大文學“故鄉(xiāng)”必然要充盈著無限多樣的土地與花草樹木。

      史建國《速寫“城市新人”——邱華棟小說與90年代以來的城市文學》從文學史城市書寫經(jīng)典化,以及城市人物塑造(時代“新人”異化“新人”)方面肯定了邱華棟的寫作;何平《新生代:文學代際或90年代的文學年輪——作為“新生代”的邱華棟》延伸討論了邱華棟的“北京故事”及青年人群體;季亞婭《遠行者必有風景:邱華棟的世界地理學》提出這是“與生命共時空”的當代都市題材、“對歷史的想象”的歷史寫作序列之外的第三個邱華棟,一個世界地理背景下的“到世界去”的中國人故事。此外,自第一篇對邱華棟的評論,即評論家倪文尖發(fā)表于《上海文學》1996年第2期《欲望的辯證法——論邱華棟的寫作姿態(tài)》以來,還有不同時期文學批評家對于邱華棟城市小說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方式的解讀,主旨大都是肯定邱華棟在這個領域持續(xù)的寫作創(chuàng)新,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邱華棟的非虛構文本《北京傳》,以及部分詩歌,用另一個視角書寫城市、拓展城市,為文學“故鄉(xiāng)”澆筑了一根非虛構與詩性的頂梁之柱。

      且看以下簡要列舉:

      在《邱華棟書寫新北京》中,白燁認為:邱華棟沿著歷史的腳印一步步寫來,以講述朝代的更迭、城址的變遷、城市的核心建筑為主線,輔以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建筑等,再融入城市的選址、道路的形成、民族融合的過程,綜合考察和辨析,共同構成了有理有據(jù)、有血有肉的《北京傳》;孟繁華認為:邱華棟作為一個成就斐然的作家,有豐富的寫作經(jīng)驗和對大型文體的掌控能力,他的時代感和文學性受到文學界和讀者的廣泛好評。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作家;張檸認為:邱華棟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書寫城市,相比老舍等作家來講,邱華棟感受到的是一個新城市。邱華棟通過對建筑的觀察、感悟、分析來寫城市傳,因為“建筑是靜止的音樂”,這也是一種為城市立傳的新方法;梁鴻認為:北京不單單是冷冰冰的城市,而是承載了無數(shù)悲歡離合的生命體,《北京傳》是包含著感情的,是一部有溫度的非虛構作品?!侗本﹤鳌芳却笥中。仁呛暧^的又是微觀的,既是共有的集體經(jīng)驗,同時也包含著個人的經(jīng)驗。讀這本書,你會進入到歷史的洪流里,同時那個洪流里面也包含著你;徐則臣認為:閱讀《北京傳》好像看到一個城市在立體的屏幕上,一點點長大,逐漸變得開闊起來,再變成如今這樣一個“巨無霸”。邱華棟是一位學者型作家,又在北京居住了很久,他的著作《北京傳》正是我所期待的那本“北京傳”。這些從不同角度闡釋《北京傳》的觀點,為打開這部優(yōu)秀的非虛構文本提供了重要的視野和參考,使得《北京傳》在邱華棟拓尋城市題材的文本里獨樹一幟。

      當然,關于《北京傳》對于邱華棟城市文學的拓展,肯定還有更多的評述在醞釀發(fā)酵,并且,《北京傳》的另外一個更大版本,仍在作者邱華棟的計劃當中。按照邱華棟的說法,現(xiàn)在20多萬字的《北京傳》只是最終80多萬字《北京傳》的一個綱要。可以預測的是,未來《北京傳》的終極版,將會更令人矚目。

      縱觀邱華棟的詩歌創(chuàng)作,往往被其他文體遮蔽了,然而,其不少詩歌,對于邱華棟城市體系的構建文學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折射了邱華棟城市文學生發(fā)拓展另一番美學和社會學意味的光輝。

      謝尚發(fā)《夢語者的歸返、城市和他的詩——邱華棟詩論》指出:在邱華棟的詩歌中,一切涉及城市的書寫,永遠牽涉著兩個方面:其一,對城市器物的描繪,以及附著于器物之上的種種情感;其二,對城市相狀的刻摹,以事件和經(jīng)歷的方式呈現(xiàn)出都市生活的種種不堪。

      霍俊明在《“吱呀”聲中撥轉指針——重讀邱華棟》一文中,也指出了邱華棟詩歌以小見大的啟示性書寫:“在邱華棟這里,他的詩歌幾十年來幾乎不涉及龐大和宏旨的詩歌主題,也就是在慣常意義上看來是屬于‘輕體量的寫作——輕小、細微、日常。但是這些詩歌卻在多個層次上打通和抵達了‘精神體量的龐大?!?/p>

      比如下面這些詩句:

      在大城中,最為流行的是音樂和沙子/一切都在迅速流動/沒有固定的旋律和形狀/你抓不住一切,你只能在黑夜里/奔逃到街上,你才會由植物變?yōu)轳R/去追趕自己的影子/這是唯一真實的(《北京,大城漂浮》)

      而大地上到處都是人/這使我擔心,哪里使它可以安身?/瀝青已經(jīng)代替了泥土,我們代替了它們(《京東偏北,空港城,一只松鼠》)

      她害怕櫥柜、洗手間/害怕椅子、床頭柜、臺燈/她害怕窗簾、中央空調(diào)/和各種聲音(《她和黑夜》)

      7月13日,一個不祥的日子/這一天我在東八里莊/看見了很多人圍觀/一輛停靠在僻靜地方的轎車里/一具腐爛發(fā)黑的尸體/臭味已經(jīng)彌漫了三天//7月13日,晚報上還報道一個/無法證明其身份的人/從西單的中友百貨五樓上跳了下來/掉在了消防氣墊上,可仍舊死了/是個討要薪水的民工//7月13日,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在通惠河四惠橋的河面上/有一具浮尸,脖子上有一道傷口/腰間綁著一塊磚//是誰干的?/我不知道殺人的是燥熱的心,還是空氣?。ā端廊恕罚?/p>

      我們從這些詩歌中,完全看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邱華棟對于城市的書寫。這樣的書寫既接地氣,又見思考,也顯細膩,更見詩人一顆悲憫之心。謝尚發(fā)和霍俊明兩位批評家所涉及邱華棟詩歌僅是其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但,即使是這一部分,也足以讓人看到邱華棟作為優(yōu)秀詩人的創(chuàng)造力。實際上,相對于其他文學體裁,邱華棟的詩歌寫作更貼合生命,更直指人心,更有其詩學上的裂變美學追求。令人遺憾的是,由于邱華棟過于顯赫的小說家的身份,蓋過了其詩人身份,使得人們對于邱華棟詩歌的研究遠遠不夠。在邱華棟多部詩集中,尚有諸多值得發(fā)掘和研究的作品。并且,詩歌作為文學的一種特殊體裁,更貼近邱華棟自身的經(jīng)歷和成長軌跡,這對于從詩人本身去考察邱華棟城市文學的寫作,乃至文學“故鄉(xiāng)”的建構,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人間群像的找尋

      邱華棟的作品,深植于城市,卻又外化于他廣博的視野與悲憫的內(nèi)心。通過37年多的持續(xù)書寫,已經(jīng)建立起了屬于他寫作生命譜系里龐大的“人間群像”。這些文學中的生命個體,具有相當?shù)牡湫托?,就像是他文學故鄉(xiāng)里的親人和朋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當然也有相對應的“仇人”、惡人,抑或陌生人,甚至是多余人和被遺忘的人。略顯遺憾的是,對此進行關注的批評家仍顯不夠,能深入研究的更是不多。

      羅莉《都市的皮影人——評邱華棟都市新小說的女性塑造》是較早關注邱華棟小說中女性群像的文章:“考察完他的10多篇都市新小說,比較所描寫的20余位女性之后,有理由相信他已將這些有血有肉的都市女性統(tǒng)一成一種符號:‘新美人new cookie。她們大都是二三十歲,擁有著姣好的面容和妖嬈的能讓男人眼睛發(fā)亮的身材。她們一般都嫁給美軍、“皇軍”、國軍,最差的是嫁給偽軍。她們漂亮、冷漠、花枝招展又暗藏機關。她們追求的就是享受、金錢、地位和肉體的快樂?!边@便是作家設計的符號特點,而在諸如《天使?jié)嵃住贰痘▋夯ā贰妒种械男枪狻贰犊奁螒颉贰董h(huán)境戲劇人》《闖入者》《沙盤城市》《眼睛的盛宴》等等作品中塑造的女性都能與這些特點對上號。羅莉主要從女性群像塑造去考察,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類型化的女性群像,與這些女性群像對應的男性又是如何等等,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楊新剛《人性改塑異化的揭示與主體抗爭意識的表達——論邱華棟新都市小說敘事主題》較細致涉及邱華棟城市一些小說中的兩大類人物群像塑造。第一類,“人性的改塑與異化”:《哭泣游戲》中的打工妹黃紅梅、《生活之惡》之中曾經(jīng)為愛真誠付出的吳雪雯遭遇作家何維情、《闖入者》中四川來京的打工妹李梅、《環(huán)境戲劇人》中被都市改塑的龍?zhí)烀住ⅰ稑菲魍其N員》中曾一度癡迷于科學研究“我”的愛人何麥香、《午夜的孩子》中的秦杰如、《環(huán)境戲劇人》中的主人公胡克、《公關人》中本來不善言說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巧舌如簧的W、長篇小說《白晝的躁動》中的畫家朱暉、《手上的星光》中的林薇、《新美人》中的女畫家檀、《生活之惡》中的眉寧、《波浪·噴泉·花園·弧線》中的生活在大都市中的當代女性徐天心、《沙盤城市》中的流浪女畫家林家琪、《天使的潔白》中的袁勁松,等等。按照楊新剛的說法:這些“時裝人”“廣告人”“直銷人”“蜘蛛人”“化學人”“電話人”“鐘表人”“持證人”“平面人”抑或“新美人”,均是邱華棟在其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都市小說中所創(chuàng)造的市民群像,其中有的是根據(jù)市民階層所從事的職業(yè)的特點來命名,但更多是對市民階層隨著都市生活的演進而出現(xiàn)的新的生存和生活狀態(tài)的概括。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無一例外地表現(xiàn)了都市文明對人性的改塑與異化。第二類,“主體抗爭意識”:《平面人》與《天使的潔白》中的主人公田暢與袁勁松均是兩個對抗都市生存規(guī)則,不甘心被異化的人;《城市中的馬群》與《樂隊》中的藝術家則是以挑戰(zhàn)者的姿態(tài)來對抗都市社會的生存法則;長篇小說《白晝的躁動》中真正秉持藝術的精神進行創(chuàng)作的畫家、戲劇家、雕塑家、小說家、詩人、搖滾歌手、行為藝術家,蔑視都市重要的生存法則——貨幣哲學與金錢至上的原則;《環(huán)境戲劇人》中的胡克與《鼴鼠人》中的韓非人的故事表現(xiàn)了良知尚存、具有危機意識、為人類遠景而吶喊的知識分子對異化的決絕反抗。楊新剛的歸納有了一些縱深的思考,但人性改塑異化和主題抗爭意識,如何與人物所處時代命運進行對應的關聯(lián)剖析,仍有可開掘的領域,仍有可再縱深思考的地方。

      張德明《當代城市文化形態(tài)下的知識分子身份認同——論邱華棟〈影子教授〉》對邱華棟城市小說中“人物造像”的初衷做了一個歸納:擅長描繪當下生活的邱華棟,是當代中國城市小說寫作的作家里真正具有城市感覺的為數(shù)極少的人之一……邱華棟城市小說一個顯著特征是塑造了眾多知識分子形象?;羧毓?、聶紅菊、袁淑玲《邱華棟都市小說研究綜述》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提出:在邱華棟的小說中,人與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他寫城市中人們的日常生活,但他更關注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的精神狀況;宋媛媛《試論邱華棟城市小說中城市書寫的現(xiàn)代性》從邱華棟小說敘述者角度提出了闖入者的形象……另外,還有不少評論文章零星提及到邱華棟筆下的人物群像,但是作為“生長型作家”的邱華棟,不斷讓更新的人物出現(xiàn)在自己的小說中,其人物形象塑造,具有了與時代同發(fā)展的深度和廣度,需要及時納入“人間群像”譜系,因此,更需要對此進行深入的持續(xù)研究找尋。此外,人物群像作為文學“故鄉(xiāng)”構建的核心要素,也將會要求更加多樣多面的立體塑造和更加深入開拓的精神挖掘,通過邱華棟近期的寫作變化,包括《哈瓦那波浪》里海外華人群像的塑造,《十俠》中傳統(tǒng)俠客以及歷史人物的重構等,可以看到他在這方面的努力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效。

      俠義精神的追尋

      實際上這一點是邱華棟創(chuàng)作中十分出彩的基調(diào),也可以說是他追尋的文學“故鄉(xiāng)”道路和天空的顏色。隨著小說集《十俠》的出版,對邱華棟文學作品中俠義精神的追尋似乎才剛剛上路(實際上,邱華棟的諸多歷史小說,甚至是城市小說都隱藏有此指向和精神氣度)。就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相關評論,少之又少,更不要說過去大多數(shù)評論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邱華棟城市小說的研究上,而極少看到有評論家能夠穿透現(xiàn)代的故事形式,追溯中國古老的敘述傳統(tǒng)與俠義精神,對于邱華棟的寫作,這或許是十分值得再出發(fā)的研究點。

      張學昕《短篇小說的“劍笈”——邱華棟的短篇小說》在評價《十俠》有一段話,說的就是俠義精神讓邱華棟小說精神脈絡放射出的新氣象:“我認為《劍笈》《擊衣》這一組小說,完全可以視為邱華棟小說寫作的一個新‘爆破點。我們在其中能夠感受到邱華棟敘事的‘野心和日益開闊的格局,也體味出在文字背后作家靈魂深處對于生命、命運、人性感知的大情懷和絲絲縷縷的靈魂微茫。其實,作家對于歷史、現(xiàn)實和人的生命理解的深度,決定一部作品的品位高低和精神價值的大小,這并不取決于題材本身,更多的是受制于作家的價值取向、審美維度和敘事倫理諸種因素。以及作家作為寫作主體沉浸其中的倫理深度,這一點,直接影響著敘事文本對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超越性?!睆垖W昕的這個論斷,是從文本的精神層面作出的對《十俠》的回應和分析。然而,作為歷史故事的現(xiàn)代性創(chuàng)造演繹,《十俠》還需要從更細致的文本分析切入,從而論證邱華棟在這種類型化小說中所做出的超越類型化的現(xiàn)代性寫作啟示意義,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十俠》的寫作,還有更多方向的研究值得探尋。

      想來邱華棟與一般純文學作家最大的不同,并非在于文字的表達或表述,而是生命中所經(jīng)歷的某個特殊時期,也就是他回憶的:“從初一到高三,我在業(yè)余體校武術隊參加訓練。每天早晚三四個小時的高強度訓練,是很艱苦的。從蹲馬步開始練基本功,到練組合拳,再到學習長拳、南拳等傳統(tǒng)套路,最后是刀、槍、棍、劍、繩鏢都練過,也學習了拳擊和散打。上大學練了一陣子,后來,就荒廢了。因為練武術,我就很喜歡看武俠小說。15歲的時候,我寫過一部武俠小長篇,有10多萬字,沒有發(fā)表。當時看了好多金庸、梁羽生和古龍的小說,手很癢,模仿著寫了一部,很不成功。上大學后,我讀了《燕丹子》、漢魏筆記、唐傳奇、宋代筆記、明清俠義小說、民國武俠小說等,腦子里有一個中國武俠小說的源流線索?!?/p>

      一個人的生命體驗,特別是青少年時期純真激情的生命體驗,會在他身上烙下最深的刻印?;仡櫤蛯徱暻袢A棟包括小說在內(nèi)的所有作品,似有一種隱秘的中國傳統(tǒng)俠義精神貫穿其間,而無論其形式如何變形外化、現(xiàn)代化甚至未來化。這是一個作家的精髓,或許也會成為其作品真正的精髓,自然也將會是邱華棟文學“尋鄉(xiāng)”的道路和天空。因此,在這一點上,對于邱華棟這樣一位有著巨大創(chuàng)作體量和持續(xù)爆發(fā)力,以及超強“融合性寫作”的優(yōu)秀作家來說,在未來文學“尋鄉(xiāng)”之路上對俠義精神的再度開掘,也當如陳曉明所指:“或許是當年用力很深的邱華棟如今可以更加用力的地方?!?/p>

      當下對于邱華棟的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文學,而對于其文學寫作的溯源,也就是與之相對應的閱讀體系的研究,尚有較大空間可以發(fā)掘,畢竟那是邱華棟精神領地的生發(fā)之源。不過,就拿城市文學來說,到現(xiàn)在也仍沒有真正建立起這個對應譜系。像邱華棟這樣閱讀量驚人的作家,對應性的寫作閱讀研究會讓其作品的脈絡更為清晰。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脈絡可能隱藏著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文本價值“寶藏”。就邱華棟尋找文學“故鄉(xiāng)”的總體寫作研究而言,首先,相對于其巨大體量的創(chuàng)作和持續(xù)爆發(fā)力,現(xiàn)有研究仍有不匹配之嫌。其次,對于邱華棟這樣獨樹一幟的“融合性寫作”作家,從體裁和題材都具有“百科全書式寫作”的特性,非虛構和詩歌的研究不夠,其論著的研究更是缺乏,而面對全球化一體化的時代發(fā)展趨勢,一位作家的綜合性創(chuàng)新能力或許在未來會顯得更為重要,像邱華棟這樣的“綜合性”作家,無疑會成為未來寫作另一種創(chuàng)新的可能。再次,對邱華棟作品的人物群像缺乏有效的譜系歸納,其作品隱藏的中國傳統(tǒng)俠義精髓,也被當下的某些表面特征所遮蔽,如何貫通性地把兩者的研究有機結合,會是將來研究邱華棟文本價值的一個關卡,抑或也會是一種突破。最后,隨著邱華棟寫作的更加成熟深入,對其研究的持續(xù)性就顯得十分重要,像邱華棟這樣獨特的大體量且蘊藏著巨大潛能的作家,將是一座文學研究的富礦,如何及時與其創(chuàng)作同步,如何精準對焦其當下和未來寫作,如何在作者與批評家之間建立一種既是朋友又是“對手”的共生共榮的良性關系,如何真正建立與其文學“故鄉(xiāng)”尋找和建構共時共進的批評理論體系,等等,也是值得再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

      責任編輯惠靖瑤

      猜你喜歡
      邱華棟故鄉(xiāng)書寫
      Unwritten 尚未書寫
      故鄉(xiāng)的牽掛
      心聲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走在故鄉(xiāng)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用什么書寫呢?
      中國詩歌(2019年6期)2019-11-15 00:26:47
      月之故鄉(xiāng)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鄉(xiāng)》同步練習
      離婚起訴書寫好之后
      貼近故鄉(xiāng)的書寫——與邱華棟對談《鄉(xiāng)間游戲》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重回鏡中
      福安市| 达孜县| 沽源县| 留坝县| 永泰县| 灵川县| 本溪市| 普宁市| 太谷县| 驻马店市| 南召县| 五华县| 石城县| 惠东县| 青岛市| 黄陵县| 前郭尔| 武鸣县| 恩施市| 秭归县| 上思县| 松滋市| 盐山县| 大同市| 黔东| 凤山县| 津市市| 姜堰市| 承德市| 横峰县| 介休市| 宁乡县| 凤阳县| 新疆| 马山县| 古田县| 安龙县| 江西省| 平江县| 新津县|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