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華
“立夏”節(jié)氣在農(nóng)歷四月如期而至,標志著春季正式讓位給夏季,農(nóng)事日益繁忙,天氣也逐漸從溫暖轉(zhuǎn)向炎熱。在古代,皇帝要在立夏這一天率領(lǐng)著公卿大夫、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南郊舉辦“迎夏”儀式,祭祀炎帝,演奏鼓樂,還要賞賜諸侯?;实鄢俗能囕v、儀仗隊打的旌旗、全體人員的服裝必須都是紅色的,象征著夏季所代表的“火德”。除了皇家的盛大儀式,我國各地民間也有著傳統(tǒng)的慶祝立夏的風俗,江南地區(qū)過立夏,尤其離不開各種特色美食。
紅了櫻桃,綠了梅子
“四月江南黃鳥肥,櫻桃滿市粲朝暉”,蘇州人在立夏要吃櫻桃、青梅、新青麥,叫“嘗三新”,用酸甜清香的味道,來緩解南方夏季高溫潮濕帶來的“疰夏”不適。櫻桃原名“含桃”,后來因為黃鶯愛吃,被叫成“鶯桃”,諧音“櫻桃”。在春末夏初收獲的櫻桃很受古代君王重視,早在周代,就有天子用新收獲的櫻桃祭祀列祖列宗的禮俗,因為它是中原地區(qū)全年最先成熟的水果。唐代新科進士放榜正值春季,慶祝進士及第的宴席叫“櫻桃宴”,后來也成了文人聚會的別稱。明清時期,蘇州文風極盛,涌現(xiàn)了許多才子,人們對櫻桃的喜愛可能也隱含著對金榜題名的希冀。
《三國演義》里,曹操與劉備在夏初時節(jié)置備青梅一盤,煮酒兩樽,笑論天下英雄??谖兑运釣橹鞯拿纷?,在古代曾被視為和鹽一樣重要的調(diào)味品,“梅”的意思就是“媒”,意思是它像媒人一樣,可以協(xié)調(diào)各種食材的口味。梅子直接吃畢竟還是太酸,通常會將它和蜜糖、香料混合,做成蜜餞。不過在江南民間說法里,立夏時候一定要吃鮮梅子,越酸越好,可以讓人在夏日里神清氣爽,不會犯困。也有的地方傳統(tǒng)是女子在立夏吃梅子的“親戚”李子,“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將李子榨汁放在酒里一起喝,祈盼容顏永駐。
青麥如蠶豆筍香
江南習俗在立夏吃用特殊做法加工的青小麥,叫“麥蠶”。將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青麥穗濾掉麥芒,炒熟后,搓掉麥粒的外層殼,再將里面的麥仁揉成一條條蠶狀的面穗,就可以拌上調(diào)料吃了。立夏時吃蔬菜也有講究,寧波人要在這一天吃莙荙菜(葉用甜菜),它因為葉片肥厚,也叫牛皮菜。寓意是小孩兒吃了它后,整個夏天皮膚都會和菜葉一樣光滑,不長痱子。
新收獲的蠶豆、鮮筍,也是江南人家嘗新的對象,它們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yǎng)豐富,可以為即將到來的夏天打好身體健壯的底子。寧波人稱立夏吃筍為“吃腳骨筍”,在下鍋前將筍拍扁,切成一段段——形狀有點兒像腳掌,希望吃了后腿腳輕快有力。浙江杭州、嘉興、湖州一帶,還有用它們和米一起煮“立夏飯”的習俗,孩子們向街坊鄰居要來“百家米”,再分頭去竹林里挖新筍、園圃里采摘蠶豆,然后在野外直接架鍋煮飯,大家吃得又熱鬧又開心。
青精顏色好,斗蛋正當時
立夏飯除了用蠶豆、筍等蔬菜一起烹飪的,還有將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和白米一同煮成的。最特殊的立夏飯叫“烏飯”。它有著特殊的清香,如果拌上糖漬桂花醬,或是煮飯時放入肉丁、蔬菜丁,就更美味了。這種烏飯并不是用黑米煮的,而是采摘一種叫“南燭樹”的葉片,搗爛榨汁,用汁液將白糯米染色后做成,因此南燭樹也被叫成“烏飯樹”。人們還借用了道教里修行者服用的神藥“青精”的名字,叫烏飯為“青精飯”。據(jù)說在立夏吃了烏飯,可以免遭蚊蟲的叮咬。
立夏“斗蛋”,在江南的兒童中也是一項特別受歡迎的游戲。大人們提前用彩色絲線編好小網(wǎng)兜,大小正好能裝一個雞蛋或鴨蛋,將煮熟的蛋裝進里面,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希望吃蛋后身體健康,“立夏吃蛋,石頭踩爛”。但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倒不是吃雞蛋,而是互相比賽撞蛋,叫“斗蛋”,最先撞破的就輸了。